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芝琳 周巍 摄 |
羊城晚报记者 高焓 谭铮 五六秒眨一次眼,右手的雕蜡磨头工具高速运转,左手指尖的绿蜡逐渐现出贝壳般的肌理。为打磨毕业设计的首饰,“95后”香港女孩许芝琳总是这样,在工作室一坐就是十多个小时。 她是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美术专业的大四学生,也是首届大湾区十大杰出港生之一。成长于汕尾和香港,求学于广州,对她来说,手中的“贝壳”不仅浓缩了成长的故事,也蕴含着她的志向:用工艺美术融通粤港,做民族手工艺的传承者。 结缘:穿越历史的手艺令人着迷 许芝琳在汕尾老家长大,每到一座宗祠,总被其中各式各样的石雕、木雕、嵌瓷和公仔所吸引。这份朴素的喜爱激发了她对美术的兴趣。高一时她选择了美术科,尝试将爱好发展为专业。2014年,她随父母移居香港,从中四开始就读的她继续选修视觉艺术科。 在同学的介绍下,她还加入了香港“少年警讯”,这是香港警方下属组织,是对香港青少年进行法治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平台。跟随“少年警讯”,她的足迹来到了祖国西部。大理银饰的锻打、西安兵马俑的精致、敦煌壁画的岩彩……这些从历史中穿越而来的手艺令她着迷。 这些艺术之美究竟属于什么方向?回到学校,她得到了答案:工艺美术。香港院校长于设计,没有相关的专业,于是她立志报考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美术专业。好事多磨,第一年因绘画基础稍薄弱而折戟,她在第二年补足短板,在2018年的夏天如愿敲开了梦想的大门。 钻研:传统技法和现代创意碰撞 漆艺、陶艺、珐琅彩、金属锻打、金属首饰、岩彩、木雕、玉雕……大学四年间,每当涉猎一个新的领域,许芝琳的脑海中总会浮现出曾在祖国各地见到的手艺,对于艺术之美的朴素向往变得明晰:指尖灵巧的工艺之美能穿越古今,正是在于它们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在广彩的课堂上,许芝琳对工艺美术的使命有了更多思考。这门课由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美术学院院长齐喆教授,在学习技法前,齐喆先讲授了广彩的历史源流,在此后的课堂中鼓励同学从当代取材,自主设计图案。“传统技法中包含的文化流传至今,但只有和现代的创意相结合,才能迸发‘火花’。”许芝琳说。 去潮州品木雕,到揭阳赏玉器,赴湛江观石雕,在阳江悟漆艺,大学四年里,她的课堂除了教室,还在民间。老师傅的独特技法、奇思妙想,她掏出笔记本逐一记下。 探索:用工艺美术融通粤港 “在工业化和信息化时代,具有强烈地域特色的工艺美术是建设人文湾区的重要载体。”齐喆指出,工艺美术和时代同频共振,既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也兼具实用价值和审美功能。粤港澳三地文化同宗同源,丰厚的工艺美术积淀可以向世界展示独属于粤港澳大湾区的特色,将时间的尺度拉长,这份独特性又将在全球文化的融通中促进人类文化共同繁荣。 广州美术学院是粤港澳大湾区唯一一所独立建制的美术学院,历来有很多港澳学生求学于此。在齐喆看来,以许芝琳为代表的当代香港青年对传统工艺文化有很强的求知欲,在粤港澳大湾区日益融合的背景下,具备两地学术和生活背景的他们在促进大湾区文化交流的广阔天地中一定大有可为。 今年是香港回归25周年。即将走出象牙塔的许芝琳有个心愿,她希望自己能够成为粤港澳各个城市间非遗文化交流的桥梁,“以工艺美术为媒,做民族手工艺术的守护者传承者,让更多的人,看见中国传统工艺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