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其坤 |
文/图 羊城晚报记者 沈婷婷 “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3月5日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发表重要讲话,在广东代表团引发热烈反响。 如何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勇于攀登科技高峰?日前,在京参加全国两会的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校长薛其坤在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大科学装置是现代科学技术取得核心突破的重要“利器”。他建议在深圳建设更多的大科学装置,为深圳乃至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创新带来更多“从0到1”的突破。 “我在大学里工作,一方面是教育工作者,另一方面是科技工作者。我希望可以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在这两个方面为国家相关领域的发展提出一些建议。”薛其坤说。 “想玩瓷器活,必须有金刚钻” ——在深圳建设更多的大科学装置,推进深港合作 科技创新是“关键变量”,也是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一直致力于基础研究的薛其坤,在多年的工作中,收集梳理了很多涉及原始创新的意见建议。 薛其坤表示,目前我国的大科学装置主要分布于京津冀和长三角区域。近年来,珠三角地区也开始迎头赶上,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建设如火如荼,其中,以大科学装置为代表的一流创新资源正为大湾区的发展注入动力。但薛其坤发现,目前大湾区大科学装置的布局还是难以满足大量的科研需求。 “深圳的经济发展很快,高新技术产业也很发达,但是在原创的大科学装置方面还存在不足。”薛其坤希望,能够促成国家支持在深圳建设若干个大科学装置,“这能成为对国内其他地区大科学装置的有力补充。”他还谈到,这些大科学装置不是重复建设,而应该是考虑到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实际、科技需求、未来产业需要来建设。薛其坤认为,大科学装置的落地,将会给科学家提供更多探索未知、创造未来的机会,也会为深圳乃至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创新带来更多“从0到1”的突破。 “我们常说一句话‘想玩瓷器活,必须有金刚钻’,大科学装置设施有非常先进的技术条件,可以给科学家科技创新、探索未知、创造未来提供一个非常好的展示才能、实现设想的舞台。”薛其坤说。 薛其坤表示,在深圳建设大科学装置,其“辐射力”可以惠及整个粤港澳大湾区,特别是香港。他表示,香港有着非常优质的教育和科研资源,但是受到空间资源的制约,如果能在深圳建设更多的大科学装置,将会以此为“支点”,撬动与香港科技界更多的交流与合作。他表示,大科学装置是最先进的科研平台,它吸引的将是全世界的科学家,“当然,我们更希望以此推进深港的合作,把香港的人才也吸引过来,一起进行科学研究、学术交流、人才培养。特别是随着深港两地交通往来的便利,大科学装置能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的一个新增长点”。 “人才是科技创新的‘软实力’” ——高等教育是培养专门人才的主要基地 如果说大科学装置是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硬实力”,那么人才体现的就是“软实力”。一流大学建设需要一流人才,作为一所年轻的大学,对人才的渴求和厚爱,彰显着南科大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坚定决心。 2022年,该校五名教师入选院士,包括欧洲科学院院士林间,俄罗斯工程院院士张绪穆、林志赟,瑞士工程科学院院士刘俊国,乌克兰工程院院士肖国芝。带着锐气、朝气、勇气、志气的南科大正成为汇聚和成就人才的“高地”。 薛其坤尤其关注人才的教育和培养,“国家未来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很大程度上要靠大学去培养,这就要求高等教育的发展必须要达到一个很高的水平,需要建设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 他说,作为深圳第一所入选“双一流”的高校,南科大之所以能实现跨越式发展,是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教育强国战略、科技强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等一系列重大决策赋予的“天时”,同时也占了粤港澳大湾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地利”。 近两年,南科大成立了约10个校级科研机构,不但充分激发师生自主创新能力,还进一步发挥团队攻关优势。在科研模式的探索中,南科大采取了比较灵活的“长聘准聘”制度,为年轻教师匹配与其他有经验的教师同样的研究生资源和科研经费,年轻教师来了就有可以独立开展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的舞台。南科大还采取了团队式的引进模式,“这种机制有‘蓄水池’作用,既能让年轻人在这里找到自己的归属,也为年长一点的科学家提供了针对重大科学问题和重大技术问题展开科技攻关的平台和机制。” 薛其坤认为,高等教育是培养专门人才的主要基地,“深圳要变成一个引育人才的高地,南科大要发挥重要作用,不但要把全世界最优秀、最有活力的学者吸引到南科大,还要通过他们培养未来的高水平人才”。 “我们要重视科学追求精神” ——重原始科技创新能力,对推动科技进步至关重要 “我非常喜欢自己的工作和研究,读到一篇好的文章就会很兴奋,看到自己的学生有成果、学校有发展都会很开心。”作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教育和科研几乎成为了薛其坤的全部生活。 早上7时到实验室、晚上11时离开,让他得名“7-11教授”。薛其坤说:“赶上国家改革开放,给我这样的年轻人创造了实现梦想的机会,我觉得自己是非常幸运的一代人,所以勤奋地工作已经变成了我一种自发的行为。” 近年来,他带领研究团队攻坚克难,在表面、界面、低维物理学领域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量子科技,是全球瞩目的领域。202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的三位科学家,就是表彰其在量子信息科学研究方面所作的贡献。此前的2013年,薛其坤带领研究团队在国际上首次从实验中观测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因为这个重大科学突破,薛其坤获得201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并于2020年成为首位获得菲列兹·伦敦奖的中国科学家。这项重大科学突破也被杨振宁评价为“诺奖级”的科学发现。 薛其坤十分看重原始科技创新能力。在近日举行的南科大2023年春季学期“开学第一课”上,他提出,作为“双一流”建设高校,南科大要努力成为支撑和引领深圳先行示范区和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力量,成为全球顶尖人才向往之地、人才培养的高地和原创科技创新基地。 薛其坤还非常重视科学追求精神,“如何做好基础研究?就是对科学追求的态度和热情要保持住。只要是天天在问问题,想回答这个问题,想了解这个奥妙,那就应该支持他。”他说,“基础研究既然是基础,就是更深刻、更重要的东西。”他认为,基础研究最大的特点就是不确定性,而科学家的精神和智慧正是在这样的不确定之中体现的,这对推动科技进步至关重要。 面对接下来的人大代表履职工作,薛其坤也表示,将深入调研,争取提出更多好建议,为国家教育、科技、人才方面的发展,尤其是新型研究型大学的建设尽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