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我如何考入人民日报

来源:羊城晚报     2022年08月31日        版次:A10    栏目:    作者:李时平

  □李时平

  

  我到人民日报社华南分社工作之前,曾有一个过渡时期,为时仅半年,在省属企业工作。

  当时还在清远工作的我决意要到省城来发展,寻找我喜爱的新闻事业平台,但要从清远调到广州工作太难了。幸得广东省陶瓷公司总经理戴履先先生伸出了橄榄枝,我才圆了到省城工作之梦。

  与此同时,我妻子也被其上级单位调到广东省工商局履职。

  我们初到省城,就面临四大困境:一是没住处;二是要负债——当时调进广州每人要交一万元的城市增容费;三是我的工资不升反降,从每月1500元降至不到1200元;四是上下班路途远,交通不便。虽然两手空空,前途未卜,我仍坚信,在偌大的省城,这个华南地区经济中心,我一定会找到用武之地、合适平台的。

  没有住处,我们在老同学刘鹏飞的帮助下,暂住在沙河部队招待所他工作的值班室里,后来又几经折腾,先借住到原新华社广东分社的老乡欧阳鸿鹄的一套空余的房里,后又在杨箕农民屋顶楼租住了一套“蜗居”,直至第二年夏天,我们才搬进妻子单位分配的一套住房,各种辗转,窘境可想而知,难处一言难尽。

  负债的问题,我始终坚信只是暂时的。交通的问题,我将10年前在韶关市委办公室工作时配发的“永久”牌自行车带到了广州,毎天便骑车上下班,从沙河到越秀山下的省陶瓷大厦,大概要骑行大半个小时。

  古人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也就是说,这些经历其实是命运之神在以此逆境来磨砺我的心志,提升我的意志力,使我面对困难时能更加淡然处之,沉着应对,并对未来要更加坚定信心。

  在省陶瓷协会秘书处工作时间并不久,我便被抽调参加由省纪委四室时任副主任李石稳牵头的专案组,调查省陶瓷公司和湛江港务局的有关领导问题专案。这段经历可以算是我干纪检最早的工作经历。

  1997年春天,记得是在3月的某日,我下班后到妻子单位的饭堂吃晚饭。我每天都有阅报的习惯,便先到她办公室阅读当天的《南方日报》等报刊。一则广告吸引了我,并改变了我的人生——报上有半个版面刊载了“人民日报社在广州成立华南分社”的广告,要面向社会招聘首批采编、行政管理、经营等人员。我当即果断地决定,要去报名应聘。

  第二天,我来到地处天河区黄埔大道159号富星大厦的人民日报社华南分社报了名,还幸运地得到参加招录笔试的资格,拿到了一张“准考证”。考试在那年3月23日上午于天河中学举行。

  据当时分社领导易凯撰文介绍:华南地区共有7000人报名应试,仅筛选出200人进入笔试。我记得考试内容很多,考试时间是整整三个小时。试卷中作文题目就是“考试”,我便写下了父亲正患肝癌晚期,卧床不起,但他一直盼爱子成龙,期盼儿子能圆“记者梦”的故事。可能因此以情动人,博取了考官的同情,我后来听分社领导说,我的笔试成绩不错。

  笔试之后是分社领导亲自面试。我担任过中共清远市委新闻秘书、市新闻工作者协会秘书长等,这些工作经历帮上了忙。领导听说我有这一段工作经历,当面交代要我写一篇“广东省新闻秘书队伍现状”的调研报告。我认真对待,仅用4天时间,包括到南方日报采通部、羊城晚报通联部调研情况,加上利用手头积累多年的资料,写出了一篇有情况、有分析、有观点、有对策建议的,洋洋洒洒近万字的调研报告。

  写这份材料时,我还借住在沙河部队招待所值班室,房间里一无写字台可用,二无电脑打字,同学就临时找一张缺一条腿的破桌子给我,我全凭手写,直写得手指发麻变肿。但最后的材料,质量得到了时任分社编辑部主要领导的高度肯定。我记得南方日报社原社长、时任广东省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刘陶闻讯后还称赞我“为广东新闻秘书队伍增了光”。

  接下来还有集体面试、单位外调、体检等程序,算起来我一共闯过了七道关,才终于如愿以偿,在4月25日正式接到“人民日报社华南分社人事保卫处”的调函,被安排在分社总编室从事通联、读者来信、内参编辑等工作。

  不经一番风霜苦,那得梅花百日香。这可谓是我人生职业生涯的一个重要节点。当时我还不到34岁。如今25年过去了,再回想起这“过五关,斩六将”的经历,令人喟叹。能经公开考试成为党中央机关报一名记者,实在是我人生的一大幸事,也为我以后在新闻业务上取得更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