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深汕特别合作区

增进民生福祉 托起“稳稳的幸福”

来源:羊城晚报     2023年01月20日        版次:A08    栏目:    作者:蔡鹏飞

    

    

    

    

    

    

  

  文/蔡鹏飞

  图/何柏颖

  

  在小漠镇红树林湿地,白鹭欢快鸣叫,栖息在自然馈赠的家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深汕比亚迪汽车工业园一期厂房内,机械臂灵活作业,高效生产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一座现代化的产业新城拔节生长;入夜后,深耕村灯火璀璨,迁居在此的新寨村民们享受天伦之乐。

  当前,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以下简称“深汕”)深入贯彻中央和省、市决策部署,按照“一流车城”(新一代世界一流汽车城)、“两个示范”(区域协调发展示范区、乡村全面振兴示范样板)、“三个路径”(现代化的产业新城、滨海新区、田园都市)发展思路,坚持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把推动高质量发展与创造高品质生活有机结合,让群众享受更多新城发展红利。如今,重点片区和重大项目建设加速推进,深汕生态、教育、医疗、住房等领域的改善与发展,让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生态

  从“水清”到“水美” 释放绿色红利

  

  干线长36千米的赤石河蜿蜒入海,无人机、无人艇定期巡视水面收集水质数据。在下游的小漠镇香坑村流域,生长着深汕最大面积的原生态红树林,吸引了大批白鹭及候鸟入住林间,大片绿荫中点缀着繁星般的“白点”。

  “沿河滩涂肥沃,水里浮游生物多,盛产藻类和鱼虾、贝类,为水禽和候鸟提供着优良的生存环境。”李纪君是一名户外运动爱好者,也是在香坑村土生土长的村民。据他介绍,当地有着众多的银叶树,属水陆两栖的半红树植物。百年以上树龄也不少,连片生长在一起。它们根系发达,呈板块状,树干挺拔,有的高达十多米。

  红树林的动人景致,是深汕优良自然本底的一个缩影。生态是最普惠的民生,将视角转向居民的日常生活,可以看到“绿水青山”正转变为实实在在的“绿色福利”。深汕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2022年深汕多项生态环境质量位居深圳榜首:臭氧评价浓度132微克/立方米,全市第一;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7.9%,全市第一;PM2.5均值14.4微克/立方米,全市第二。水环境质量总体稳定,近岸海域海水水质总体维持在一类标准。

  深汕北靠莲花山,南临红海湾,陆域面积接近深圳的四分之一,海域面积超过深圳,拥有山、水、林、田、海、湿地……先天拥有的优美山海生态环境,成为深汕走绿色发展道路得天独厚的优势。来自大安村的茶农杨贵环发现,深汕自然生态让出产的茶叶更受欢迎。

  深汕充分发挥深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阵地、主战场作用,投入4.8亿元,实施“村村通”自来水管网改造,实现村庄集中供水全覆盖;投入3.2亿元,新建镇级污水处理设施3座、村级一体化污水处理设施82处及配套管网,基本实现四镇镇区及重点村庄污水全部纳管。

  

  文化

  从“传承”到“发扬” 推动繁荣发展

  

  一首来自小漠镇旺渔村的渔歌,彰显着乡村振兴路上独特的“文化味”。

  “南海水呀水蓝蓝,党的光辉暖渔团,渔家齐声颂党恩颂呀颂党恩,曲曲渔歌四海传……”朴素的歌舞,如何把渔民满载而归的喜悦及丰收不忘颂党恩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旺渔村村支部副书记徐火生是村渔歌队的领队,他说:“在公共事业局和小漠镇委、镇政府扶持和指导下,村里成立渔歌队,对渔歌进行了新一轮整理、谱曲,极大地增强了渔民的自豪感。”“从十几岁开始就跟老一辈学唱渔歌,每逢婚嫁、重大节庆的时候,大家都会唱渔歌。唱渔歌成为村里越来越重要的文化活动。”年过六旬的女队员苏庭说道。

  像这样的艺术群体、文化传承人,已经次第绽放在深汕各地。

  传统手工艺人钟森以客家古法做豆腐已有三十余年,在鲘门一带颇有名气。晚上7点走进鲘门镇朝面山村钟森家中,传来阵阵豆香。钟森在妻子的配合下,将精心挑选的黄豆浸泡、磨浆、过滤、烧煮、压型……黄豆在经过长达9个小时加工后,呈现出极佳状态,抚之柔嫩、食之馨香。钟森出品的豆腐独具特色,与严格的制造技术分不开。钟森说:“手法、技艺都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有小伙子主动来学,我都非常乐意教。”

  文化既是“软实力”,也是发展的“硬支撑”。红罗畲族村位于深汕鹅埠镇莲花山脉罗裙山麓,是深圳市唯一一个少数民族聚居村,也是国家首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蓝玉霞是红罗村党支部副书记、村委会副主任,据她介绍,红罗村近四百年以来历经多次搬迁,“为加大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力度,我们重点围绕语言、服饰、手艺这三个方面,传承弘扬民族文化。”

  日前,深汕少数民族传统技艺培训在红罗村正式开展。靓丽的彩带、娟美的刺绣、豪迈的歌舞……一系列丰富的培训课程和文化展演得到了村民的广泛参与。红罗村已建立深汕首个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为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奠定基础,下一步将努力打造成畲族文化旅游小镇。

  文化资源的开发和保护,让村民尝到了甜头,看到了希望。这种内生动力既能激发村寨的文化认同、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又使昔日的“古村落”焕发“新生机”。

  当前,深汕正以世界眼光、中国风格、深圳标准统筹城乡规划,高标准建设5条三产深度融合、乡村风貌和都市品质兼容、体现未来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愿景的“五光十色”都市乡村示范带,积极把汽车元素、汽车文化融入其中,为深圳建设国际时尚之都增添人文底蕴和时尚载体。在北部,深汕依托圳美绿道和创智路促进沿山生态发展,布局汽车营地、测试场地等汽车休闲产业;在南部,集汽车生产、汽车展览、汽车文化、汽车公园于一体的汽车小镇呼之欲出。

  

  住房

  从“有居”到“宜居” 推进筑巢引凤

  

  天高云淡,碧空万里,登顶狮山这一深汕中轴线的高点,一批批拔地而起的保障房尽收眼前。纵贯南北,深颐村、临邦里、临安里展现现代都市的风貌;横贯东西,深耕村、深乐花园、海逸村成为宜居深汕的重要保障。

  近年来,深汕坚持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理念,高标准建设“双六十”住房保障体系,加快保障房供应步伐,筑好引凤巢,织牢保障网,让人才引得进、留得住,为奋力打造新一代世界一流汽车城提供强有力的配套支撑。

  来自深汕比亚迪汽车工业园一期的员工王先生走进深汕首个可售型公共住房项目——安居深乐花园营销中心。在销售人员的引导下,他实地参观了样板房,与家人一起看中88平方米三房两厅两卫的户型。“没想到,经济户型做到了高级感满满。推开窗就能看到山,楼下还有小溪流。”2022年8月,由于工作调动,他从市区来到深汕。在他看来,深汕的亲民房价让自己实现了“安居梦”。

  “租购联动”是深汕推动多元化住房需求,解决居民“忧居”难题的一个生动实践。“终于有属于自己的厨房和卫生间了。60平方米的二室一厅,每月租金1000元出头,和合租价格相差不大,环境却好许多。”在临邦里第一批选房现场,赤石镇居民蒋平在工作人员的指引下,逐一办理选房、签订确认书等手续。“装修风格符合年轻人的审美,可实现拎包入住”。

  保障性住房供应量增加,为大型落户企业解决职工住房问题,满足日益增长的产业工人和高层次人才就近居住的需求。当前,深汕已规划建设保障房项目17个,已投入使用保障住房项目5个,提供住房4820套;另外12个项目正在建设或前期规划中,建成后可提供住房近2.2万套。“十四五”期间,深汕计划新增供应各类住房6万套、约510万平方米,其中新增供应商品住房1.6万套、约190万平方米;新增供应保障房4.4万套、约320万平方米。

  

  交通

  从“补短”到“畅达” 与大湾区互联互通

  

  早上7点半,李丹从赤石镇圆墩村的家中出发,驱车5分钟后抵达鲘门高铁站,乘坐高铁到市区上班。这样的“两地生活”,李丹已经坚持了接近一年时间。“因为丈夫在深汕上班,一家四口搬迁到这里。到深圳北站只需40多分钟,心里的距离一点也不远。”

  高铁飞驰,不仅为市民带来快捷的出行方式,也为这座城区注入发展新动能。

  当前,深汕正发力打造“四港五站”“五铁五高”“五横六纵”的立体交通体系。连接深汕与深圳、广州的交通大动脉不断取得新进展:广汕铁路与深汕铁路两条高铁大动脉将在深汕高铁站交会,形成与深圳30分钟、广州40分钟的生活圈;深汕西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完工后,深汕将实现与深圳市区90分钟公路快速互达;深汕高铁主线已全线开工,未来高峰期最小行车间隔3分钟,将成为“超级地铁”……众多利好频传。

  从空中俯瞰小漠国际物流港,它像一把钥匙插在深汕南部海岸线上,打开的是一条通向世界的黄金航道。

  自2021年12月底开港以来,小漠国际物流港拓展汽车滚装船航线等多元业务,实现多项工作“从0到1”的突破,今年1月4日,正式实现口岸对外开放及滚装外贸首航,成为“一带一路”重要支点,临港产业、物流业跑出“深汕加速度”。未来将建设汽车仓储物流基地,打通全方位汽车供应链体系,全力打造湾区最有优势的整车进出口口岸、华南地区最大的滚装码头。

  对外联通世界,对内打通进村“最后一公里”。在赤石镇开羊肉店的老板彭展雄感受到道路维修后带来的“路通财通”大变化,笑称:“现在生意比以前更旺了。”

  针对深汕部分农村道路存在标线模糊、开裂严重的情况,深汕交通部门加快推进“四好农村路”,完善农村交通安全基础设施,改善农村群众出行条件。截至目前,深汕实现187个自然村通村道路硬底化和农村公路生命安防工程“两个全覆盖”,18.35公里的等外道路提升为等级公路,等级公路比例达100%,整治通村道路73.91公里,推动21座危险桥梁、17处高风险边坡全面整治。

  

  教育卫生

  从“薄弱”到“优质” 对标深圳标准

  

  当前,深汕坚持与深圳同城同质同效一体化发展,重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与民生保障。触手可及的新时代图景已铺展开来。

  “深汕在教育方面有着独特的后发优势:发展潜力大、动能强劲、可塑性强。依托深圳市优质教育资源和摸索总结的经验,填补深汕教育体系的空白,大大缩短农村教育向现代化城市教育转型的渐进过程。”深汕特别合作区公共事业局相关负责人深有感触。

  南外深汕西中心学校(九年一贯制)、南外深汕幼儿园投入使用;深圳中学深汕高中园(含3所高中)正加快建设,规划为198个班,学位9900个,计划2023年投入使用;深圳市第二高级中学深汕实验学校已于2022年9月开学,填补了深汕高中教育的空白;深圳市百外教育集团竞得鲘门高铁站西侧176亩教育用地,将建设一座72班寄宿制高中;规划新建深圳市第二高级中学深汕学校、深圳市第二高级中学深汕幼儿园……当前,深汕全面聚焦学有优教,持续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办学,构建从基础教育、特色教育、职业教育到大学教育的全链条教育体系。

  医疗方面,深汕原先仅有四所乡镇卫生院,医疗卫生保障环节比较薄弱。为给当地居民提供更好的医疗条件,深汕与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合作进行“三步走”——即相继建设机关医务室、深汕门诊部、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深汕医院。2022年6月,深汕门诊部迎来投入运营三周年,已开设科室18个,进驻医护人员五十多名,运营步入正轨。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深汕医院正加快建设,项目总投资估算约为14亿元,采取“市投区建”模式,规划床位为800张,重点打造急救创伤、康复中心、妇儿中心、肿瘤中心等相应学科,计划于2025年底建成投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