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之兵 受访者供图 |
羊城晚报记者 董柳 “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要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党的二十大报告对“高质量发展”着墨颇多,并明确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 如何正确理解高质量发展的首要性及其内涵和外延?羊城晚报记者专访了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副教授蔡之兵。 高质量发展的引领性、支撑性与约束性 羊城晚报:“首要”属性的由来是怎样的? 蔡之兵:高质量发展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被确立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根本原因在于高质量发展的引领性、支撑性与约束性。 首先,“首要”性缘于高质量发展对发展模式的引领性。“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的这一论述充分说明中国式现代化模式将是引领中华民族复兴的根本模式。 由于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模式想要顺利实现最终发展目标,只有始终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根本导向,发挥高质量发展目标对经济、政治、社会、生态、文化等各个领域工作的指引作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模式才能够真正成为支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与民族复兴目标的根本路径。 其次,“首要”性缘于高质量发展对发展目标的支撑性。正如马克思所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个国家想要顺利完成现代化进程并成为一个成熟的现代化国家,将高度依赖于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纵览全球其他已完成现代化国家的发展历程,经济指标跨越现代化门槛是所有国家最终整体实现现代化的前提。即便我国经济总量已经超过114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但从人均经济发展水平、核心技术控制程度、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中的位置看,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尤其是发展质量与主要发达国家仍然存在差距,未来仍要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不断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为最终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最后,“首要”性缘于高质量发展对发展过程的约束性。从具体过程看,我国现代化进程历时较短、速度较快、成效显著,其过程与模式迥异于其他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使得我国现代化发展模式难以借鉴其他国家的现代化经验,只能依靠自身力量去探索新的发展路径。在这种背景下,如何确保我国各个领域的发展过程在保持平稳态势的同时,还能始终朝着最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步步推进,就需要持续发挥高质量发展目标对各个领域发展过程的约束性,如针对经济领域的工作,就要始终坚持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针对政治领域的工作,就要始终坚持全过程人民民主,加强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保障;针对社会领域的工作,就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扎实推进共同富裕;针对生态领域的工作,就要始终坚持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针对文化领域的工作,就要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推动高质量发展要辩证看待三大关系 羊城晚报:如何准确理解高质量发展? 蔡之兵: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推动高质量发展要辩证看待三大关系。 首先,推动高质量发展既要重视经济领域的“一马当先”、又要关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统筹推进。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主要大国的发展之路都充分证明,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是国家综合实力提高的基础,也是国家治理体系不断优化与进化的前提。与主要发达国家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水平相比,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刚刚超过1万美元,仍有差距。因此,在“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过程中,经济领域工作的重要性无以复加。 与此同时,考虑到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在提高经济发展水平的过程中,我国已难以依靠粗放型发展模式,只能转向更加精准、更加科学、更加有效的发展模式,而实现这一目标无疑需要政治、社会、生态、文化等领域的协同配合,通过提升国家治理能力来反作用经济系统从而实现经济发展水平的持续提升。 其次,推动高质量发展既要强调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又要重视“量”的合理增长。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系统持续优化升级的过程,这种过程需要经济发展质量的提高,也要一定的经济发展速度作为支撑。实际上,相比于欧美等国的现代化模式,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模式之所以能大幅压缩现代化进程的时间,一个重要因素在于中国过去几十年的高速增长过程。如1978年至2018年,中国平均经济增速超过9%,远远高于其他发达国家平均增速水平。 因此,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坚定不移地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与产业体系的竞争力;另一方面也要确保一定的经济增速,在稳定投资、消费、出口等传统经济增长“三驾马车”的同时,要努力挖掘新经济增长点、培育新增长动能,确保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平稳推进。 最后,推动高质量发展既要重视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又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实践创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为了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已经提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出台一系列重要战略、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目前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四梁八柱”系统框架已经形成,未来各地方各部门按照这些决策部署加快落实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同时,也要看到,由于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发展基础与所处发展阶段并不相同,所遇到的发展问题也不相同,如何科学地运用习近平经济思想这一理论工具去攻克各地区的发展实践难题,同样需要不同地区与部门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自发的实践创新。 实际上,过去十年,无论是东部沿海地区、还是中西部地区或者东北地区,在改革经济体制、培育经济动能、破解经济难题等方面都探索出了大量有益经验并取得了明显成就,这也充分说明推动高质量发展不仅需要不折不扣地完成党中央的各项决策部署,也需要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探索更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可行路径。 推动高质量发展要立足 新安全格局、新发展格局与新发展理念 羊城晚报:推动高质量发展与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之间是什么关系? 蔡之兵:推动高质量发展要立足新安全格局、新发展理念与新发展格局。 推动高质量发展要立足新安全格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国家安全并提出了总体国家安全观。作为国家安全的基础,确保经济安全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一方面,推动高质量发展要坚持底线思维,对粮食、能源、关键要素、核心技术等能够直接影响经济乃至国家安全的重要领域要制定长期规划,加快弥补短板。另一方面,推动高质量发展要增强斗争勇气。随着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产业链位置的攀升,与发达国家的直接竞争开始加剧。中国必须增强敢于斗争的勇气,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压,知难而进、迎难而上,通过坚定不移地推动高质量发展来实现自身的产业升级从而维护自身发展权益。 推动高质量发展要立足新发展格局。全球化是大势所趋,在这种背景下,推动高质量发展要立足于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一方面,要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加快推进深层次改革和强化政策引导,着力打通制约经济循环的关键堵点,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着力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另一方面,要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塑造我国在国际大循环中的新优势。要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对重点行业产业链供应链进行系统梳理,摸清薄弱环节、找准风险点,分行业做好战略设计和精准施策,加快攻克重要领域“卡脖子”技术,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 推动高质量发展要立足新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以系统观念回答了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比如它既从创新发展和开放发展两个维度研究了发展的动力问题,又从协调发展和绿色发展两个方面探讨了发展的方式问题,还从共享发展角度明确了发展的目标。 具体来看,创新领域的高质量发展,就是要矢志不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协调领域的高质量发展,就是要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加快形成优势互补的高质量区域经济布局;绿色领域的高质量发展,就是要深刻领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内涵,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开放领域的高质量发展,就是要坚持对外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享领域的高质量发展,就是要在整个发展过程中注重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使人民群众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