大型原创舞剧《醒·狮》在广州大剧院成功首演 羊城晚报记者 邓勃 摄 |
位于恩宁路的粤剧艺术博物馆 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供图 |
总策划:杜传贵 林海利 总统筹:孙爱群 孙 璇 胡 泉 总执行:林 洁 执行统筹:黄丽娜 董 柳 羊城晚报记者 黄宙辉 2022年4月22日,新鲜出炉的《2021年广东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报告》显示,2021年广东公共图书馆的多项核心指标保持全国前列;2022年2月举行的北京冬奥会,由广东设计团队设计的吉祥物“冰墩墩”成为顶流,“一墩难求”……这一个个文化指标和案例,生动体现出广东文化建设的蓬勃发展和独特魅力。 省十二次党代会以来,广东文化部门推进文化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持续推进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提质增效,全省建成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150家、博物馆366家;着力于文化产品供给,打造文艺精品,免费开放文化场所,把精神食粮送至人民群众身边;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推动历史文化遗产“延年益寿”;文化产业实力持续增强,产业规模、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至2020年已连续多年位居全国首位。 基础更固 文化基础设施补短板 五年来,广东通过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攻坚做强工程等项目,持续补齐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短板”,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文化阵地。 目前,全省共建成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150家、博物馆366家、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1614个、行政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25000多个,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基本实现省、市、县、镇、村五级全覆盖。全省涌现“粤书吧”、智慧书房、读书驿站等2000多家新型阅读空间,公共文化设施网络进一步织密。公共图书馆总藏量等多项指标位居全国首位,广州图书馆连续6年基础服务量居全国第一。 2021年,广东的文化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的夯实。省级“三馆合一”项目主体结构完工,汕头的潮汕历史文化博览中心建成开放,广州文化馆新馆、深圳美术馆新馆、湛江文化中心等市级重大项目加快建设;全省流动博物馆成员单位发展至138个、全年巡展231场次,3个展览入选全国博物馆精品展览;出台《广东省公共数字文化建设三年计划(2021-2023年)》,一次办理、全省通用的“粤读通”数字证卡已开通16万个,获评全国首届数字政府建设峰会数字化发展重量级产品;群众艺术花会(戏剧曲艺)等省级群众文化活动持续举办,“三百工程”服务基层312场,3个地区和项目入选第四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11个地区荣获“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总数排名全国榜首…… 精品更多 文化服务进田间地头 2021年12月,广东出品的全国首部4K粤剧电影《白蛇传·情》票房达到1389.7万元,成功登顶中国戏曲电影票房榜首,并刷新了中国戏曲类电影票房历史纪录。粤剧电影《南越宫词》荣获第34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戏曲片奖)。 五年来,广东注重艺术精品的创作和展演,文艺精品迭出不穷,满足“老广们”的文化需求。仅在2021年,广东就实施了“建党百年”专题创作展演计划,举办建党百年主题的百场精品展演、交响音乐会、美术作品展、革命历史展,参演大型情景史诗《伟大征程》,承办第十三届全国舞蹈展演,推出交响幻想曲《中国1921》、芭蕾舞剧《旗帜》、民乐交响乐诗《岭海长歌》等一批新创剧目。 2021年,广东创作的话剧《深海》、粤剧《红头巾》等12部作品入选国家庆祝建党百年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并参加展演,话剧《深海》获得第十七届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奖,舞剧《沙湾往事》在全国巡演38场。广东还联合举办中国美术馆与广东美术馆藏粤籍艺术家作品展等重大美术展,7个展览入选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活动目录、3个展览入选年度十大优秀项目,均位居全国第一。 广东还加大文化产品的供给,把文化服务送到基层,送进“田间地头”。早在2017年,广东省文化厅就启动实施了公共文化服务“三百工程”,面向社会公开采购百场讲座、展览和群众精品演出,向粤东粤西粤北地区15个地市的县、镇、村三级以及军营、监狱、高校、企业、厂矿免费配送,丰富了基层群众文化生活。 文保更实 助文化遗产延年益寿 2022年4月18日,广东省文物考古工作会议召开,发布了“广东省十年十大重要考古发现(2012-2022)”。其中,广州南石头监狱遗址、英德岩山寨遗址等多个考古发现是近五年来所发掘。 五年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视察广东,都对岭南文化的保护利用给予深切关怀和殷殷嘱托。广东文化工作者牢记总书记嘱托,加强考古成果的挖掘、整理、阐释,推动历史文化遗产“延年益寿”。据统计,截至2021年底,广东省核定公布不可移动文物2.5万余处,其中世界文化遗产1处(开平碉楼与村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755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5000余处;“侨批档案”入选世界记忆遗产名录。全省备案博物馆367个,定级博物馆总数位居全国第二;有不可移动革命文物1513处,可移动珍贵革命文物4783件/套,数量位居全国前列。 2019年、2020年广东英德青塘遗址、“南海I号”两个项目连续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水下考古成果位居全国首位。广东打造的南粤古驿道、广州永庆坊等岭南新名片,成为人们打卡的热门地点。 2021年,广东又重点推进汕头、潮州历史文化街区文物保护工作。“小公园开埠区中山纪念亭街区”和“小公园开埠区西堤街区”获批成为广东省第三批历史文化街区。年内,广东还公布了第二批广东省历史文化街区37处。截至目前,共有广东省历史文化街区104处。发布第二批广东省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包含西学东渐文化遗产游径、近代商埠开放文化遗产游径和非物质(粤剧)文化遗产游径三大主题共16条实体游径。截至目前,广东共发布广东省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8大主题44条,广东省历史文化遗产游径共计70条。 产业更强 增加值连年全国居首 2022年春节假期,在疫情常态化防控的情况下,广州接待市民游客超770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近55亿元。这是广东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规模总量大,增长速度快;产业体系健全,产业链条完整;产业结构布局持续优化;现代文化市场体系进一步健全;旅游龙头企业竞争力不断增强……五年来,广东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成绩瞩目,多项数据连续多年领军全国。全省涌现出华侨城集团、省旅游控股集团、岭南国际集团、长隆集团、华强方特等一批综合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广之旅、广东中旅等一批服务标杆企业,以及奥飞娱乐、励丰文化科技等一批文化创意企业。 数据显示,2017年,广东文化产业增加值为4817.17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5.37%;到2020年,广东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增加到6210.6亿元,连续多年居全国首位,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5.6%,连续7年超过5%,已成为广东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支柱。2017年,广东旅游总收入达1.19万亿元,旅游业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达6.5%;到2019年,广东旅游总收入达到1.52万亿元,接待过夜游客为5.31亿人次,旅游总收入、入境过夜游客等指标多年保持全国第一。 2021年,广东文旅产业摘得一批“国字号”奖项,获评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2个、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5家、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2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村)10个、国家旅游科技示范园区和国家文化出口基地各1个,继续做强做大全省文旅产业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