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理事、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张丹:

从治疗一个人到治愈一群人

来源:羊城晚报     2022年07月01日        版次:A14    栏目:财经朋友圈    作者:胡彦、杭莹、孙晶

     张丹

  

  文/图 羊城晚报记者 胡彦 杭莹 孙晶

  

  作为三大新兴支柱产业之一,广州生物医药产业已初步形成规模化、集群化的发展优势,近年来,保持年均10%左右的增速,生物医药企业数目位居全国第三。

  “无论是大湾区还是具体到广州的医药生物产业,都还有充分上升的空间。”在刚刚过去的第十四届中国生物产业大会上,作为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理事、创新研发服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同时也是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的张丹和羊城晚报记者这样谈到生物医药产业。

  

  谈生物医药行业:广州区位优势有充分上升空间

  

  羊城晚报:目前广州的生物产业行业在哪一梯队?

  张丹:从国际上来看,中国在创新药研发已经进入了第二梯队的靠前位置。美国在第一梯队,第二梯队主要是西欧和日本。在国内,如果从报药,即报临床和报生产的角度来看,最厉害的是长三角;第二是环渤海;第三是大湾区,广州是大湾区的龙头。

  近年来,广州市生物医药产业保持年均增长10%左右的增速,生物医药企业数目由3800多家上升至6400多家,位居全国第三。当然,从整个大湾区和广州来看,还有充分上升的空间。

  羊城晚报:大湾区相比长三角来说,哪些方面还可以提升和追赶?

  张丹:大湾区还需要更多去挖掘外生优势。首先,整个大湾区平台公司偏少,比如已经运行成熟的大型的小分子CDMO企业(合同定制研发生产机构)、大型的大分子CDMO企业,还有细胞治疗的CDMO,以及国际化的临床CRO企业(合同定制研发机构)和已经走向国际的临床前动物毒理的大型CRO企业,这些方面大有可为。

  其次,广州在全国应用端,即医院医疗机构方面的实力排名,仅次于上海和北京,但还有特殊的区位优势有待发挥,需要充分做好和港澳资源的联动整合,这样才有望成为全国龙头。与此同时,以香港、澳门作为支撑,借助港澳的优势和特殊性,广州的生物医药发展可以加快和国际接轨的速度。在人才方面,粤港澳的人才配套底蕴丰厚,能吸引全球人才。需要做的就是加强国际人才的招聘和留用。

  在内生动能方面,广州有一批领衔国际项目的大专家,包括呼吸病学专家钟南山院士、中山大学肿瘤学教授吴一龙、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徐瑞华院长等,还有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等知名医院。顶尖人才优势突出、临床资源丰富,这些都是其他城市和地区难以匹敌的。广州要做的,就是从这些优势延伸出去。一方面,可以利用呼吸病、肿瘤学等绝对优势进行医疗招商引资,不求面面俱到,先打造好优势领域的大配套。另一方面,紧抓人才培养。培养人才方面一定要“两条腿走路”,内部培养和全球引进相结合。

  

  谈研发:专利保护对行业非常重要

  

  羊城晚报:疫苗、医药研发历来是高处不胜寒,这几年来,医药研发的专利保护环境有什么变化?

  张丹:专利技术对于生物制药企业是第一重要的,所有未来的回报就靠专利保护。没有专利就没有投资人,也没有科学家多年辛苦的回报。近年来,国家正稳步加强对创新药专利保护。2021年6月1日,新《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正式实施,药品专利期补偿制度正式被纳入专利法。这次大会上,对生物医药行业的专利保护,也受到了高度关注。

  

  谈经历:哈佛高材生为何弃医从商?

  

  羊城晚报:您有从临床医学到金融学的经历转换,这个过程中是如何抉择的?

  张丹:我原来有北京大学生物系医预科、北京协和医科大学学习临床医学博士的经历,掌握了临床医生的技术。这个过程中我慢慢意识到,医生每次是面对一个病人,那怎么才能更有“效率”、帮助更多人呢?为了找到答案,我又去了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宾州大学沃顿商学院等院校进修,并拿下了公共卫生硕士、医院管理硕士及在读金融学博士。

  相比临床医学,公共卫生是面对一群病人,或者预防人们变成一群病人,而经济学是提供健康的人、病人都适用的准则。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我感觉到自己的路在越走越宽。回国后,我先在天津创业,因为我们做的是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公司性质一定要走向全球化,所以从天津扩展到全国10个城市,然后扩展到美国、欧洲、中亚、南亚,等等。2007年,我又创立了致力于创新药开发的临床CRO公司方恩(后更名为昆翎)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