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钟红明 上海《收获》杂志副主编 一本杂志,在一些重要的节点,都会举办纪念活动。而回过头来俯瞰《收获》曾经的岁月,肯定是色彩斑斓、波谲云诡的情景。我参加的第一个《收获》的纪念活动,是1987年《收获》创刊30周年,当时开了一个纪念座谈会,我第一次见到了已去世的主编靳以先生的夫人,还见到了多位著名作家。当时刊物上,巴金先生撰写了《〈收获〉创刊三十年》,于是知道了“三个”《收获》的故事。 1957年7月24日,一本大型的、厚达三百多页的文学双月刊《收获》诞生了。主编是巴金和靳以。当时属于中国作协主管,在北京出版,编辑部设在上海巨鹿路675号。创刊号刊发了鲁迅的《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话剧剧本有老舍的《茶馆》,电影剧本有柯灵的《不夜城》,还有艾芜的长篇小说《百炼成钢》。1960年5月《收获》停刊。这是第一个《收获》。1964年,《收获》复刊,从北京搬到上海由上海作协主管。主编巴金,其他负责人是叶以群、魏金枝和萧岱。这个时期发表了《艳阳天》《欧阳海之歌》《大学春秋》等作品。1966年5月,《收获》停刊。这是第二个《收获》。1979年第1期,第三个《收获》复刊了,主编巴金……每个人会以不同方式打开当代文学史,但打开文学史的时候,一定会同时打开《收获》。那些作品,都对世界讲述了独特的中国。 冯骥才先生在一篇作品里说到《收获》:“它始终站在当代文坛的激流里,始终自觉地把自己与作家、与文学、与时代合为一体。它对文学有承担意识。因而,《收获》是执著的、不变的、沉静的。”他还写道:“巴老以《随想录》把‘五四’与当代文学紧紧连成一线,以《收获》把‘五四’与当代文学的精神连为一体。这里所说的‘五四’便是知识分子的良知、勇气、真诚、道义与责任;这里说的勇气,当然不只是艺术勇气,更重要的是思想勇气。” 在被称为“上海之巅”的朵云书院,最近有一个展览,关于《收获》创刊65周年。其中有一面墙很有趣—— “文学世家”。两部作品的名字,隔着一片金色的叶片,揭开,便可知道两位作者的亲缘:父母子女?兄弟姐妹?我本以为至少有几片叶子需要费点思量,没想到一位读者立刻就发给了我全部的“谱系”。 作家李锐曾经在《缘起〈收获〉》一篇文章里写道:“说到底,还是老朋友这三个字最可靠。能在几十年里一起成长,能在几十年里一起经历跌宕沉浮、欢欣悲苦,能在几十年里声气相投,互相扶助,能在几十年里‘相看两不厌’,这已经称得上是传奇了。夫复何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