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焕镛 |
扫码可听音频 |
羊城晚报记者 谭铮 曾潇 华南国家植物园依托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设立,其前身为国立中山大学农林植物研究所,由著名植物学家陈焕镛院士于1929年创建,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植物学研究机构。 1929年12月4日,国立中山大学农林植物研究所成立,1954年改隶中国科学院,同时易名中科院华南植物研究所。1956年2月,经中国科学院和广东省委批准,华南植物研究所在广州五山大坑岗(现长湴)筹建所本部,在龙洞筹建华南植物园,在广东肇庆鼎湖山建立鼎湖山树木园(自然保护区)。从此,华南植物研究所形成了“一所两园”的机构布局。2003年10月,华南植物研究所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地址几经变迁 华南植物园的所址在此过程中也几经变迁。据了解,1929年至1936年,国立中山大学农林植物研究所的所址设在广州东山石马岗,当时的创业条件颇为艰苦,植物研究所仅有办公室一间、标本室一间。 1936年,中山大学迁至广州石牌,农林植物研究所标本园也建在此地,同时在法政路办公。抗日战争时期,广州沦陷,陈焕镛教授在香港建立办事处。同时,蒋英教授在湖南宜章栗源堡重组植物所。香港办事处、宜章栗源堡植物所分别于1942年、1944年迁回广州。 创建人曾留学哈佛 华南植物园的创建人是著名植物学家陈焕镛院士。他是广东新会人,是我国近代植物分类学奠基人之一,曾留学美国,于1919年获得哈佛大学硕士学位后回国。 陈焕镛于1890年生于香港,父亲陈善言曾任清政府驻古巴公使。1905年,他由父亲的朋友、美籍荷兰人巴斯带领去美国,在华盛顿州的西雅图市一所中学读书。 1915年至1919年,陈焕镛在美国哈佛大学阿诺德树木园取得硕士学位。他在美期间深感研究中国植物之不易,模式标本存放于欧美各标本馆,原始文献散见于各国出版之刊物。由此他萌发了要中国人自己研究中国植物的念头。 在相关学者的指导下,陈焕镛把回国采集的首选地选在海南岛,因为当时那里被认为是“中国植物标本采集的空白点,是一块尚未经世人研究的处女地。”1919年10月,陈焕镛携带简单的采集用具,只身前往海南岛,成为首位赴海南岛采集植物的中国植物学家,为编写《海南植物志》奠定了基础。 1927年后,陈焕镛任中山大学教授期间,组织力量继续往粤北、广州、香港、广西及贵州等地采集标本。与此同时,他还和英、美、德、法等国建立标本交换关系,扩大馆藏,建立起我国南方第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标本室。 在20世纪30年代,广州已成为中国植物分类学的三大研究中心。在标本管理方面,陈焕镛制定了一套科学管理方法,使馆藏标本有条不紊,无论从植物名、采集人或标本室编号均可迅速查到所需标本,为以后采用电子计算机管理标本打下了基础。标本内常附有原始记载、重要专著等文献资料,不但使定名更为可靠,也为研究工作提供了方便。 据了解,现在这个由陈焕镛于1928年创建的标本室已发展成为一座有馆藏110万余号标本,向着数字化迈进的现代化标本馆,在研究中国植物区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