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到珠江堤岸防护工程保护的广州市海珠区琶洲东部 |
广州市白云区云城街道,孩子们在“水边骑楼”玩耍 |
农村供水改造,使广州市从化区江埔街道鹊塱村用上市政自来水 |
策划/孙爱群 刘云 统筹/刘云 陈玉霞 文/图 羊城晚报记者 梁怿韬 实习生 麦家慧 古人择水而居,或因水之秀美,或因水之清澈。 今人对水的需求与古人一脉相承,除了有视觉或心灵上的审美需求,也有对水的实用需求。饮用水是否安全稳定,住所附近的水体是否洁净无污臭,相关水体是否会对当地民众的生产生活构成安全威胁,这些细节都影响着居住环境。如今,广东各地不少居民在择居过程中,会把水环境视为居住环境的重要一环。 广州近年来通过系列治水措施,变不利水环境为有利水环境。对很多居民而言,水环境的变好,也是他们生活质量提升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村供水改造 城乡供水同质同源 对于居住在城区的居民来说,偶尔进入山区采集未经加工的“山泉水”,或许是一种生活调剂方式。但当“山泉水”成为一个村舍的常用饮用水源时,则烦恼多多。广州市从化区江埔街道鹊塱村,便曾长期以“山泉水”作为居民饮用水源。 “最大的问题,是供水不稳定。”鹊塱村党总支副书记邱伟荣告诉记者,由于最初市政自来水供水管网未覆盖至鹊塱村,鹊塱村村民的饮用水主要依靠引自山区并经沉淀处理的“山泉水”。由于“山泉水”来水时大时小,村内存在供水系统缺压的问题。除了缺压,直接引用的“山泉水”相比市面销售的瓶装山泉水,缺少规范消毒流程,这也为饮用“山泉水”,留下健康和安全隐患。 随着市政自来水供水管网覆盖范围扩大,鹊塱村获得了接入市政自来水的条件。经村党委研究,该村在2020年接入市政自来水管网。多年饮用“山泉水”的村民,开始使用和城区居民同质同源的市政自来水。 “现在再也不用担心没水用了。”2022年7月,记者在鹊塱村看到正在使用市政自来水的村民邝树聪。邝树聪称,市政自来水安全、水压稳定,和以前的“山泉水”很不一样。 鹊塱村的供水改造,是广州农村供水改造工作的一个缩影。自2019年起,广州持续推进白云、黄埔、花都、从化、增城等区的农村供水改造工作,最大化普及市政自来水,升级改造小型集中供水设施。截至2021年底,已有280条行政村完成管道施工,白云、黄埔两区实现市政自来水全覆盖。 一座座“水边骑楼” 见证广州治水史 广州是一座“水城”,除了珠江,还有不少河涌穿流于城中。如今走在广州的河涌边,市民会偶尔看到一些一楼被“腾空”处理,形似“骑楼”的建筑建于河涌旁边。在广州市白云区新市涌新市南街段,便有这种“水边骑楼”存在。 “这座‘水边骑楼’,可以说是新市涌治水的一个缩影。”广州市白云区云城街道城市管理办公室工作人员周栩彬,向记者介绍“水边骑楼”的来历。据介绍,自广州在亚运期间开始有针对性实施治水以治理河涌黑臭问题以来,参与治理单位逐渐发现了涌边建筑将生活污水直排河涌造成污染、涌边建筑骑压河岸不利巡查等问题。云城街道联合白云区水务局对新市涌进行治理时,已拆除6650平方米存在污染河涌问题的集体物业。但历史遗留原因,仍存在一些有产权且有居民居住但骑压岸线的建筑。如何满足治水要求,同时最大限度满足居住生活,成为新市涌治理涉水建筑的重点工作。 “为满足治水和人居需求,我们对这栋涉水产权建筑进行骑楼化改造。” 周栩彬介绍,该楼房已增建化粪池,接驳排污管至市政污水管网,并拦截生活污水流入河涌的原有渠道。上述渠道,可确保楼内的生活污水全部收集流入净水厂处理不再直排河涌。为满足两岸6米范围内无障碍物骑压以留出巡河通道,施工人员在不涉及建(构)筑物主体结构下,拆除建(构)筑物首层外墙折成骑楼形式,并邀请权威部门对民宅房屋进行鉴定,准确设计出仅拆不涉承重功能墙体、保留承重墙柱的改造方案。通过改造,这栋涉水建筑有了“水边骑楼”的外观。 “为进一步答谢居民对治水工程的配合,我们还对‘水边骑楼’进行碧道化整饰。” 周栩彬介绍,“水边骑楼”的实施离不开居民的配合。通过碧道化改造,“水边骑楼”一楼河岸边加装花岗岩护栏,对房屋柱体和梁体进行粉饰,廊道墙上点缀古典国风的墙绘图案,宣传本地文化以及河涌治理成果及党建工作成效。整体提升当地人居环境,助推实现老城市焕发新活力。 河涌黑臭消失,居民享受到广州治水的成果。一座座“水边骑楼”,见证了广州治水的历史。 记者手记 治“风暴之水” 护人民安全 作为生命之源,水既有流动也有固定的一面。好的治理措施,能够将原本不利的水环境变为有利的水环境。 为营造良好水环境,近年来广州下大力气治水。不仅让水质量越来越好,也让水环境越来越安全。 广州容易受到台风影响。位于海珠区最东端的新洲,每年大潮期间都要遭受水浸,在“天鸽”和“山竹”影响期间均受水患。为减少极端天气对广州的影响,广州持续关注水环境安全的提升问题。 “现在我们不用担心台风天了。”如今的新洲人,大多会点赞那里珠江边新河堤的防洪能力。记者从广州市珠江前后航道流域事务中心获悉,为解决珠江沿线防洪潮的问题,广州在2019年2月印发了《广州市珠江堤防达标提升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根据《总体方案》的要求,需要对不达标的珠江堤防进行达标整治,提高城市防御能力,确保防洪潮安全。保护海珠区琶洲街道新洲、广渔、黄埔等社区的珠江堤岸防护工程(后航道左岸黄埔涌口至海军码头段),便是《总体方案》中的一个重要防洪达标工程。通过对珠江后航道左岸黄埔涌口至海军码头沿线2122米的堤防开展防洪(潮)达标整治,当地堤围在2020年被整治为洪(潮)水位为2.65米,堤顶高程3.95米的1级堤防。 “不仅提升了防洪防潮能力,还为当地提升了公共休憩环境,改善景观。”当地居民告诉记者,自从新堤修建后,不少居民会在饭后走到堤围散步,也有一些游客通过堤围远眺江对岸的长洲岛黄埔军校。如今,当地堤围已成为珠江碧道的一部分。 广州的治水工作仍在进行。不断提升的水环境,将让更多广州市民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梁怿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