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大匠无弃材 盛名扬海外

《古今绝艺——李得浓木雕艺术作品选集》正式出版

来源:羊城晚报     2022年08月21日        版次:A07    栏目:    作者:孙磊、梁善茵

    

     李得浓制作虾蟹篓

     风生水起喜悦归

     百鸟聚丛林

     1989年为潮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北阁景区塑关公雕像

  

  文/孙磊 梁善茵

  

  今年3月,《古今绝艺——李得浓木雕艺术作品选集》出版。该书凝结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潮州木雕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李得浓(1949-2016年)的毕生艺术造诣,为后人留下了可记忆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可赏读的潮州特色传统木雕工艺,这也是李得浓的毕生夙愿。这部专著集其学术研究、代表性潮州木雕作品于一体,是一本涵盖面广、教科书式的木雕艺术作品选集。

  据该作品集的执行主编、李得浓的女儿李庆介绍,该书主要包括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父亲李得浓所撰写的学术文章;第二部分选取李得浓代表作品约300件,其中多以木雕为主,还收纳了雕塑、脱胎漆、绘画、书法、喷砂彩绘玻璃等不同类型的作品。

  李庆介绍,作品集的框架结构经过了多次修改调整,确定了现在的样式:前半部分的学术文章能帮助读者了解潮州木雕的整体概况,把读者“领进门”后,在后面的作品中只保留作品的名字、尺寸和创作年份等基本信息,不加任何点评解析,为千人千面的审美和感悟保留独立空间。

  李得浓在潮州木雕领域有着承上启下的重要意义,国际著名汉学大师饶宗颐曾以”古今绝艺、大匠无弃材”来评价其精湛技艺。

  

  起点:无心插柳走上“动刀”之路

  

  李得浓生于1949年,与新中国同龄。李得浓的父亲在当时已是潮州国营彩瓷厂的一位彩瓷艺人,他自小深受家庭的艺术熏陶。1966年,时年17岁的李得浓在潮州一民办工艺厂做陶瓷花纸设计,但李得浓没有继承其父衣钵,而是于1973年考进潮州二轻金漆木雕厂,师从著名木雕大师陈舜羌。这是他第一次接触木雕,从此与木雕结下不解之缘。

  凭着扎实的绘画基础,李得浓深得潮州木雕老匠人们的喜爱,他曾自述“因为我都有点绘画基础,很讨我的师傅喜欢”。进入木雕厂的第二年,李得浓就进入技术革新组,成为厂里的骨干。1976年,李得浓被选中进入潮州工艺美术研究所,跟随美院毕业的老师们进修工艺美术。1977年,恰逢县里选派创作设计人员到广州美术学院进修,李得浓成为当时潮州木雕行业中唯一一位前往广州美术学院进修的学员。

  在广州美术学院,李得浓系统地学习雕塑、国画、书法和各类工艺美术。

  李得浓生前回顾自己“美院梦”的实现,颇有感触,他在作品集中记录了下这份失而复得的心情:“年轻曾梦想进美院,终因才气未济,短训而已,算是圆点美梦。但梦太短,遗憾多多。黄粱之后,时也,命也,唯天道酬勤也。”

  1987年,李得浓创办了潮州市新桥美苑工艺厂。当时的他已经小有名气,不少顾客慕名而来。忆述那段岁月,李得浓不无自豪地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广州几乎所有的高档粤菜餐厅如广州酒家、莲香楼、陶陶居、泮溪酒家、南园酒家等都有我的作品。”

  除此之外,从广东省政府大厅到北京人民大会堂,从“潮州八景”之一的北阁佛灯到“广东四大名园”之一的顺德清晖园,从新加坡半港天后宫到法国的巴黎中国城,都能见到李得浓的作品。

  

  突破:开创新颖的木雕构图形式

  

  在充分利用潮州木雕传统的多层次镂空等表现形式与技法基础上,李得浓尤其注重木雕空间的布局、比例的协调以及点线面之间的处理。此外,他还会根据木料的形状随形而作,把木色和金漆两部分处理得恰到好处,互为映衬,相得益彰。在李得浓看来,他的个人风格源于生活、提炼于生活:“我们不单是从古人那里继承些什么,而更重要的是突破点什么,这是我的理念和追求。”

  传统的潮州木雕作品多为S形或Z形构图,李得浓受芭蕉轮廓的启发,利用两种构图的对比关系,设计出“聚丛式”“门字式”等新颖的构图形式。如广东顺德建筑设计院,那是一座现代化的高层建筑。其进门是多层台阶的设计形式(因地下被设计为停车场),台阶上的大堂名曰“艺云轩”。高大宽敞,透过后面的玻璃墙体以及玻璃门,是假山瀑布小景。为了丰富建筑的文化内涵,李得浓设计、制作了一座潮州木雕——多层次立体镂空的落地花罩。作品高 6.8 米、宽 6.28 米,两面可观,既是门形的装饰,又起到隔断的作用,取名为《百鸟聚艺林》。

  它以百鸟归巢云集聚足于四季如春的大家庭为主题,融铸传统的天人合一理念,于现代审美意识之中寓意人才济济,兴旺发达。此外,又选取两个百年以上的天然古老树桩,屹立两旁,以此象征基业永固,源远流长;再配以人工雕刻的榕树绿叶和百鸟图案,寓意枝繁叶茂,百鸟来聚,事业兴旺、富贵发达。上面横楣是潮州木雕多层次双面镂通。构图中集结了多种民间喜闻乐见而又寓意丰富的题材,如梅、兰、竹、菊,比喻不畏严寒,刚直不阿的清高品格和谦虚正直的君子之风。而牡丹凤凰则是幸福光明的象征。另外,还寄托有锦上添花、喜鹊登梅,百鸟朝凤等吉祥如意的旨趣。这样,其整体设计,既是传统文化的发扬,也是现代工艺美术的展示,都为方整宽这些敞的空间增光添彩。概言之,大型木雕作品《百鸟聚艺林》远看基调一致,近看栩栩如生,可以说是目前全国首例天然大树干和传统潮州木雕艺术与现代建筑相结合的典范作品。 

  “图必有意,意必吉祥”是潮州木雕的一大特点。李庆认为,父亲的作品不只可以令人通过欣赏外在工艺之精美,进而获得愉悦情感,更难能可贵之处在于使人感知到作品的相关历史知识、传统文化与社会背景,以及思想内涵、形式与风格特征,甚至是作者的创作思路和思想情感。这正是其作品具有永久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德艺:艺术如做人,诚勤才能真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副理事长唐克美在作品集序中写道:他不加修饰的自然卷浓发和蓬松的胡须间,烘托出一张线条坚毅的面孔,他的衣着向来随意自然,平时疏于社交,生活简单朴实。一年中的大部分时光,他都是在一块块、一条条木头间沉思遐想、运笔、舞锤、执刀……这该是他全部生活的意义与乐趣。他是一位有艺术理想、艺术激情和艺术灵气的优秀木雕艺术家。 

  常年在外求学的李庆经常听家人谈起父亲的“古怪”事迹。一次在广州朋友家喝茶时,李得浓接到消息,得知湖南汨罗的山中有好木材,还未通知家人,便和挚友陈友群买了动车票到汨罗,下车后转乘汽车上山。汽车上到半山腰时,对面下山的一辆车刹车急转,直冲向李得浓他们的车,距离仅有几十厘米,幸而无恙。事后,陈友群对李得浓说:“好在佛祖保佑,你是做佛像,我是拜佛的。” 

  饶宗颐的评价李得浓“大匠无弃材”,既是对他精妙技艺的赞誉,也是他真实的生活写照。在李庆的记忆中,父亲热衷于搜罗各式各样的木头,为了找到适合雕塑的木材,屡次奔赴江西、湖南等地的深山。无需“寻尺”,李得浓往往看上一眼,便可“各有施”。他认为被人所遗弃的边角料、奇形怪状的木材往往是一个宝库,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木雕作品《游目骋怀》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取材于凹凸不平的瘤杉根部。李得浓将一只木雕蟹篓置于其中,篓外篓内七只龙虾生猛活泼、游态各异,十四只大鳌高扬的螃蟹在浪花和小草之中游弋,根瘤的斑点宛如浪花溅起的水珠。 

  李得浓对自身的高要求体现在每件作品中,也融入为人师表的言行身教。2007 年,李得浓被评为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潮州木雕的代表性传承人,担当起传承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任。在他眼里,潮州木雕可谓“既喜且忧”。可喜的是,潮州木雕被评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这门手艺得到各界关注;堪忧的是,如今的潮州木雕师“越来越少,越来越老”,年轻人大多耐不住坐冷板凳的寂寞,不愿从事这一行业。 

  为此,李得浓成立了潮州木雕艺术研究中心(后更名为潮州市浓园木雕艺术研究院),即今天的“浓园”,大力培养手艺传承人。除了他的儿子传承衣钵外,其门下的弟子还有高职教师、大学本科生和技校毕业生,如今他们大多都已自立门户,赓续李门手艺。 

  李得浓在作品集后记中写道:做木雕如学生做作业,勤奋才能得分;做艺术像做人一样,需诚才能真。愿与同行为师为友,相互邻挈,同为繁荣木雕艺术而“钻木取火”,也是出此小集之初衷。无心插柳的李得浓以个人艺术秉性、潮州地方文化滋养和对木雕艺术锲而不舍的坚守,运斤持凿四十余载。在盈千累万的作品中透出一代工匠的气质、格调和精神。

  李庆认为,木雕行业需要创新,她希望后来者能通过父亲的作品集得到启发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