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新(作者系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30多年前,某个周末的晚上,正在读大四的我利用周末的时间与几个同学外出,错过了第一时间阅读“五羊杯”比赛消息的机会。 那个时候没有任何的电子资讯、网络资讯,所有信息的获得全靠广播、报纸或者电视。 “五羊杯”全国象棋冠军邀请赛是我特别“上心”的比赛,也是我特别留意其比赛信息的比赛。 我当时在太原理工大学念书,学校图书馆的正门前面,有一个一字排开的、陈列着全国各地50多种报纸的阅报栏,这是当时大学校园里非常美的一道风景。正常情况下,每个阅报栏前都是人头攒动、观者如堵。 作为我特别喜欢的报纸,《羊城晚报》是我天天读报的首选。我尤其对该报的体育报道特别感兴趣,通过《羊城晚报》来获知“五羊杯”比赛赛场内外的信息,是我不二的选择。 前面提到的那个晚上,是“五羊杯”的比赛日,因为与同学有了约定而外出,所以我不能在白天可以阅读的时间观看《羊城晚报》。但我在外出游玩时心里总是惦记着什么,总想快点赶回学校,快点到阅报栏前,快点看到《羊城晚报》关于“五羊杯”的报道。 但事实是,我们回到学校已经是晚上9点多了。 阅报栏前早已是黑漆漆的一片,借着远处忽明忽暗的灯光,依稀可以看到几对情侣在阅报栏前享受周末的时光。当我凭感觉直奔到《羊城晚报》的报栏前,发现报纸已经换过了,但具体内容实在是看不清楚了。 举目四顾,人影很少,在仔细地观察之后,我发现图书馆对面实习工厂的大门半开着。大学一年级的时候,我们在这个实习工厂进行过“金工实习”,这是一个工科大学生必须要修的一门课。或许我可以进去借一个手电筒或者其他光源?抱着侥幸的心理,3年之后的我“重返实习工厂”。 进去之后我发现4位工人师傅在一个会议室“拱猪”,这是当时非常流行的一种扑克游戏。师傅们用不太欢迎的目光审视我这个不速之客,但我却发现了其中一位姓郑但不知名谁的师傅,他是我实习时就在工厂的一位年轻的师傅。 我编理由说一支钢笔丢在了对面的阅报栏前,想借一个手电筒去寻找一下。师傅们的回答是“没有”,声音洪亮且干脆。 看到他们人人脸上都贴有数量不等的纸条,几乎都在抽烟,我就选择性地问我的“指导老师”郑师傅:是否有火柴可以借我一用? 我知道火柴是那个时候烟民的标配。应了“熟人好办事”的谚语,脸上有3个白纸条的郑师傅有点不好意思地看了我一眼,从自己口袋里摸出了一盒火柴,说:“拿去用吧”! 拿到火柴,我突然感到天亮了一般,说没说谢谢已经记不清楚了,只记得我用手紧紧地握住火柴,飞快地跑到了阅报栏前,用火柴照明的方式来看有关报道,像久别重逢、又像找到失散多年的亲人一样,那个惬意、那个称心、那个知足实在是难以言表,感觉比一天在外游玩还舒心还快乐,现在想起来这段经历也是我青春记忆中最美好的一则过往。 从划着第一根火柴开始,我就目不转睛且极尽贪婪地看着报道的文字,因为内容比较多,我看得又认真,因此火柴是一根接一根地用,火柴灭了几次,我就重新再划开几根,直到把所有的文章都看完。 我记得那天《羊城晚报》体育版几乎全部是“五羊杯”的报道,有比赛的新闻稿,有花絮,有专家对棋局的分析,有照片等,是非常吸引我的一套“组合”。 当我看完所有文章的时候,一盒火柴也基本消耗完了。剩下区区几根火柴大概还可以为郑师傅点四五根香烟,但为了不影响他的“拱兴”,我没有返回去还火柴。由是,“五羊杯”使我欠了一盒火柴的外债,至今没有偿还。 “五羊杯”报道也像黑夜里可以照明的火种,为我探明了一条在新闻道路上发展的路径。我毕业之后转行新闻,若干年后在棋道与社会方面有数十篇棋文化的文章发表,出版了多部专著,这些,其实都可以追溯到黑夜里的那一盒火柴和那一届赛事。 ■征文内容: 讲述您和您的家人、朋友与历届“五羊杯”选手、棋局、赛事的故事,聊聊您记忆中的“五羊杯”、您和中国象棋的缘分。期待您的畅所欲言,和那些往事里闪亮精彩的瞬间 ■征文时间: 即日起至2023年2月5日 ■征文要求: 文体不限,字数以700字至2000字为宜,须为作者原创,欢迎配图 ■征文投递: wybjiyi@163.com 请以Word格式或通过邮件正文发送; 或邮寄至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黄埔大道中315号羊城创意产业园羊城晚报社信稿组(文娱体育部)收 来稿有机会入选刊载于《羊城晚报》和羊城派App,部分文章作者将获得由广东东湖棋院(西关棋院)提供的精美棋具。
-
即时新闻
一盒火柴话“五羊”
来源:羊城晚报
2023年01月29日
版次:A07
栏目:我和五羊杯征文
作者:李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