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氧苯酮令防晒霜成“珊瑚杀手”,口红和染发剂中的苯胺会破坏生物多样性……

你用的化妆品,可能正在危害地球

来源:羊城晚报     2023年01月13日        版次:A11    栏目:    作者:易芝娜

     展览现场

     魏晋时期流行的唇形

     唐代流行的唇形

     宋代流行的唇形

     清代流行的唇形

     明代流行的唇形

     藏红花提取的天然成分能抗氧化、脱敏消炎、保湿、延缓衰老

     橄榄中提取的天然成分能预防色斑与皱纹

  

  文/图 羊城晚报记者 易芝娜

  

  1月6日,广东科学中心倾力打造的《变“美”记》化妆品主题展览在广东科学中心绿化中庭正式对公众展出。

  展览展示了从古至今化妆品的演变与发展,也探讨了化妆品与美的关系,介绍了如何区分化妆品的成分、如何科学地选择和使用化妆品,还与观众分享了近年来所倡导的化妆品环保消费理念,呼吁人们从“我”做起,选择“绿色化妆品”,践行保护地球环境的“绿色行为”。

  

  古人如何使用化妆品?

  

  展览内容的一部分是化妆品的演变过程。

  原来,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已开始用米粉作粉底上妆;秦汉时期的人们已发明了铅粉,于是有了“铅华”一词的由来;魏晋时代流行以米粉、胡粉掺入葵花籽汁,合成“紫粉”,用它能起到提亮肤色的作用;而唐人则用细粟米制成“迎蝶粉”敷面,这样更不容易脱落;到了宋代,有了石膏、滑石、贻贝粉、麝香、益母草制的“玉女桃花粉”,能“令光白润泽”;明代则以紫茉莉果实制成“珍珠粉”,内含多种营养成分,除可修容,还有护肤养肤的功效;清代以珍珠加工而成的“珠粉”尤其滋养肌肤,深得慈禧太后喜爱。

  唇妆的演变也异常丰富多彩。战国楚宋玉《神女赋》中说:“眸子炯其精朗兮,瞭多美而可视;眉联娟以蛾扬兮,朱唇地其若丹。”可见,在先秦时期已出现妇女美化唇部的现象。人们将朱砂研磨成粉,拌入动物油脂,再将其凝固成膏状,就制成了最早的唇部化妆品。早期唇脂只是糊状,盛放于特定器皿之中,进入隋唐后唇脂才渐渐被加工成为固体,并逐步演变成现代的管状。

  古代女子的唇妆样式在每个朝代都有不同的“流行款”——汉代女子妆容总体上相对简洁,通常使用上小下大近乎三角形的唇妆式样;魏晋时期唇妆样式演变成扇形;除了红色的朱唇外,南北朝时还兴起一种以乌膏染出的“嘿唇”,南朝徐勉《迎客曲》中便有“罗丝管,舒舞席,敛袖嘿唇,迎上客”;唐朝唇妆种类丰富,女子喜欢在唇上描出圆形、心形、鞍形等不同形状,甚至曾风靡过樱桃形和花朵形唇妆。历史上最为出名的“樱桃小口”就出自白居易的家伎樊素,因此有了“樱桃樊素口”的说法;宋朝的点唇样式比唐代少了,橙色点唇是主要流行色,北宋秦观《南歌子》中的“独倚玉阑无语点檀唇”,指的就是这种唇脂颜色;到明朝,唇妆又与魏晋时期有了相似之处,与现代的“咬唇妆”更为相似;清朝唇妆则主要有两种:一是上唇涂满,下唇只在中间点上一点,在宫廷中颇为流行;另一种则是比较复杂的花瓣唇。

  事实上,口红的历史已超过5000年。早在公元前3500年,苏美尔文明的古城市乌尔就出现了世界上第一支口红。当时的口红是一种奢侈品,具有宗教图腾、象征贵族身份的作用。如今口红已成了人人可拥有的时尚单品。

  此外,古人还懂得皮肤保湿。早在石器时代,女子就会用动物油脂涂抹身体;秦汉时期,人们又在动物油脂基础上加上白芷,制成护肤保湿面脂,《神农本草经》中有记载称,可“长肌肤、润泽颜色”;到了唐朝,色彩丰富的面脂出现了,“黄金盒里盛红雪,重结香罗四出花。”(唐·王建)说的便是面脂不仅滋润肌肤,还可调节肤色;在宋代,面脂甚至在修护肌肤问题方面有了更明确的功能细分;明清时期,人们制造出各种各样的护肤品,慈禧太后专用的“玉容散”就特别添加了美肤中药,有护肤润面的功效。

  古人同样想出了很多办法清洁面部。比如商周时期的人们用浸满了米麸的淘米水洗脸;秦汉时期常用草木灰和贝壳灰清洁面部;魏晋时代,出现了一种叫“澡豆”的东西,具有使皮肤光滑、能去除死皮的作用;到了唐宋,“澡豆”升级成了主要成分是猪胰脏的肥皂团,又称“胰子”,不仅去油脂,还可活血美颜;清末还出现了一种带有香味的“药皂”,不仅去污、养颜,还具有滋润、止痒的作用。

  洗发水最早的记载始于《礼记》,称古人会使用草木灰、淘米水、酸菜水和醋等清洗头发;魏晋时期的“澡豆”也用来作为头发洗护剂;隋代用皂角洗发已是“家常便饭”;唐宋时期人们开始用“胰子”洗发,这一方法甚至一直沿用到民国时期。

  除了洗发,古代人也会护发,《本草纲目》中记载:“兰草生泽畔,妇人和油泽头,故云兰泽。”“兰泽”是指古人们将兰蕙等香料放到油中浸渍,令香料中的芳香物质渗透到油中,制成的一种护发的“香泽”,既可润发,还可以用来固定发髻。宋代人抹在头发上的香发木犀油,就是“香泽”的一种。

  

  化妆品会对大自然带来伤害?

  

  现代女性几乎已离不开化妆品,对化妆品的选择和辨识自然也有一定的了解。比如看到化妆品颜色发生了变化,就知道可能是滋生了微生物,导致某些成分变质了,出现绿色、黄色、黑色等霉斑,甚至可能是出现了霉菌污染;而如果闻到化妆品的味道有了酸味或某种怪味,就明白有微生物发酵导致了某些有机成分产生了不良气体;或者看到化妆品变稀出水,也有可能是由于菌体里含有水解蛋白质和脂类的酶,使化妆品中的蛋白质和脂类分解,乳化程度受到破坏,导致了变质等情况。出现以上情况时,都应该果断弃用该化妆品,因为它们可能会对我们的皮肤带来伤害。

  但《变“美”记》展览带给我们的还有对化妆品更深层的理解。以防晒霜为例。

  我们了解到,阳光中的紫外线会导致皮肤晒伤,造成肤色暗沉和不均,甚至还可能引发皮肤过敏、发炎和衰老等问题。比如当我们的皮肤暴露在阳光下时,长波紫外线(UVA)会导致我们晒黑,中波紫外线(UVB)会灼伤皮肤,只有短波紫外线会被大气臭氧层阻隔了。人们通常会选择防晒产品来“躲避”紫外线的伤害。

  但防晒产品如果使用达不到一个标准用量——2mg/cm2,防晒性能就会下降。一般脸部涂抹防晒霜,每次大约要取一枚1元硬币面积的用量;轻薄的防晒乳或者是涂改液式的防晒乳则大约每次要取两枚1元硬币面积的用量。防晒产品最好还要提前涂抹,因为在涂抹后,它需要一段时间使水分挥发,让成膜剂铺展成平滑的涂膜,令防晒成分附着在皮肤上,才能避免因为流汗等原因导致的流失。

  防晒霜上“SPF”加后面的数字代表的是产品防御中波紫外线的能力,是评价防晒霜保护皮肤避免发生日晒红斑等晒伤能力的防护指标。只需要用“SPF”后面的数字乘以30就可以算出防晒霜的防晒时间,比如“SPF15”的意思,就是涂上它,可以持续防晒450分钟;而另一个“PA”的标记,则是防晒霜防止皮肤晒黑的能力防护指标。PA等级要根据PFA(长波紫外线防护指数)的值来确定。PA等级越高,防止皮肤晒黑效果就越好。比如,如果在某强度的阳光下暴露1小时会引起皮肤晒黑,那么PFA值为4的防晒露就可将晒黑时间延长至4小时。

  让人惊讶的是,科学家还带来一个坏消息:氧苯酮,防晒霜中的一种常见成分,却会给许多珊瑚礁带来灭顶之灾。

  珊瑚礁虽然覆盖了不到1%的海底,却养活了近25%的海洋生物。但它们相当脆弱,珊瑚生物学家约翰·彭斯博士发现,珊瑚虫的免疫系统在很大程度上和人类很像,它们也会在压力过大时产生应激反应,并且会像人类一样因病而变得苍白。而化妆品中的某些化学物质对于珊瑚而言是致命的。只需要万亿分之六十浓度的氧苯酮就会对一整片海域的珊瑚产生负面影响,这个浓度仅相当于6.5个标准游泳池所有水中的一滴水。温度只要超过10℃,就算是极少量的氧苯酮也会导致珊瑚虫绝育。

  但如今每年大约有14000吨防晒霜会进入珊瑚礁周围的水域。它带来的毁灭性相当可怕,不仅是对珊瑚虫,对更多的海洋生物甚至对于人类自身的伤害都相当巨大。

  比如海豚妈妈的皮肤一直暴露在被氧苯酮污染的海洋环境中,当它哺乳时,海豚宝宝就会吸收氧苯酮,导致各种健康问题;当我们使用防晒霜后再通过沐浴冲洗掉它时,氧苯酮就会随着排水系统渗入到任何可能的地方,甚至会出现在土壤含水层和饮用水中,无论你是生活在内陆还是在海边,都可能受其影响。这些毒素会导致人们患上乳腺癌,或变得暴躁、容易具有攻击性,会导致新生儿畸形,以及一些与女性子宫疾病相关的健康问题,氧苯酮甚至还会影响到男性生殖系统的健康,甚至导致DNA发生变化。

  此外,人类在去角质时使用的一种含有塑料分子成分的磨砂膏,如果在游泳时带到海水中,也会被海洋生物吞食,这些塑料分子又非常容易吸收海水当中的毒素,由此将氧苯酮等毒素带入到海洋生物身体中,而人类最终可能又会吃到吞食了这些塑料分子的海洋生物,最终危害的还是人类自身。

  不仅是防晒霜或防嗮喷雾会威胁到我们的生存环境,口红和染发剂中的苯胺、指甲油中的邻苯二甲酸二丁酯等这些化妆品中的常见成分,都是隐藏在化妆品中的“大自然杀手”,可能会导致水中物种的变异甚至死亡,并产生生物富集,破坏生物多样性,扰乱生态平衡。

  

  倡导“绿色化妆品”才是最终目的

  

  或许我们可以尽量使用一些不含化学成分的“绿色化妆品”,甚至不使用化妆品。比如穿上一件长袖衣防晒;比如利用一些咖啡馆里免费提供的咖啡渣,加入到沐浴露中,一样可达到去角质的作用,而且也更为环保,等等。

  这应该才是这场《变“美”记》展览的意义所在。展览中推行的“绿色可持续”理念,令“美”被赋予了更深层的含义,也在逐渐改变着人们的消费观念。越来越多消费者开始关注由可再生原料生产的、天然成分制成的绿色环保化妆品。目前,“绿色化妆品”主要成分包括天然成分、有机成分、无残酷动物实验的化妆品成分、生物质源的成分、生物可降解的成分。

  其中,天然成分是指仅通过物理、微生物或酶解法提取的植物、矿物质或动物蛋白等天然物质的主要成分,如椰子油、姜黄、芦荟等;有机成分是指有机原科的生长环境必须是无农药化肥、无生长激素和抗生素、无污水污泥、无转基因生物或电离辐射,如蜂蜜、益生菌、透明质酸等;生物质源成分是指衍生自植物或其他可再生农业、海洋和林业的材料,它们可替代许多传统的石油衍生品,如茶花油、奇异球菌、玻尿酸等;生物可降解的成分则是指该有机物环保且不含病原体等有害物质,可以用作植物生长的原料,如咖啡、植物皂基、蔬菜腊等。

  倡导“绿色化妆品”,致力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才能让人与自然一起“变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