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微信小程序即可轻松获得影视级画质体验 |
“数字藏经洞”生动再现了百年前室藏万卷的历史场景 |
现实中莫高窟“三层楼”和数字世界的“三层楼”对比 |
手机画面 |
“数字藏经洞”毫米级高精度复刻莫高窟“三层楼”和第16、17窟 |
文/羊城晚报记者 文艺 图/受访者提供 春到敦煌,游客渐渐多了起来。他们不远千里、跋山涉水来到这里,只为一睹千年莫高窟的真容。作为20世纪最重要的考古大发现之一,最富传奇色彩的藏经洞是每位游客必去的景点,常常是人满为患,预约不易。 近日,由敦煌研究院和腾讯联合打造的全球首个超时空参与式博物馆“数字藏经洞”正式上线后,广大敦煌文化爱好者只需要动动手指,足不出户即可进入高清还原的藏经洞中,近距离观赏洞窟里的壁画、彩塑和碑文等细节,获得身临其境般的感受。 敦煌研究院院长苏伯民表示,“数字藏经洞”是首次在虚拟世界以毫米级高精度复现敦煌藏经洞,并让海内外的藏经洞出土文物以新的方式重聚、重塑、重现、重生,也是敦煌研究院与腾讯的一项代表性合作成果。 首次数字化重现敦煌藏经洞 1900年,道士王圆箓在莫高窟清理积沙时,意外打开一个石窟,发现里面堆满了文书、经卷、绢画等文物,这个石窟就是现在的藏经洞。 经研究发现,藏经洞文物是公元4世纪到公元11世纪留下的珍贵文献,数量多达6万余件,涵盖汉文、梵文、于阗文、粟特文、回鹘文等多种文字,世称“敦煌遗书”。敦煌藏经洞因此被誉为20世纪最重要的考古重大发现之一,和殷墟甲骨、内阁档案大库、居延汉简被称为中国古文献的四大发现。 走进莫高窟著名的“三层楼”,17号窟藏经洞就位于一楼16号窟的甬道右壁,面积仅为7平方米。透过洞口,一百多年前万卷藏书的景象早已消失不见,洞内只见开窟僧人洪辩像端坐在禅床上。 敦煌藏经洞为谁所建,洞中经书从何而来,它为何被封存了起来,最终又如何被发现……这些问题的答案如今都藏在了这个参与式博物馆——“数字藏经洞”里。 记者体验后发现,现在,通过“云游敦煌”微信小程序进入“数字藏经洞”,公众不仅可以参观到1:1毫米级复刻的藏经洞细节,还可以通过人物角色扮演,“穿越”到晚唐到清末的4个不同年代,与洪辩法师等8位历史人物互动,了解藏经洞的前世今生。 伴随琵琶、筚篥、鼓等传统乐器演奏的旋律,公众能在故事化的互动中逐步收集和学习敦煌学知识,逐步揭开藏经洞出土国宝级文献“敦研001《归义军衙府酒破历》”的神秘面纱,并最终进入数字展厅参观更多文物。 每处细节都经学术考证 在“数字藏经洞”的发布仪式上,敦煌研究院敦煌文献研究所所长赵晓星发表了题为《敦煌藏经洞的文化宇宙》的主旨发言。她表示,与传统博物馆的参观模式不同,这次“数字藏经洞”充分利用游戏科技的“数字生产力”,在互动体验中不仅加深对文物的了解、更引起探究历史的兴趣。 赵晓星介绍,“数字藏经洞”以复原历史场景为目标。在整个研发过程中,敦煌研究院的专家团队以青年学者为主,覆盖文献、艺术、考古、建筑、音乐、数字化等各个领域,每一个场景和细节都进行了细致考证。 “比如场景中的三界寺,虽然只出现了短短5秒,但是我们却反复斟酌修改了数版。”三界寺是历史上莫高窟附近的著名寺院,但至今没有找到遗址的所在。学者们通过敦煌文献P.T.993《吐蕃寺院图》、莫高窟周边现存古建筑遗址,结合敦煌壁画中的建筑图像,构建出一座符合敦煌五代宋寺院特征的“三界寺”。 赵晓星表示,为了能让公众对藏经洞的历史有清晰的认知,专家团队尽力确保“数字藏经洞”所传递敦煌学知识点的准确性。 “敦煌遗书的流散是无法改变的历史事实,数字化回归能实现全世界敦煌遗书重回故里的梦想。敦煌文化从来不是故步自封的,它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我认为看敦煌不是看一个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一个活了一千年的生命。”赵晓星说。 游戏科技助力文化遗产“重生” 自清朝末年流散世界各地后,藏经洞出土文物目前分别收藏于中、英、法、俄、日等国数十家收藏机构。一直以来,敦煌研究院致力于联动社会力量,利用现代数字技术,对藏经洞出土文献文物进行全面整理与收录,并通过不断推出创新数字产品,探索向大众普及敦煌文化的多元路径。 2022年6月,敦煌研究院和腾讯共同成立“腾讯互娱×数字敦煌文化遗产数字创意技术联合实验室”,着力打造 “数字藏经洞”项目,希望为大众打开了一扇能够穿越时空、了解藏经洞文物的新“大门”。 “数字藏经洞”由腾讯游戏CROS团队提供研发技术支持。在“数字藏经洞”发布会上,腾讯互娱副总裁、CROS团队负责人崔晓春分享了“数字藏经洞”综合运用的前沿游戏科技能力和互动方式。 首先是高精数字孪生。为了还原莫高窟1600米外崖面原貌,以及毫米级高精度复刻莫高窟“三层楼”和第16、17窟,“数字藏经洞”通过数字照扫、三维建模技术,渲染了超过3万张图像,生成9亿面的超拟真数字模型。 第二,是游戏引擎渲染。基于游戏引擎PBR技术的高品质渲染,“数字藏经洞”营造了极具真实感的环境氛围,同时基于全局动态光照技术,还原了早晨10点的太阳光照效果,并在窟内加上了 “开灯”的观赏模式,将甬道、壁画、告身碑逐一照亮。 “数字藏经洞”还应用了腾讯自研的云游戏技术,所有资产的渲染全在云端完成,用户只需要打开微信小程序,就能轻松走进“数字藏经洞”,获得影视级画质体验。 崔晓春认为,游戏科技正在超越游戏产业的范畴,为文化遗产数字化乃至更多领域提供创新的解决方案,释放多元的社会价值,推动游戏成为具备更多可能性的“超级数字场景”。 敦煌数字化走过三十余年 “让世界各地的人坐在电脑前,拿着手机就可以欣赏到无限接近真实感的敦煌文物,看到它的样貌、了解到文物各方面的价值,这是我们未来努力的一个方向。”苏伯民说。 敦煌石窟作为全人类共同的遗产,千百年来在自然环境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下面临巨大的不确定性。 在互联网技术的加持下,数字化成为敦煌文物获得“永生”的重要途径。如今,作为文博领域的数字化先行者,敦煌研究院的数字化探索之路已经走过三十余年。 20世纪90年代初,为实现敦煌石窟的永久保存和永续利用,敦煌研究院就开始了“数字敦煌”的实践探索; 2016年,“数字敦煌”资源库上线,实现了30个洞窟整窟高清图像和全景漫游节目全球共享,累计访问量超过1680万次; 2020年,“云游敦煌”小程序正式上线,超过2亿人次参与线上互动,累计访问量超过6000万次,有效推动了敦煌文化的活化利用,释放了文化的深沉力量……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们已经研发出一整套关于敦煌壁画数字化采集,从二维到三维的关键技术及装备。伴随着采集技术成熟,我们已经完成了将近300个敦煌洞窟的数字化采集。”苏伯民介绍,敦煌研究院的数字化成果目前已经广泛应用到考古研究、图书出版,以及海外展览中。 “数字藏经洞”经历了将近一年的研发,可以说是敦煌研究院和腾讯多年合作的又一标志性成果。记者了解到,为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之际,“数字藏经洞”计划推出多语言版本。 “未来,希望能通过‘文物+科技’的融合,创新性展示更多敦煌文化优秀成果,探索开创文物展示体验新范式,有力促进敦煌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文物‘活起来’,不断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力、吸引力、感染力。”苏伯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