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婷婷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尝试,也是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充分运用粤港澳重大合作平台,吸引更多港澳青少年来内地学习、就业、生活,促进粤港澳青少年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增强其对祖国的向心力。 青少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最具活力的力量,粤港澳大湾区的未来在青少年。粤港澳大湾区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要增强粤港澳大湾区青少年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和血脉认知,引导青少年将自身发展同国家繁荣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相结合,同粤港澳大湾区的繁荣发展相联系,共担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共享祖国繁荣富强的伟大荣光,做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参与者和推动者,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世界一流湾区、推动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作出贡献。 文化认同是大湾区青年交流交往、交心交融的血脉纽带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各族人民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政治上团结统一、文化上兼容并蓄、经济上彼此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粤港澳三地同属中华民族大家庭,必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也是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铸牢粤港澳大湾区青少年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大湾区青少年融合发展,是推动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诸多领域,需要从思想引导、经济交流、文化宣传、实践拓展、情感感召等方面多维度协同推进。 铸牢粤港澳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文化认同是根本。文化是粤港澳地区创新发展的基础,文化认同是大湾区创新发展的基础,是三地青年紧密联系、交流合作的血脉纽带,是粤港澳大湾区持续共生共荣的深层土壤。《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加强多元文化交流融合,建设生态安全、环境优美、社会安定、文化繁荣的美丽湾区”。到2035年,大湾区“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中华文化影响更加广泛深入,多元文化进一步交流融合”。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粤港澳大湾区青少年交往交流交融的黏合剂,为粤港澳大湾区青少年提供了重要的思想价值指引。铸牢湾区青少年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大湾区青少年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认同,是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构建人文湾区的重要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内在要求,是决定粤港澳大湾区未来发展的强大动力,有利于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粤港澳大湾区青少年的交心交融、同心同向,壮大爱国爱港、爱国爱澳的力量,推动“一国两制”行稳致远。 建立以岭南文化为核心的湾区文化体系,增进文化认同 粤港澳三地同根同源同文,同属岭南文化,同时三地多元文化荟萃,鼓励大湾区青少年参与大湾区建设,提炼三地共有的优秀文化元素并发扬光大就格外重要。岭南文化是三地共同的文化底色和价值基础,是大湾区文化的“最大公约数”,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要传承三地共生底蕴深厚的岭南文化,以此为依托,增强对共同文脉的认知认同,利用以粤剧、粤曲、武术、醒狮等为代表的岭南文化资源,推进岭南文化活化利用,让三地青少年追溯共同的文化渊源与历史纽带,加深粤港澳青年对同根同源的认识,让更多青少年在领略岭南文化中传承文脉,凝聚共识。 以创新文化为重点。创新是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特质,也是大湾区发展的强力引擎,青少年则是推动创新的重要主体力量。以创新文化引导港澳年轻人深度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是新时代推动全面改革开放的要求,也是港澳青年探索发展新方向的客观要求。粤港澳大湾区移民人才众多,易于形成创意梦工厂,充分挖掘三地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文化,有利于整合大湾区青少年的共同价值理念和精神追求,激发三地青少年干事创业的创新热情、创造激情,让大湾区创新创造的源泉,在相互交流协作中相互激发、竞相涌现。由于粤港澳大湾区在文化价值观念方面存在异质性、差异性,港澳在长期发展中,又有对外开放交流、吸收转化外来文化的经验,铸牢粤港澳大湾区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应当处理好同一性和差异性的关系,努力在青少年中形成多元包容的文化氛围,承认差异,求同存异,用开放兼容的精神,促进粤港澳三地多元文化的融合发展,汇聚形成湾区建设的强大合力。 加强历史和国情教育,涵养大湾区青少年家国情怀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要加强粤港澳大湾区国家历史和国情教育,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立在对于中国历史的清晰认知上,对于国情的深刻洞察上,对国家制度优越性的科学认识上,进一步丰富和完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和形式,巩固爱国主义教育效果。要进一步改进港澳学校相关教材,展示近年来国家在科技创新、医疗卫生、基础建设、脱贫攻坚等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让港澳青少年正确了解国家历史和文化,增加国民自豪感和身份认同感。要采取参与互动或沉浸体验,综合利用科技手段和数据技术,使粤港澳大湾区青少年更为直观、具体、深刻地了解中国的基本国情、发展实际和未来发展战略,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对国家民族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认清自身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责任担当。 要重视媒体尤其是网络新媒体涵养家国情怀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大湾区媒体要制作播放爱国电影、纪录片、短视频、宣传片等,要报道分析粤港澳青少年关心的科技创新、生态文明、湾区生活、人文精神等话题内容,要善用人工智能、VR、AR、MR、4K、5G等新科技,融汇传统与现代、虚拟与现实、科技与人文元素,实现精准分送和集成化应用,以更大的感染力和体验感,涵养家国情怀,引领推动三地青少年发挥才能、报效祖国、建功立业。 要鼓励粤港澳青少年积极参与国家发展重要议题。鼓励大湾区青少年参与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国家安全教育、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议题,培育“爱国爱港”、“爱国爱澳”的概念,积极挖掘、宣传报道港澳青少年参与大湾区建设的奋斗故事,通过港澳年轻人亲身分享在大湾区取得成功的故事,更多传播“爱国爱港”“爱国爱澳”的声音。 拓展大湾区文化交流合作,形成强烈的国家认同感 要进一步创建完善研学基地。建立完善粤港姊妹学校、粤澳姊妹学校、粤港澳高校联盟、文化教育基地、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等平台,通过搭建论坛、组织研讨会、项目实习、艺术夏令营、比赛赛事、企业探访、乡村探访、文化旅游等,或通过举办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文艺创作、艺术展演、传统活动体验等,让具有岭南文化符号的建筑、精湛的传统工艺、特色的民俗活动唤醒粤港澳大湾区青少年共同的文化记忆,使得三地青少年的交流愈发密切,血脉相亲的文化认同感不断加深,在直观感知国家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中,形成强烈的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要创设长期性连续性稳定性的交往交流制度机制。加强三地青少年交往交流融合的广度深度,进一步打破港澳青年到内地学习、就业、创业的瓶颈制约,使大湾区青少年在交流、聆听、观摩、互动中增进相互了解、凝聚共识、形成友谊,形成稳定坚固的情感纽带。要通过高校联盟、研究中心、同乡会、公益组织、社会机构、慈善组织等加强粤港澳大湾区青少年的合作交流,唤醒大湾区青少年共担责任的意识,共同回答好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时代命题。 要注重提炼文化特色,生动鲜活讲好大湾区故事。粤港澳大湾区要着眼湾区文化发展提炼文化特色,构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创造性生产粤港澳青少年喜闻乐见的经典文化产品和文化精品,以视听语言建构叙事场景,催生虚实相互交错、线上线下相互融合的传播立体图谱,共同打造大湾区文化品牌高地,提升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作者是深圳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
-
即时新闻
粤港澳大湾区青少年 铸牢民族意识的文化路径
来源:羊城晚报
2022年06月24日
版次:A07
栏目:
作者:孙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