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新时代思政课讲道理重在“深”“透”“活”

来源:羊城晚报     2022年09月09日        版次:A06    栏目:    作者:吴玲

  □吴玲

  

  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并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老师要用心教,学生要用心悟,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这为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建设提供了重要遵循。如何在顺应时代新特点、回应社会新问题、聚焦学生新需求中将“理”讲深、讲透、讲活,是新时代思政课教师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强化学理研究,致力于“讲深”

  

  思政课是一门融政治性、思想性、学理性于一体的真理课,它的强大魅力在于其令人无可辩驳的说服力,以理服人是上好一堂思政课的内在要求。新时代思政课教师必须把真理的味道讲出来,把精髓要义揭示出来,把哲理学理阐释清楚,简言之,“讲深”思政课。

  经典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均是学理性与系统性很强的科学思想体系,要把思政课的道理讲深,关键在于强化学理的深究,深耕细研,开显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度与厚度。这要求教师不仅“政治要强”,还需“本领要硬”。当前,有些教育者讲授思政课之所以效果不佳,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讲授的内容流于表面,浅尝辄止,往往是从书本到书本,从理论到理论,没有真正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成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与实践逻辑勾勒出来,没有阐释清楚道理中蕴藏着的内在机理、思想内核、严密逻辑、精神实质,致使授课看似在说理,实则缺乏理论深度与厚度,难以让人真正信服。

  因此,新时代思政课教师必须增强学理研究的意识,在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的指导下,既注重经典理论文本的深耕细作,“回到马克思”,探求本源,深刻领悟马克思主义真谛,又积极拓展研究视野,“回应马克思”,结合生动活泼的社会主义实践,围绕重大理论问题、重要历史结论开展跨学科综合研究,用最新研究成果支撑思政课教学,以学术研究的深度确保思政课教学的厚度,真正做到以理服人,而非以势压人,帮助青年学生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信心。

  

  二、凸显问题意识,致力于“讲透”

  

  任何哲学都是时代精神的精华,理论只有面对现实、回应现实才更富生命力,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现实所激活。思政课决不能空讲道理,而要了解青年学生的“已知”“能知”,更要弄明白他们的“想知”“未知”,直面青年学生心中真实存在着的思想困惑与认识误区,借由教师透彻的说理,廓清思想迷雾、正本清源、触动心灵。新时代思政课教师必须提高思想锐度,凸显问题意识,致力于“讲透”思政课。

  要把思政课的道理讲透,关键在于直面学生关切,回应时代之问。今天的我们正处于新时代,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中,难免涌现出新问题。加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推进,“世界怎么了”“人类向何处去”“我们该怎么办”等一系列问题摆在人们眼前。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尚处于建构塑形期的青年学生,在面对这些新现象、新问题时,容易产生各种疑虑、陷入误区丛林,出现思想震荡。例如,在面对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的“逆全球化”现象与中美贸易摩擦时,青年学生难以把握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方向与实质;在面对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的种种新变化,他们容易受“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的侵扰;在面对国内外人士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质疑与非议时,他们可能会动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在受到别有用心之人在网络上歪曲、夸大中国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失误时,他们可能陷入历史虚无主义的泥淖,等等。

  学生思想的疑点正是教师教学的突破点。面对这些情况,新时代思政课教师必须增强问题意识,准确把握时代特征,紧扣青年学生的所思所想,主动对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疑点问题进行前瞻性研究,在“为什么”“怎么办”上多钻研、多思考,力图抓住问题关键,以透彻的理论思想、缜密的逻辑推理、雄辩的事实论证,直面社会思潮中涌现的种种错误观点,理直气壮、旗帜鲜明地进行剖析与斗争,激浊扬清,为青年学生解疑释惑,促使其在科学知识的基础上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进而强化其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真心认同,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的效果。

  

  三、突破教法创新,致力于“讲活”

  

  思政课教学不是视野狭窄的“小学问”,不是“躲进小楼成一统”的“纯学问”,而是旨在教育引导青年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大学问”。新时代思政课教师不能照本宣科当“传声筒”,而应着力于教学方法的创新,传“道”有“术”,致力于“讲活”思政课。

  要把思政课的道理讲活,关键在于善用“大思政课”资源,用青年学生喜欢听、听得懂、听得进的教学语言,借助新兴科学技术,积极探索主题研讨式、案例解析式、情景模拟式等教学方式,打破过去思政课教师课堂教学“独舞”的窘境,构建新时代教师与学生“共舞”的教学模式,最大限度消除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重构教与学的关系,以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与亲和力,激发青年学生学习思政课的自主性与能动性。关于如何善用“大思政课”资源,新时代思政课教师至少可以着力于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善用历史资源,纵横历史与现实。思政课教学需要回到历史事件的发生地,以回溯历史的方式,把抽象的精神符号具象化为鲜活的场景与人物故事,再以可感可知的方式走进青年学生心里,以丰厚的历史资源滋养思政课教学,让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活起来”,让思政课“活起来”。

  二是善用社会资源,贯通理论与实践。新时代思政课教师要把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打破思政课教学时空的局限性,提升思政课教学的延展性,以丰富生动的社会实践资源弥补教材的有限性,推动思政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实现理论与现实的有机连接,促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冒着热腾腾的烟火气。

  三是善用互联网+资源,连接线上线下。当今时代是个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新时代思政课教师要懂得用活互联网这个最大增量,让信息技术为思政课教学赋能,通过拓展教学边界,丰富教学素材,更新教学手段,开展沉浸式教学,实现线上线下即时联动,让思政课“动起来”“立起来”。

  

  (作者系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南方医科大学研究基地研究员,南方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法学博士)

  

  注:本文系2020年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究专项(20SZK10141003);2020年度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三五”规划项目(2020GZGJ13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