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国家植物园昨日正式揭牌 新华社发 |
羊城晚报记者 李钢 柳卓楠 7月11日上午,华南国家植物园在广州揭牌。至此,华南国家植物园与今年4月揭牌的(北京)国家植物园一起,构建起了一南一北的两大国家植物园,标志着我国朝着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五方共建华南国家植物园 2021年10月12日,中国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宣布:“本着统筹就地保护与迁地保护相结合的原则,启动北京、广州等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2022年5月30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在广东省广州市设立华南国家植物园,由国家林草局、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科院、广东省和广州市人民政府合作共建。 据了解,国家植物园的功能将主要包括:植物迁地保护、科学研究、科学传播、资源开发和利用、公众游憩等。它将承担起遏制全世界和国家植物物种及其遗传多样性的丧失,注重防止自然环境的进一步退化,使公众认识到植物多样性的价值及他们所面临的威胁,以实际行动改善自然环境,为实现世界和国家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而努力。 建立以迁地保护为核心的国家植物园体系,是我国继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之后,推进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的又一重大举措。中国是全球植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已知的高等植物有3.7万余种,约占全球的十分之一。建立国家植物园体系,可以对野生植物类群进行系统收集和完整保存,维护植物多样性,永续造福人类。 落地广州既有优势又有必要性 在相关专家看来,广州自然条件优越,在广州建设国家植物园,既有优势,又有必要性。广州是中国超大城市中少见的兼备山、水、城、田、湖、海等多种地形地貌的城市,而且常年温暖多雨、光热充足,水热同期,为植物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广州是全球34个生物热点地区之一,是北回归线上罕见的绿色明珠,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季风常绿阔叶林核心分布区,其所在的热带亚热带纬度地带被誉为全球植物资源最丰富的区域。 从城市特色来说,广州有着2200多年的建城史,岭南文化源远流长,而且广州是中国三大园林流派之一的岭南园林的发祥地,广州人自古爱花护花、爱绿护绿,自西汉以来就被称为花城,有着千年花城美誉,广州还是国内重要的花卉生产和交易集散地。 而位于广州的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综合排名全国第一,其前身为国立中山大学农林植物研究所,1929年由著名植物学家陈焕镛院士创建,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植物学研究和植物保护机构之一。华南国家植物园致力于全球热带亚热带地区的植物保育、科学研究和知识传播,其植物学、生态学、农学的学科排名在全球位列前1%。 打造世界一流综合性植物园 国家林草局动植物司副司长周志华表示,将把华南国家植物园建设成为全面系统收集亚热带和热带地区野生植物,产生世界领先科研成果,强化国际合作交流,为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国提供优质科普资源和休闲服务,展现岭南特色优美园林景观的世界一流综合性植物园。 中科院华南植物园主任任海在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华南国家植物园的定位是从事热带亚热带植物的保护、科研、科普和利用四大功能,并在植物物种迁地保护、科学研究、科普教育、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园景园貌、管理运行体制机制方面实现升级。 据记者了解,华南国家植物园规划总面积319公顷,统筹优化科研区、专类展示区和技术推广平台。科研区以科学研究和资源研发为主;专类展示区以收集保护、园林文化和园艺技术展示、科普教育为主,蕴含“科学的内涵、艺术的外貌、文化的底蕴”,突出“山清水秀、鸟语花香、峰回路转”岭南园林特色;技术推广平台以筛选经济植物推广应用为主,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 华南国家植物园的规划建设以华南地区兼顾全球热带亚热带区域植物资源迁地保护为核心,建设国家珍稀濒危植物迁地保育中心和种质资源库等,提升植物迁地保护能力和效率,实现物种保育2万种以上,其中经济植物6000种,华南珍稀濒危植物95%种类得到迁地保育;建设植物多样性迁地保护与利用实验平台,提升植物科学研究能力水平;建设自然教育馆、国家自然教育与生态文明示范基地,新建智慧植物园,完善富有植物园特色的教育课程等,提升植物科普教育能力;建设体现岭南园林文化特色,国际一流专类园及特色植物展示片区,探索与国际接轨且符合国情的国家植物园管理运行机制,全面提升园区综合条件,努力建成示范性、引领性的区域国家植物园。 为华南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带来强劲动力 国际植物园保护联盟主席、英国皇家爱丁堡植物园前主任史蒂芬·布莱克摩表示,有着悠久历史的华南植物园在园艺学、分类学、植物资源保护等领域已经建成国际化、高水平的重要科学高地,他相信华南国家植物园将成为中国国家植物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副司长杨宏毅则表示,华南国家植物园建设将为广州市、广东省以及华南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城市高质量发展带来强劲动力,将成为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亲近自然、感受园林文化树立科学理念的重要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