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用大数据守护好百姓的“救命钱”

广州等6个城市成为全国医保DRG/DIP模块首批监测点

来源:羊城晚报     2022年09月23日        版次:A03    栏目:    作者:薛仁政

     DIP是利用大数据建立的医保支付管理体系,疗效好、成本低的治疗方式能得到更多支付 通讯员供图

  

  羊城晚报记者 薛仁政 通讯员 穗医保

  

  近日,国家医保局印发《国家医疗保障局办公室关于开展全国统一医保信息平台支付方式管理子系统监测点建设工作的通知》(下称《通知》),确定了广州市等6个城市作为首批监测点,承担探索监测点建设路径、标准规范等任务,促进全国统一医保信息平台支付方式管理子系统DRG/DIP功能模块加快平稳上线,提升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实际效能。

  据了解,广州医保“基于大数据按病种分值付费(DIP)”改革还入选了广州市首批“最具获得感”改革案例。

  

  从“分蛋糕”转变为“争蛋糕”

  

  记者了解到,DIP是利用大数据建立的医保支付管理体系,包含总额预算、病种分组、支付标准、费用结算、智能监控和考核评价等系列技术方法,建立起“总额预算支持正常增长、病种分值引导合理施治、费用支付体现激励机制、智能监控加强过程管理”的治理体系。

  DIP按照疾病诊断类同、临床过程相似、资源消耗相近的原则形成病种,作为医保支付单元并测算支付标准。DIP倡导价值医疗,疗效好、成本低的治疗方式能得到更多的支付,促使医生回归本色,选择对患者最有利的治疗方式,从而降低医疗成本。

  广州DIP改革运用大数据挖掘等智能手段,给医保基金监管装上“电子眼”“扫描仪”,实时监控违法违规行为,切实守好老百姓的“救命钱”,在全国医保智能监控示范点考核中获评“优秀”。

  相关部门还成立了评议组织,让医院、专家全程参与政策制定,监督政策执行,促进三医联动,形成强大的共建共治改革合力。改革后,医保部门“分蛋糕”变成了医院通过提供更有价值的、性价比更优的、成本效果更好的服务“争蛋糕”,医院合理诊疗、管理成本的内生动力增强。

  

  DIP改革全覆盖惠及1400万人

  

  相关负责人介绍,广州DIP改革覆盖后,住院患者得到的医疗服务更加充分,看病难问题得到缓解。DIP实现精准支付,打消医院亏损的顾虑,重病得到有效治疗;设置基层病种,让小病回归基层医院。与2018年相比,2021年大医院收治老年患者比例提高17.5%,基层医院收治长期住院患者的例数、费用、平均住院天数均增长超过30%。

  据了解,DIP改革让广州医疗费用合理可控,看病贵问题得以减轻。改革后,广州共有3125个病种次均费用显著下降,占全部病种的31%,其他病种次均费用总体保持平稳,从而降低全市医疗费用增长速度,缓解看病贵问题。

  “DIP改革还将保障医院健康可持续发展,推动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的提升。”相关负责人表示,改革后,医院诊疗服务更加标准规范,大医院收治危重病患者比例逐年增长,住院病例评审分数逐年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得到提升。同时,患者平均住院天数有所下降,每年减少不必要住院5.6万人次,医疗服务更有效率。

  据悉,广州DIP改革已覆盖全部住院定点医院,惠及1400万参保人。“作为DIP改革先行区和示范点,我们将继续深化DIP改革,擦亮医疗保障领域的‘广州名片’。”相关负责人表示。

  

  争取到2024年全国所有地区达到监测点建设要求

  

  为推进以DRG/DIP功能模块为重点的支付方式管理子系统建设,《通知》明确,要通过监测点工作机制,集中攻关、重点突破,并采取先少后多、先慢后快原则,争取到2024年底前全国所有地区达到监测点建设要求。

  一方面,全面提高数据质量,率先在监测点实现DRG/DIP所需业务数据的全面、准确、及时采集。另一方面,全面实现子系统协同,率先在监测点实现DRG/DIP所需数据在国家医保信息平台相关子系统全面、准确、及时抓取,实现国家医保信息平台子系统之间数据共享、交互应用并不断优化完善。

  此外,全面支持DRG/DIP业务全流程开展,率先以监测点为样本,在国家医保信息平台开展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实时监测、统计分析、横向纵向比较、绩效评价、智能监控、可视化展示等,实现国家、省级层面支付方式改革的实时监测、比较、分析、评价。

  下一步,广州将以国家监测点为契机,进一步深化DIP改革,持续完善DIP工作机制,创新工作思路,落实国家有关标准规范,提高专业能力和信息化水平,推动医保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更好保障人民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