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嘉麟 |
1997年7月1日,是香港回归祖国的重要日子。再过两周,就是香港青年蔡嘉麟25岁的生日。1997年出生的他,与香港特别行政区共同成长,感受发展中的变与不变。 在香港完成学业后,蔡嘉麟主动跨过深圳河,来广东闯事业,投身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未来,他愿意担起时代使命,用自身所学贡献青春力量,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家中珍藏回归纪念邮票 蔡嘉麟家里保存着一套2006年发行的生肖邮票,平整干净,像新的一样。“这是当年特区政府赠送的纪念邮票,家人觉得很珍贵。”蔡嘉麟的生日刚好也在7月,回归这件大事,深深刻在他的脑海里。从他记事起,每年7月前后,香港都会举办盛大的纪念活动。比如有一年,凡是1997年出生的孩子都可以免费去海洋公园玩。 中学开始,蔡嘉麟爱上读历史,被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吸引。“每周一个小时的课,总让我感觉意犹未尽。”他主动阅读相关书籍,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初三那年,蔡嘉麟激动地坐上开往山东的列车,实地探寻文字之外的华夏文明。走进孔子故里、去潍坊看风筝……他沉浸式体验齐鲁大地的风土人情。 自此,蔡嘉麟对祖国的大好河山愈发着迷。看到学校或者协会发起的游学活动,他总是第一时间报名。苏州的园林、北京的故宫、西北的荒漠……不止感受于表面的美,蔡嘉麟都会认真聆听现场讲解,细细品味个中内涵。后来,蔡嘉麟考入香港城市大学,就读于中文与历史学系,因为“了解中华传统文化,这是炎黄子孙的基本素养”。 生于回归之年,蔡嘉麟与香港共同成长,亲身经历了众多历史大事件。时至今日,他依然清晰记得2008年北京奥运会内地金牌运动员来港交流的情形。虽然没能到现场观看,蔡嘉麟也不愿错过这一重要时刻,紧紧盯着电视。看着屏幕里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为他们感到骄傲,心里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跨过深圳河当起桥梁 随着学习交流逐步深入,蔡嘉麟对祖国的认识更加全面。一路走来,他也见证了香港25年来的飞速发展,最直接的体会是交通工具不断迭代升级。以前清明回福建老家扫墓,蔡嘉麟一家人要先坐大巴到深圳再转车。现在,高铁出行、换乘,时间缩短了很多,“归属感更强了”。 身在香港,“邻居”广东的显著变化,更是近在眼前、触手可及。“一年比一年高”,每次回来,深圳的大楼总会刷新大家的认知,蔡嘉麟不禁感叹建设速度之快。手机扫码即可下单购物、出门基本不用带钱包……各种方便快捷的智能生活方式,同样让蔡嘉麟眼前一亮。 遍地是机会的广东,让蔡嘉麟十分向往。2019年,毕业前夕,他决定走出香港,前往深圳大展拳脚。得知这个想法,父母最初是反对的。“他们对深圳的记忆,还停留在过去,觉得比较落后。” 为了打消父母的疑虑,疫情前,蔡嘉麟专门带父母到深圳走了一圈,重新认识这座城市。在他看来,这是香港新生代的应尽之责,要身体力行地“推介”内地城市,打破偏见。 得益于大湾区青年就业计划,经过多轮面试,蔡嘉麟进入深圳的腾讯公司,主要负责青年发展、公益慈善等事务。2021年底,根据公司安排,他回到香港拓展线上课程业务。其间,香港第五波疫情袭来,蔡嘉麟一边参与抗疫,一边协助项目落地。短短两个月,他和同事组织30多名志愿者,为香港52所学校的300余名中小学生提供十多门课程。前段时间,他又返回深圳,着手策划扩大公司在香港的线上教育业务。 工作之外,蔡嘉麟时常出现在各类港澳青年交流活动中,有时是参与者,有时是发起人。他发现,近年来,越来越多师弟师妹对内地生活感兴趣。蔡嘉麟把自己当作窗口,一些香港同龄人透过他,看到未曾接触的领域,大胆去尝试。 蔡嘉麟相信,时间是最好的试金石。站在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的新起点上,他斗志昂扬,“我们年轻人要担当大任,有一分热,发一分光,明天才会更好”。 (羊城晚报记者 鄢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