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齐喆:让工艺美术,进入更广阔的当代空间

来源:羊城晚报     2022年05月29日        版次:A07    栏目:走进工作室    作者:朱绍杰、文艺、江粤军

    

     工作室一角

     工作室一角

     《未生》 套色木版画 2017

     《腾》 油印套色木刻 2009

  

  文/图  羊城晚报记者 朱绍杰  文艺 通讯员 江粤军

  

  齐喆  1973年出生于郑州,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现为广州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壁画艺术委员会秘书长、中国壁画学会常务理事等。

  出版《基于地域文化视角下的广东壁画研究》等专著6本。作品被中国版画博物馆、深圳何香凝美术馆、上海美术馆等机构收藏。曾应邀为广州新白云国际机场、广东省档案馆、广东珠岛宾馆、广州白云国际会展中心、广州维多利广场等地创作多幅大型壁画。

  

  ◎“行文简浅显,做事诚平恒”

  

  “我要让自己每天的工作从看到喜欢的画作开始,这是一件美好的事情。”推门走进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美术学院院长齐喆的工作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伦勃朗、毕加索、潘行健、郑爽等等国内外艺术家以及他自己的画作。

  自从三年前担任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美术学院院长,齐喆就撤掉了原来位于芳村那个大一些的工作室,搬回广美老校区,以便集中自己的时间、空间。现在,他的工作室位于广美昌岗校区设计楼。多年前,齐喆在这栋大楼的原址进行过他的毕业创作,并留影纪念,这张照片如今贴在工作室的墙上。“这么多年来兜兜转转,还是回到了这里。”齐喆说。两侧墙上都挂满各式书画,随手可及又是各式雕塑、工艺美术品,满满当当,却有条不紊,显示出他追求完美的性格。

  齐喆自小是一个好学生,可谓“别人家的孩子”,前辈缘、老师缘特别深厚。工作室的摆设都见证着他与前辈的交往。这些来自良师益友的藏品,既装点了工作环境,更是工作室主人内心能量的重要来源——广州美术学院杨之光教授为他题写的斋号“德不孤斋”、中央美院侯一民教授所书的李白诗句“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等,都是前辈对他的殷殷寄语。

  近年,齐喆有多篇论文、评论发表于《美术》《美术观察》《人民日报》等报刊,共有几十万字。这些文风通达、观点鲜明的文字,让他收到不少重要刊物的约稿。潘行健教授就笑言:“说不定知道齐喆文章的人比知道他画作的还要多。”

  “行文简浅显,做事诚平恒。”这是齐喆收藏的启功先生五言对联,也是他努力践行的行文处事方式。

  

  ◎对工艺美术的“双创”理解

  

  齐喆向记者展示了他特意从日本购得的一批木刻刀具。这些刻刀的木质刀柄色泽深浅不一,齐喆拿着一把他最为钟爱的“圆月弯刀”说:“用得多的刀柄就深色一点,可见艺术家和工具、材质的关系。”

  材质是齐喆艺术创作的关键词之一。他本科学习的壁画,研究生攻读版画,都是强调与材质打交道的艺术门类。潘行健认为,壁画所具有的平面性、质材性、制作性乃至装饰性等,都为齐喆认识版画做了铺垫。

  如今,作为学院的掌门人,齐喆日渐展现出自己对工艺美术学科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理解。2022年5月19日,他主持的课题《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工艺美术创新创意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获2021年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这已是2018年工艺美术院重建以来第二次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此外,该学院还获得了国家一流专业、省级攀峰学科、省级重点实验平台等一系列重要成果。

  在齐喆看来,工艺美术随时代而发展,要“出圈”,不可因循守旧。过去的工艺美术更强调手艺与实质物料的结合,靠人手和物质材料直接接触;如今学院则引入三维建模等新课程,师生开始共同探索在电脑上进行虚拟创作。他说:“当下的工艺美术要摆脱狭小的美术圈,进入现代的社会生活中去,进入到更广阔的当代空间里。真正好的作品应该为更广大的人群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