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喻世友: 
创新产、科、政、教融合模式 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重视学生个性化、差异化的成长需要,搭建自主化平台

来源:羊城晚报     2022年06月25日        版次:T13    栏目:    作者:陈亮、贾佳、鲁锐

     广州南方学院校长喻世友教授

     校园全景

     广州南方学院与云康集团创建应用型大学战略合作签约仪式

     校园一角

     广州南方学院护理学专业实验课

     广州南方学院“粤空无限团队”在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赛中夺得银奖

     周瑛老师(左一)团队在首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中荣获全国二等奖

  

  文/羊城晚报记者 陈亮 通讯员 贾佳 鲁锐

  图/学校提供

  

  近日,广州南方学院(原中山大学南方学院,以下简称“南方学院”)喜报频传——该校成功获批设立广东省博士工作站;财务管理、行政管理2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汉语言文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物流管理4个专业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位列广东同类院校第一;文学与传媒学院本科生甘尚谦在游鸽老师的指导下在SCI期刊Axioms上发表学术论文;电气与计算机工程学院学生组成的数据智能战队在指导教师夏炳墅的带领下,勇夺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特等提名奖……

  季逢盛夏,万物并秀。毕业季,也是学校教育大业的“收获季”。南方学院是如何结出人才培养硕果的?2022级的新生将享受怎样的教育“福利”?6月21日,羊城晚报记者专访了南方学院校长喻世友教授。

  

  用人单位对南方学院学生开启“抢人模式”

  

  羊城晚报:目前正值毕业季、就业季,南方学院学子的就业情况如何?

  喻世友: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全国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然而南方学院毕业生总体就业情况仍稳定在较高水平,部分专业的学生甚至还没毕业就被“抢光了”。例如我校护理学专业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还是在校生时就以实习生的身份被各用人单位“争抢”,护理学专业近九成的学生毕业后被三甲医院录用。不少同学毕业前同时拿到事业单位、企业的好几个offer,陷入“选择困难”。

  羊城晚报: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独特场面?南方学院培养出来的学生有何特点?

  喻世友:学校的办学定位明确,开设的专业密切贴合行业、企业需求。这些年来,我们的应用型、复合型毕业生受到了各界好评,用人单位普遍反映他们踏实能干、上进心强,善于团结协作。我想具备这样素质的南方学院学子,是不愁出路的。

  此外,学校非常重视学生就业工作。从4月开始便开展了访企拓岗促就业行动,服务学生“最后一公里”。学校领导和院系领导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分批走访从都国际庄园、京东物流集团、浪潮集团、怡亚通集团等省内知名企业,开拓就业岗位、深化校企合作,全力保障2022届毕业生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产、科、政、教融合培养高质量应用型人才

  

  羊城晚报:南方学院是如何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

  喻世友:我们注重培养、引导学生把个人成长和国家发展融合在一起,从学科布局、培养方案、三全育人、成长导师制等多个方面着力,始终重视他们的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合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训练,在不断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合、政教融合”的背景下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羊城晚报:南方学院是怎样打造产、科、政、教融合模式的?

  喻世友:在产教融合方面,我们云康医学与健康学院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是做得最好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设立就是和行业翘楚云康集团合作成立,在校企共同成立的理事会指导下,共同制定符合国内外行业协会标准的培养方案,共建师资队伍,按照“四早”培养特色,学生平时训练、教学见习、毕业实习都在企业里,真正意义上做到了毕业即就业,上岗即上手。学院还开展了医学检验资格认证项目,学生从大二开始就到企业一线接受实战化训练(实训)和轮训,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学生们积极承担了核酸检测专业工作,展现了医检学子的专业水平和社会责任。

  我们通过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全面合作,培养了一批有创新意识的社会精英人才。2020年学校“烈马科技团队”在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赛中夺得银奖。2021年“粤空无限团队”在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赛中夺得银奖(同类高校唯一连续两年获得该奖)。此外,我校一批优秀的毕业生展示出强劲的双创实力,校友创办市值过千万的公司24家,市值2亿元以上的10家、20亿元以上的3家。2021年学校获得广东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典型经验集体和创业工作典型经验一等奖。

  在科教融合方面,我们做到了真正的科研育人。大学课堂不能像中学那样只是简单地将教材教给学生,要让老师带领学生去探讨学术前沿。学校鼓励有科研兴趣特长的学生们积极参加科学研究活动,在教师带领下开展研究课题,产出高水平的论文。他们不是简单地整理资料,而是通过开题、框架确立、数据搜集、数据筛选、实地调研、结论建议等全过程科研环节的训练。2021年以来,学生获得省部级学科专业竞赛奖项289项,申请知识产权130余项。2022年,我校学生在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篇,其中被SCI、EI国际权威期刊收录的有17篇,这是非常亮眼的成绩。

  在政教融合方面,我们的公共管理学院,带领学生参与政府的各种课题事项,例如对基层干部、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进行考评等。2021年,广州市越秀区政数局与南方学院共同推进“数字人口”专题研究,我校公共管理学院团队完成了“粤有数”人口模型课题研究报告,获各界广泛好评,被人民网、新华网等30多家主流媒体重点报道。

  为进一步提升院系产科教融合水平,我们今年还重点实施专业建设提升行动计划。建设一流专业与一流课程,做好产教融合教学团队建设,推动省级/校级产业学院项目建设,推动已立项的专业认证项目通过专业认证。

  

  为学生成长搭建个性化、自主化平台

  

  羊城晚报:对于2022级的未来新生,学校将会采用怎样的教育理念和培养方法?

  喻世友:对于新生,我们专门成立了一年级学生工作部,帮助新生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从“他律”走向“自律”。我们重视学生的兴趣,重视学生个性化、差异化的成长需要,引导他们“自由选择、自我推动、自信成长”,形成了“自由选择、严格管理、悉心引导”的学生成长机制。

  羊城晚报:为了让学生充分实现个性化发展,学校有何举措?

  喻世友:我们给予学生充分的选择权,提供个性化教育。实行自由转专业、完全学分制,允许学生在导师指导下,根据个人兴趣和成长需要,自主选专业、选课程和选教师,形成了为学生成长搭建个性化、自主化平台的培养模式。

  学校的定位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同时也搭建了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学校成立政商研究院和达人书院,从全校优选2%的学生特别培养。政商研究院采取“交叉、融合、互动、提升”四位一体的复合型政商人才培养模式,为学生成长为政商界杰出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达人书院对标国内一流大学的水准,采取更精深的专业教育和更宽阔的博雅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学生未来在学科专业深入发展提供坚强的保障。

  

  “全程导师制”助力学生提升成长内驱力

  

  羊城晚报:南方学院学生与一流高校相比还存在哪些不足?学校如何“补短板”?

  喻世友:南方学院的学生综合素质较高,学校更主要的是增强他们“自我推动力”。我们的人才培养没有照搬照套研究型大学的培养方案,而是结合自身学校的师资特点和学生素质情况,结合社会发展需要,帮助学生找到能使自己进步的“推动力”。

  为了增强学生自我推动力,我们从大一就开始抓起。一年级学生工作部通过实施“朝阳之约”晨跑计划、“开卷行之”计划等形式,帮助学生们养成自律的生活和学习习惯。

  我们还整合各类育人资源,实施“全程导师制”,聘请有志于从事学生培养工作的社会贤达担任“首席导师”,带领导师组,助力学生在大学四年期间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专任教师分类发展实现“人尽其才”

  

  羊城晚报:在提升教师发展动力方面,南方学院有何先进经验?

  喻世友:近年来,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通过外引内培,形成了质量较高、结构优化的师资队伍。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比接近24%,中青年教师已经成为学校开展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工作的主力军。为了适应应用型高校建设需要,学校自2022年起实行专任教师分类发展,按不同定位分为教学科研型、教学教研型和教学应用型三类,实现“人适其岗、人尽其才”。

  羊城晚报:过去一年,南方学院在办学方面取得了哪些显著成绩?

  喻世友:过去一年,是南方学院的丰收之年。举例来说:

  学科方面,我校被省教育厅遴选为硕士学位授予建设单位、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单位,成为广东省教育评价综合改革试点单位,广东省博士工作站设站单位,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3项,国家一流及省级一流专业总数达10个,占专业总数的23%,在同类院校中名列第一。

  教学及科研方面,省级一流本科课程总数达16门(含3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周瑛老师团队在首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中荣获全国二等奖,夏建勋副教授在国际顶级综合性学术期刊 《美国科学院院刊》上发表论文一篇。

  学生培养方面,“粤空无限团队”在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赛中夺得银奖。

  国际合作与交流方面,我校与爱尔兰格里菲斯学院合作举办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本科教育项目获教育部最终评审,成为国内首批开办本科层次国际合作大数据专业的高校之一。

  经过16年的发展,南方学院已经有了自己的积累和沉淀。我们将不断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合、政教融合”,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在建设中国一流应用型大学的道路上不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