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广州新华学院:

以“1234”模式探索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

来源:羊城晚报     2022年06月25日        版次:T03    栏目:    作者:陈亮、刘赟、刘英

     广州新华学院一景

     王庭槐校长为学生颁发毕业证书

     会计专业学子荣获首届“福思特杯”全国大学生会计税务技能创新大赛总决赛特等奖

  

  文/羊城晚报记者 陈亮 通讯员 刘赟 刘英

  图/学校提供

  

  日前,武书连2022中国高校排行榜发布,广州新华学院位列同类院校综合实力排行榜全国第19位,广东省第2位;在2021中国高校科研竞争力评价研究报告中,广州新华位列同类院校全国第19名(层级A)、广东省第1名,同时位列2021中国同类院校科研进步指数排行榜第23名(层级B);在教育部办公厅正式公布的2021年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名单中,广州新华会计学专业榜上有名……

  广州新华这样一所“年轻有为”的高校,在广州天河区火炉山和东莞麻涌镇华阳湖山水相映生辉的锦绣天地里,用何“养料”栽种出芬芳桃李,并开辟出应用型高校争创一流的特色发展之路?为此,羊城晚报记者专访了广州新华校长、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王庭槐教授。

  

  以“精勤实干”四字诀

  构建“1234”人才培养新模式

  

  “建校以来,学校始终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为导向,致力于培养应用型的一流人才。”王庭槐谈到,学校正对标“双万计划”,扎实推进一流本科专业、一流课程建设,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将学校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特色鲜明的应用型高校。如今,学校已有5个专业入选国家级、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6门课程被认定为省级一流课程,数量居省内同类高校前列。

  学校始终坚持“五育并举”“三全育人”,努力培养“德才兼备、知行合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王庭槐说,“我们希望培养出具有‘精勤实干’品质的应用型人才——技艺要精、态度要勤、脚踏实地、充满干劲。”

  “‘逸仙新华班’是学校在独立学院中率先开设的教改实验班,也是我们培养‘一流人才’的摇篮,这一特色将一直延续并在新华逐步推广开来。”王庭槐介绍称,“逸仙新华班”注重学生个性化教育和全面发展教育,遵循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培养规律,构建“1234”的培养模式。

  据悉,“1234”即为“不唯分数、不拘一格”的选拔机制和“1人1课表”的个性化培养特点;前两年单独组班、后两年分专业培养的“2+2”培养模式;全程导师、专业导师、特长导师联合培养的“三导师制”;应用于教学实践的“激越四段式”教学法。该培养模式为造就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才能的优秀人才标兵搭建平台,逐渐探索出一条符合人才成长规律和学院校情的、独具特色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之路。

  王庭槐领衔的教改团队在实践中持续优化“1234”模式,已培养五届优秀毕业生,还因应社会急需跨学科应用型人才的变化形势,开设了惠及全校学子的一批高阶课程如:生命伦理学、文化资源与文化创意、智能制造导论、机器人入门实践项目等。多年的坚持孵化出了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等丰硕成果。

  

  创新“激越四段式”教学法

  线上跨校联动课堂显成效

  

  在“1234”培养模式中,“激越四段式”是王庭槐倾注最多心血的教改举措之一。在今年5月召开的第39届国际生理科学联合大会会后教学论坛与工作坊上,他和教师团队带领新华学子出席会议,并作“后疫情时代生理学教学中远程校际跨专业教育与‘激越四段式’教学的结合和应用”主题分享。

  “激越四段式”教学是王庭槐基于在中山大学多年TBL(以团队为学习基础,Team-Based Learning)教学模式实践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学生的特点,逐渐探索发展和实践出来的适合不同专业、不同课程教学需要的一种创新教学方法,由“导学:教师精讲”“自学:个体自习”“激发:小组学习和实践”及“超越:成果分享”四个环节组成。据王庭槐介绍,“激越四段式”教学法综合了TBL的优点,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团队为协作,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内动力,再到有教师针对性反馈的成果分享,使学生完成自我的超越,达到超预期的教学效果。

  “互联网+教育”已成为教育教学的“新常态”。新华也不断探索创新教学新模式,在实行线上教学期间,王庭槐曾组织中山医学院、广州新华学院、西南医科大学、桂林医学院4校的医学及医学相关等10个专业275名师生开展“激越四段式”教学,实现跨四校、多专业线上教学,获得了师生的广泛好评。在这次活动中,新华学子还因在“成果展示与分享”答辩阶段中的出色表现,与西南医科学子共同获得“最佳‘辩论’奖”。

  “跨校跨专业的线上教学是基于线下‘激越四段式’教学的一大创新,推动更广泛的学科老师在线上教育教学过程中积极探索教学模式改革。”王庭槐介绍,此次交流活动打破了专业、地域和校际的隔阂,为推进在线教育质量改革和课堂改革开辟了新路径,也鼓励了同学们通过交流与分享,进一步增强学术自信。

  

  育“金师”讲“金课”

  16门本科课程入选广东“一流”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课程质量直接决定人才培养质量。”王庭槐明确,学校坚持“育人为本、质量第一”宗旨,一方面主动对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推动教师全员参与课程理念创新、内容创新和模式创新,深入挖掘各专业特色课程,培养社会急需人才;另一方面做实做优毕业设计,坚持优秀毕业论文要通过校级答辩并请校内外专家联合评定,严把毕业出口质量关。

  随着重症医学科的发展,医学和健康相关领域的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缺口大。康复治疗学专业紧跟社会需求,开设高压氧医学专业特设课程、呼吸治疗学专业特设课程以及言语语言病理学专业特设课程。课程紧跟医学发展趋势,将新进展、新理念和新技术融入教育教学中,成为了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独具特色的“新华金课”。

  “金课”靠“金师”来搭建、打磨和实践。年轻学校更要注重校本教师的培育,特别是“四有”好老师的校本培育,用“金师”来推动“金课”建设,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学校从2016年起实施“六大人才计划”——包括“双百”计划(百名骨干教师计划和百名博士计划)、博士导研计划、海外导师导研导教计划、校外导师导研导教计划、双师型导师计划和督导倍增计划。同时,学校坚持举办“两赛”,已举办十一届青年教师授课大赛、四届教师说课比赛,帮助中青年教师迅速成长。

  目前,学校共有16门课程被认定为省级一流本科课程,数量居省内同类型高校前列。在建设一流课程和特色课程的过程中,学校始终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导向需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学校要求每门课程与产学研基地建设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学习阶段就能做到和生产实际的无缝对接。以《护理学基础》为例,该门课程开创性地将课程分解成三个侧重点不同的三级课程体系,使课程无缝衔接到临床实习中。学校还实行了校外导师计划以及“双师同堂”,让学生在学习理论时就可以直面工作实际。这门新华“金课”培养出的学生,在社会上也受到好评。中大附三粤东医院护理部负责人认为,新华毕业生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操作能力,纪律性强,敬业爱岗。

  将思政教育融入课程教学,也是广州新华教学的一大特点。“思想的引领是铸魂的工程,最重要的是要给学生以正确的价值引领。”王庭槐谈道,学校一方面注重提高课程的含金量和专业水准,另一方面注重课程思政建设,已有7门课程入选广东省课程思政建设改革示范项目。

  展望未来,“广州新华学院将一如既往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学术强校、质量立校、特色兴校、开放办校’方略,深化内涵建设,提升教学质量,为建设走在同类院校前列、特色鲜明的应用型高校而接续奋斗!”王庭槐满怀希望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