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惠州大地千帆竞发 八方英才奔涌而来

惠州市首届人才周举办,预计2025年前人才工作经费总投入20亿元、全市人才总量超过180万

来源:羊城晚报     2022年11月28日        版次:A08    栏目:    作者:李海婵、陈骁鹏、惠市组

     人才周开幕式现场,院士专家齐聚一堂 王小虎 摄

     惠州龙头知名企业TCL 姚木森 摄

     逾120万人才在惠州干事创业 王小虎 摄

     先进能源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总部区落户惠州

     惠州“半城山色半城湖”,生态环境优越 朱育强 摄

    

  文/图 羊城晚报记者 李海婵 陈骁鹏 通讯员 惠市组(除署名外)

  

  深秋初冬,寒意渐浓,惠州“才市”热潮涌动。

  11月26日,湾区未来·才聚惠州——惠州市首届人才周开幕,其间院士开讲、“四海”连线、创新创业推介、近万优质岗位招聘……一系列活动精彩纷呈,释放出惠州“爱才如命、惜才如金”的强烈信号。尤其是出台了支持各类人才发展的10多项配套政策,最高给予人才(团队)1亿元支持,引来不少英才纷纷赞许:“惠州是广纳八方英才的创新创造创业热土,大有可为!”

  惠州吹响人才“集结号”,恰逢其时。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和广东省万亿工业大市,惠州今年前三季度GDP、规上工业增加值等多项经济指标增速均居广东省第一,也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渴求人才。

  记者从惠州市委组织部获悉,目前,惠州人才总量已超过120万,预计2025年前人才工作经费总投入20亿元、全市人才总量超过180万。届时,惠州将建设成为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重要区域、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人才强市。

  

  人才总量逾120万

  拟最高给予人才1亿元支持

  

  首届人才周举行了创新创业环境展、开幕式、人才高峰会议、“惠聚优才”线上金秋招聘4大市级主场活动,以及市直有关部门和七大县(区)联动举办的N场配套活动,涵盖人才培训、平台展示、招才纳智、沙龙对接、联络联谊、政策入企等,内容丰富多彩,是一场人才的“盛会”。

  其中,最引人关注的莫过于一系列具体细则办法的出台,包括支持科技人才(团队)、青年人才、乡土人才、教育卫生人才等各类人才发展的10多项配套政策。如,引进培育一流科技人才(团队)实施办法,按照“一事一议”“一人一策”给予战略科学家最高1亿元的综合性支持;实施新引进人才安家落户补贴发放实施细则,博士后和正高级职称人才享受30万元安家补贴等。

  “在全球经济下行的背景下,惠州一如既往地重视人才,资金扶持力度、政策覆盖范围在不断扩大,可以说这里是湾区的‘人才活水池’。”2015年,北京大学博士湛明作为高层次人才被引进到惠州,后又陆续成为惠州市“天鹅计划”创新团队成员和惠州市科技领军人才,还时常作为高层次人才代表被邀请深度参与惠州的发展建设,现已成为惠州宇新化工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助理。在人才周期间,他积极向外推荐惠州,“7年的时间,我已彻底融入惠州,成了一名自豪的新客家人,惠州有包容的氛围、优美的环境、广阔的平台,让我在这里工作生活既安心又舒心。”

  中国工程院院士夏佳文是跟随中科院两大科学装置而来,作为高层次人才引入惠州已经8年多。他说,对惠州第一印象就是宜居之州,随着了解的逐渐加深,感受到惠州还是热情之州、创新之州、人才之州、温暖之州。“惠州不仅气候温暖,更有人情温度。”夏佳文院士回忆道,两大科学装置在2018年动工,惠州市发改、住建和生态环境等各个部门在项目的土建及配套设施建设上给予了非常大的支持。“让我感受到了惠州政府的高效,以及对科研人员生活工作的周到关照。”

  夏佳文、湛明说出了很多人才的心声,也道出这座城市的魅力所在。位于南海之滨,这座素有“岭南名郡”之称的千年古城,有着“半城山色半城湖”的生态环境,连续五次获评“全国文明城市”;区位优势得天独厚,毗邻广州、深圳、东莞、香港等地,空港、海港、高铁齐备,交通便利。

  惠州正阔步迈向更加幸福的国内一流城市,奋力打造广东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2021年,全市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万亿元,跻身“万亿制造”行列,成为广深佛莞之后又一个广东“万亿工业大市”。2022年前三季度,全市GDP增速、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工业投资总量等指标均居全省第一位。

  亮眼数据的背后,离不开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目前,惠州人才总量已突破120万名,高层次人才达到2.8万名,科技领军人才超过150名,创新团队71个,博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增至58家,省级以上创新平台总量达230家。

  

  一流产业集聚一流人才

  引才育才“两手抓”

  

  在依山傍海、风光秀美的稔平半岛,“加速器驱动嬗变研究装置(CiADS)”和“强流重离子加速器装置(HIAF)”两大科学装置进入建设攻坚期,各项工作正紧锣密鼓地进行,“国之重器”的神秘面纱即将揭开。

  依托中科院两大科学装置、先进能源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两个重大平台”,当地不断加大引才聚才力度,集聚了包括夏佳文等院士在内的400多名科研人员、12个高端科研团队入驻,申请获得国家项目1个、省级项目8个,扶持资金近亿元。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副所长、先进能源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常务副主任胡正国说:“两大装置建成后,主要吸引国内外科学家,不同阶段也会有不同的人才需求,届时可能会达到数千人。”夏佳文院士表示,届时将吸引国内外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的相关研究团队来惠州做实验,开展学术交流和访问,促进内地高校与港澳地区高校的学术交流与深度合作,这也是惠州整合粤港澳地区高校教育资源、进行相关人才联合培养的重要通道。

  重点产业是引才聚才的关键所在。近年来,惠州加快构建更具竞争力的“2+1”现代产业集群。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基础雄厚,拥有TCL、德赛、伯恩、比亚迪、华阳、龙旗、亿纬锂能等龙头企业。2021年行业总产值4591亿元,居全省第三;石化能源新材料产业集群发展提速,作为国家重点发展的七大石化产业基地之一,2019-2021年惠州已连续3年位列中国化工园区30强第一,2021年全市规模以上石化产业总产值达1946亿元、位居全省第一;生命健康产业集群前景广阔,目前已初步形成中医药、生物医药、化药、医疗器械、医疗服务、中医药文化旅游均衡发展的产业布局。

  惠州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近两年,埃克森美孚、恒力PTA等重大石化能源项目先后落地建设,近1.5万名石化能源人才涵盖石化产业上下游全链条,展现出了“惠”聚人才的强大势能。广东(仲恺)人工智能产业园、惠阳(象岭)智慧科技产业园等“3+7”工业园区建设持续推进,电子信息人才集聚效应同样凸显,吸引产业人才40余万。

  高端人才的“朋友圈”,往往蕴含着巨大能量。惠州借此发动重磅人才,以才引才,以才聚才。广东莱佛士制药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叶伟平博士2011年“单枪匹马”来惠创业,如今带动了一批国内外的老师同学组团来惠发展。该公司搭建一系列人才引进和培养平台,形成了由科技领军人才领衔,博士、硕士等组成的人才梯队。

  在引进四方英才的同时,惠州着力强化自身造血功能,加大对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人才培养力度。2017年以来,惠州学院、城市职业学院、技师学院等高校和职业院校培育人才达20多万名,为惠州乃至珠三角地区输送了大量技术人才和产业人才。

  

  厚植人才“惠”聚沃土

  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人才强市

  

  为了让人才政策与发展需求相适应,惠州人才政策迭代升级至3.0版本。今年9月,惠州就出台印发了《关于加快新时代人才强市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前谋划开展“十四五”人才发展规划。

  作为惠州人才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意见》提出,到2025年,仅市级财政人才工作总投入就达20亿元。届时,全市人才总量超过180万,专业技术人才达到30万,技能劳动者突破100万,全社会研发经费占GDP比重达到3.5%,每万人研发人员全时当量达120人/年,初步形成全国影响力。到2035年,跻身全国人才强市前列,成为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中坚力量,“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教育链”深度融合,人才强市建设全方位引领支撑惠州现代化建设。

  《意见》还提出了许多创新性举措。比如,惠州将探索成立人才发展集团,推行惠州特色的人才发展市场化模式,大力发展人力资源服务高端业态;探索成立人才投资基金,构建多元化人才金融服务体系;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选择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仲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开展综合改革试点,从赋予用人单位更大自主权、积极为人才减负松绑、健全完善人才评价体系三大方面改革人才发展体制机制。

  在配套设施方面,《意见》提出要强化人才安居保障,探索在“3+7”工业园区和人才集聚区域建设产业人才公寓、青年人才公寓、高端人才社区,力争实现到2025年全市人才房总量稳定在两万套以上。与此同时,依托惠州人才服务大楼,全力构建“1+N”人才港和“一网、 一卡、一园、一空间”人才服务体系,开展高层次人才认定、评定和举荐工作,为高层次人才发放“优粤惠才卡”,持卡享受各项优惠政策和便利服务。

  未来,惠州该如何进一步引才聚才?胡正国提出,让各类人才潜心钻研,除了优化科研环境和提供合理资金支持外,更要为他们解决后顾之忧。如落实中科院“3H工程”(House、Home、Health),着力解决人才安居、体检就医、子女入学等问题,希望惠州能持续出台一些在珠三角城市中更具吸引力的政策,只有贴心办好人才的“小事”,人才才能安心成就“大事”。

  叶伟平建议,可针对惠州已有的产业优势,在国内专业领域或者重点城市开展招商引资活动,有针对性地引进人才。与此同时,惠州需要更多不同层次的研发人才来配套。“如果说本地有高校院所、研发机构能够提供有力人才支撑,不仅给人才提供了创新创业的平台,对整个研发环境也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