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 |
文/羊城晚报记者 王丹阳 图/羊城晚报记者 梁喻 到“广东经济第一大区”,打卡地标建筑“天空之城”;在大湾区唯一以科技创新为主题的特色平台,感受春日里澎湃的科创加速度……2月22日,羊城晚报记者跟随“未来已来·高质量发展看广东”网络主题宣传活动来到深圳,感受深圳的开放基因和科创特质,探寻特区春天里的高质量发展精彩故事。 站在“天空之城”看高质量发展 深圳南山,在以生产民用无人机闻名的大疆全球总部——“天空之城”,高达200米的东西塔楼像两棵巨树。 在24层、离地面105米的高空,一座轻盈的户外钢悬索桥连接着东西塔。站在桥上眺望湖光山色,风景这边独好。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宛如“科创森林”。 规划面积69.8平方公里的西丽湖国际科教城,目前已集聚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鹏城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国家超算深圳中心、深圳计量质量检测研究院、9家诺奖科学家实验室等高层次创新平台。 最初,西丽湖只是一个普通水库。2002年开始,深圳市在其周边布局了大学城以及重磅科研机构,这里逐渐成为深圳创新智慧的重要源泉。 数据显示,西丽湖国际科教城已拥有市级以上各类创新载体558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1152家;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6.75%;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553.85件。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材料与器件检测技术中心副主任杨琴介绍,产业是交叉性、多学科、多方向的融合。在西丽湖国际科教城,高精尖科研仪器设备开启共享服务,这不仅能让科研重器忙起来,还能为有需要的企业“减负”,降低成本。以发展新能源材料的企业为例,目前,与该学院合作的企业就包括比亚迪、宁德时代、欣旺达、华为等。 西丽湖只是“广东经济第一大区”——深圳南山区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作为广东首个GDP超8000亿元的区,深圳南山区土地仅约187平方公里,却坐拥205家上市企业,2022年GDP为8035.88亿元,五年跨越四个千亿级台阶。 3.89平方公里内孕育希望 从西丽湖国际科教城驱车18公里,就来到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的深圳园区。河套深港科技合作区很小,只有3.89平方公里。其中,深圳河南侧的香港园区面积约为0.87平方公里,深圳河北侧的深圳园区(包括皇岗口岸片区和福田保税区)面积为3.02平方公里。但河套又很大,是粤港澳大湾区唯一以科技创新为主题的特色平台,具有一河两岸、一区两园、跨境接壤、合作开发的独特优势和价值,孕育着深港科技合作大希望。 据介绍,兔年开春以来,河套合作区深圳园区已批量引入落地院士领衔项目深圳博升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等首批11家企业,涵盖生物医药、新材料、大数据及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前沿领域。 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研究院就是一所注册于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内面向人工智能、数字经济产业及前沿科技的国际化创新型研究机构,研发团队目前有400余人。“让源源不断的青年人才加入进来,源源不断的企业从这里发展起来、走出来。”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研究院院长办公室主任陈志鸿表示,希望借助粤港澳大湾区的力量,共同发展数字经济以及相关技术产业。 除了看得到的更新拓展,看不到的政策制度也加速革新。2月14日,位于河套深圳园区的舒糖科技收到来自香港的首笔知识产权融资,融资额度200万元,可依需分批使用。这标志着粤港澳大湾区首个深港跨境知识产权证券化项目完成深港两地资金募集并正式落地。 舒糖科技是一家专注于无创血糖智能穿戴设备的初创科技企业。产品在香港实验,深圳研发,东莞生产,销往全国。这笔200万元的知识产权融资,将帮助这个初创企业化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并探索出资金跨境便利流动的“河套模式”。“我们对未来发展非常有信心。”舒糖科技首席执行官、香港青年何耀威说。 这样深港珠联璧合的双城科创故事,每天都在河套这片热土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