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全国政协常委蔡冠深:

大湾区处处有商机是港商投资首选地

来源:羊城晚报     2022年06月30日        版次:A04    栏目:香港开新篇 融湾创未来 我和我们这二十五年    作者:张豪、王漫琪

     蔡冠深 受访者供图

     扫码观看精彩专访视频

  

  羊城晚报驻香港记者 张豪 王漫琪

  

  “香港回归后变得更好了。”日前,全国政协常委、粤港澳大湾区企业家联盟主席蔡冠深在接受羊城晚报记者专访时如是说。他表示,25年来,香港逐渐发展成全球最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之一,一直是内地与世界连接的重要窗口之一,相信香港融入大湾区后将拥有更多机遇。

  

  “香港回归后变得更好了”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时,很多外国人并不看好香港。“有一份杂志封面上印着‘香港已死’,可是直到今天,经历了那么多风风雨雨的香港变得更好了。”蔡冠深说,经济表现是香港发展的重要衡量指标——香港本地生产总值从1997年的1.37万亿港元增至2021年的2.86万亿港元,增长逾1倍;对外商品贸易总额2021年约10.27万亿港元,较1997年增长逾2倍。

  不过,回首这25年,香港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回归当年10月份,香港便遇到了亚洲金融风暴,此后,香港又遭遇2003年SARS病毒肆虐、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蔡冠深表示,但在中央的大力支持下,香港特区政府迎难而上,顺利渡过一个又一个难关。

  让他印象最深的是2019年的修例风波,在他看来,由于一些港人没有理顺“一国两制”中的“一国”和“两制”的关系,导致在错误的路上越走越远。

  当香港面对严峻挑战时,中央及时出手,通过实施国安法、完善选举制度,落实“爱国者治港”原则等系列措施,香港社会实现了由乱到治的重大转折。“现在的香港是一个非常稳定安全的社会,而且香港有那么多的优势,会越来越好。”蔡冠深说。

  

  港商在大湾区创业有优势

  

  回归25年来,香港经济平稳发展,但香港经济也面临结构单一的挑战。近年来,香港探索实业转型升级,发展科创产业,谋求更加多元化的发展。在蔡冠深看来,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打破了香港“市场细”的困局,大湾区总人口超6800万,消费能力很强。他认为,香港中小企业应看到大湾区的发展机遇,“他们只要专注自己的行业,就算是一间饼店、餐厅、理发店都能够成功”。

  “我的家乡在中山,有香港大学生在那儿开了间饼店,他们用香港星级酒店的制饼技术作为卖点,生意很火爆,要排队才能买到,这就是成功了。”蔡冠深说,不少初创业者误认为创业一定要做科创产业,从事科技相关行业才能成功,“其实并非如此,只要做得有特色就算成功了”。

  蔡冠深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对香港创业者来说,是一个重大的发展平台。“大湾区内地城市针对创业者的扶持力度很大,包括减免租金、人工成本等,即使遇到困难也会帮你渡过。”他说,港商懂得灵活变通,在大湾区创业有一定的优势。

  

  内地仍是港企“走出去”首选

  

  随着国家日新月异的发展,香港自身的角色定位也更加丰富,发展空间更加广阔。蔡冠深认为,香港作为国家“引进来”“走出去”的双向平台无可替代,目前香港具备“CIO”名片,即超级联络人(Super Connector)、投资者(Investor)、运营者(Operator)。

  蔡冠深进一步解释说,称香港为“超级联络人”,是因为香港是境外资本流入内地的重要渠道,迄今为止,约有60%的海外资金投资通过香港流入内地。同时,在过去十年里,香港在人民币国际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去年香港的人民币实时支付结算交易额度增长约27%,保持了五年连续增长。

  在投资方面,香港是内地最大的投资来源地之一。根据商务部数据显示,仅2019年香港对内地的投资就达963亿美元,占内地吸收外资总额的69.7%,而且这个占比自2005年开始逐年上升。

  “营运者的角色也毋庸置疑,改革开放后,很多香港企业纷纷在内地投资建厂。”蔡冠深表示,现在的香港企业“走出去”首选内地,特别是大湾区内地城市,“因为在‘一国’之下,香港企业在内地有优势,而且文化、语言相通,对企业发展较为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