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打破”展览边界,探索社会多元联动

从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的活化利用说起

来源:羊城晚报     2022年06月28日        版次:A03    栏目:红色文化 薪火相传    作者:谭铮

     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 越秀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羊城晚报记者 谭铮

  

  开栏语

  作为中国近现代革命策源地,南粤大地蕴藏着丰厚的红色资源。广东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指出,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近年来,广东不断加强对红色史迹的保护利用,逐步将红色旅游线路串珠成链,打造了一批又一批红色文艺精品。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1周年即将到来之际,羊城晚报推出《红色文化 薪火相传》系列报道,敬请垂注。

  

  在广州,每逢节假日“打卡”红色史迹,已经成为不少青少年朋友的选择。

  2021年6月20日,改扩建竣工的中共三大会址重新揭开面纱,为本就已经聚集超强人气的广州东山口,增添了一抹最鲜艳靓丽的红色。同时,这里也成了青年人了解党史,学生们开展红色研学的重要地点之一。

  如何把“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让红色革命遗址的历史价值、时代价值和精神价值在这个时代得以显现,离不开对红色史迹的活化利用。从中共三大会址的改扩建竣工,到杨匏安旧居修缮;从把展品放在馆内陈列,到让“红色公交”穿城而过。广州的红色史迹,正在不断“打破”展览边界,而广州也正在探索一条社会化保护管理红色文化资源的新路径,让红色文化真正“活起来”。

  

  一场在市中心进行的“眼科手术”

  

  2021年6月20日,位于广州市越秀区恤孤院路、围蔽施工将近一年的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改扩建项目竣工,重新开馆。该馆由中共三大会址遗址广场、中共中央机关旧址——春园、中共三大历史陈列馆组成。改扩建后的中共三大历史陈列馆占地面积为668.42平方米,建筑面积为2305平方米,规模比之前扩大了两倍。

  由于地处居民区,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的改扩建工程一直备受关注。2020年7月1日,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改扩建项目开工,2021年6月竣工。考虑到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所在地为新河浦历史文化街区,且周边民居密集,改扩建工程向下做了延伸。

  重新开馆当天,纪念馆有关工作人员介绍,为了尽可能扩大地上展陈面积,项目在地下两层设置设备房、消防水池、文物库、电房。“扩建部分基坑面积430平方米,深度达11米,周边环境十分复杂。四周既有历史建筑,也有居民楼,西侧紧贴旧陈列馆、二者净距仅2米,南侧基坑离周边建筑最近距离仅3米,对基坑变形控制要求严格。”相关工作人员表示,“这相当于在广州市中心进行一场‘眼科手术’。”

  此外,为了与周边环境风貌相融,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采用大量红砖垒砌,这也代表在中共三大召开之后,中国共产党团结一切力量,万众一心。在设计上,陈列馆将党徽镰刀、锤头元素巧妙融入其中,抽象展现新旧建筑体量;榫卯结构的交织形式,表达了榫卯共握、工农同心的设计理念。

  在广州,红色史迹大多“隐藏”在平常百姓的民居旁。除了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外,位于广州市越秀区越华路的杨匏安旧居,在修缮前的数十年的时间里,并不为人所熟知。

  参与杨匏安旧居修缮工作的李巍告诉记者,修缮前,杨家祠被当做民房使用了几十年,“初见时可以用断壁残垣、面目全非来形容。”李巍说,“当时这里(杨家祠)上下两层,在130平方米的使用面积里,有4户人家在此生活。祠堂后座的建筑已不复存在。”

  在各方通力合作之下,经过145天,杨匏安旧居修缮完成。展馆在祠堂北墙上通过写实绘画与VR呈现的虚拟手段,“复原”了杨家祠后座与相邻天井的原貌。在修缮过程中,李巍他们还在离地80厘米深处,发现了属于原有建筑的条石30块。李巍说:“秉承着修旧如旧的理念,我们在这些条石所在处做了原地原样的提升,尽最大努力保持建筑的原貌。”

  在修缮或改扩建的过程中,除了保持建筑物的原貌外,修缮者还秉承着“最小干预”的原则进行施工。李巍说:“所谓的‘最小干预’,不仅仅是对建筑物而言,也是对周边居民生活而言。”

  在杨匏安旧居陈列馆门前有一棵石榴树,树下隐藏了一个集水井。据了解,经过数十年的城市建设,杨匏安旧居陈列馆周边地面已抬升了许多,杨匏安旧居陈列馆反而成了这一片最低洼的地方。为了不让它在暴雨期间成为雨水的聚集区,修缮者们设置了专门的抽水设备。“但我们不是把抽出来的水排到街坊使用的管道当中,因为这也会对居民使用的排水管道造成压力。所以我们特意造了这个集水井,并通过专门的管道把积水排放出去。”李巍说,“我们希望一个遗址的修复不给周边的居民增添麻烦,而是更好地将其融入居民生活中,给居民增添一个新去处。”

  

  多元联动,红色资源“破圈”

  

  红色史迹的改扩建或修缮,只是其活化利用的第一步。如何让其真正的“活起来”,与当下产生联系,让历史得以传承,红色血脉得以延续才是其活化利用的目的。

  改扩建之后的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在迎来了一批又一批观众的同时,也吸引了学校、企业等不同机构的多元联动。

  2021年7月16日,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联合广州市一汽巴士有限公司共同举办“开往中共三大会址的3路车”发布活动。公交车厢内部以蓝色为主色调,并配上红色木棉花图案进行装点。同时,车厢内设有讲解二维码,乘客可扫码观看线上讲解,普通公交车变身成为“家门口的红色课堂”。一汽巴士还组建了志愿讲解团,在节假日期间为乘客提供讲解。

  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与广州交通系统的合作,不仅是交通系统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探索,也是纪念馆走出院墙,结合运用党史知识和故事,与大众“零距离”接触的新尝试。早在当年6月,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先后联合广州白云国际机场二号航站区管理有限公司、广州地铁集团、广州公交集团站场中心以及客轮公司等,海陆空全方位布局红色文化宣传矩阵。

  交通客流资源与红色资源的合作与对接,让党史学习教育和城市形象有了新的结合点,也让红色故事,融入到大众的日常生活当中。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打破边界,把静态的参观与动态的展示相结合,为传承红色基因找到了新的落点。

  今年6月,在中共三大历史陈列馆的序厅,广州中学星空合唱团的师生们参与录制实景课堂《国际歌》慕课,这也意味着今年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点燃理想之光”之“中共三大主题实景课堂”正式启动。2019年起,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针对青少年开始打造“点燃理想之光”品牌教育项目,通过增进馆校之间的交流,强化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作为全国及广东省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的示范作用,活化馆内资源,赓续红色血脉。

  此外,近年来,毛泽东同志主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纪念馆为与当代年轻人建立更深层次的互动,该馆推出了红色故事会、红色研学、红色文旅打卡、非遗体验等各类形式的活动,以“看得见、摸得着”的改变,让文物更加鲜活。

  

  探索社会化保护管理红色文化资源

  

  广州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全市红色史迹(不可移动文物)共115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处、省文物保护单位6处。其中,越秀区的红色文化资源较为集中,在其辖内33.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就集聚了不可移动革命文物70处,红色革命遗址31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处,占全市的72%,红色旅游资源点124处。

  2021年4月,广州编制了《广州市红色文化传承弘扬示范区发展规划(2021-2025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提出,到2021年建党一百周年之际,红色文化传承弘扬示范区建设取得阶段性进展;到2025年“十四五”期末,红色文化传承弘扬示范区全面建成,3A级以上红色旅游景区达15个,红色旅游年接待人数达4300万人次左右。

  记者了解到,在建设红色文化传承弘扬示范区的过程中,广州市越秀区坚持规划先行,分级分类对全区31处红色革命遗址和124处红色旅游资源点进行保护利用,形成189个近中远期项目。

  除了大家熟悉的高质量推进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农讲所周边片区品质提升,推进东园文化广场和团一大纪念馆项目建设外,在此期间,越秀区还引入专业社会机构对周恩来同志主持的中共两广区委军委旧址进行活化利用,采用“政府统筹+企业资金+专题博物馆”的创新模式,融合打造军事主题展览、文创、影视、轻餐饮等红色文化产业链,成为广州市新的“打卡点”。一批红色史迹经精心保护利用后焕发生机,为传承弘扬红色文化夯实了基础,也是广州探索社会化保护管理红色文化资源的新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