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江龙 |
姚一帆 |
文/羊城晚报记者 鄢敏 图/受访者供图 实现中国梦是一场历史接力赛,当代青年要在实现民族复兴的赛道上奋勇争先。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从广州塔到港珠澳大桥,一座座大国工程拔地而起,少不了年轻一代的辛勤付出。他们埋头苦干,接续奋斗在重大项目建设一线,肩负起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 25岁的张江龙,争当排头兵,扎根核电工程“华龙一号”建设最前线。怀揣梦想的姚一帆,练就过硬本领,为深中通道建设贡献力量。 当先锋、做闯将,他们用奋斗擦亮青春底色。 张江龙:当好核电工程的“螺丝钉” 面朝钢筋水泥、脚踩黄沙厚土,每天奔走在核工程建设现场,这是张江龙的日常。虽然辛苦、压力大,但他甘之如饴,“因为追逐已久的梦终于成真,再累也值得。” 少年时代,张江龙从影视作品中看到我国第一枚原子弹成功爆炸的画面,无比敬佩邓稼先、张蕴钰等功勋前辈,由此萌生了未来从事核电工作的想法。在学习过程中,张江龙深入了解核电对于国家发展的战略意义,使命感油然而生。 2020年,张江龙毕业后应聘进入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岗前培训、项目施工管理,他以百分百的专注投入到工作中,每一步都不敢掉以轻心。经过两年多的锻炼,张江龙现任职于“华龙一号”建设示范项目部土建施工队。他参与建设的“华龙一号”是我国完全自主设计研发的第三代核电技术,国产化率达到88%。每台“华龙一号”机组年均发电量近100亿度,能够满足中等发达国家100万人口的生产生活年度用电需求,每年可减少标煤消耗超30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超800万吨。 承担重大建设任务,张江龙遭遇过不少困难。令他印象最深的是,刚接手“华龙一号”的相关工作时,正赶上核电站从热试到装料的重要阶段,他负责的厂房建设是装料环节的关键路径。按照原计划,厂房要在8个月内完成建设,而张江龙和同事计算后发现只剩下3个月的时间。建设周期被迫压缩,每日的工作量剧增,他还要兼顾安装和调试,一环扣一环,容不得半点差错。 “必须咬牙坚持,扛下来。”那段时间,张江龙每天打起十二分精神,时刻盯紧进度,做到当日事当日毕,最终和项目团队一起顺利完成建设任务。 入职以来,张江龙在一次次挑战中成长,快速晋升为助理工程师,领先于同期员工。在庞大的核电建设系统中,他将自己定位为“一颗螺丝钉”,服务全局。“哪里有需要,我就去哪里。”张江龙也意识到,万里长征路才刚刚开始,还要不断学习、钻研,朝着最初的梦想继续前进。 姚一帆:年轻人吃点苦是好事 同样身处重大项目建设一线的姚一帆,服务深中通道项目已经3年。大学时,他密切关注港珠澳大桥建设,心中满是憧憬。毕业那年,他抓住机会,进入中交广州航道局有限公司,成为一名工程技术员。 “如果只坐在办公室里看资料、图纸,没办法想象如何实际应用。”凡事须深入现场找答案,这是姚一帆上岗后学到的第一课。刚走出校园,他就开始了为期3个月的驻船学习。配合船舶的三班倒机制,姚一帆要全天候保持工作状态,以随时应对突发状况。在内陆城市长大的他,需要克服船舶航线剧烈晃动带来的身体不适,并迅速开展工作。“比起能学到新知识的乐趣,这些问题都不值一提。” 除了环境艰苦,姚一帆面临极高的精度要求。他们负责的是深中通道项目海底沉管隧道基槽施工以及沉管安装,从东西两侧向中间汇聚。其中,海底的沉管隧道需用32节沉管一节一节拼接起来。作业地点位于海底40米,基槽开挖精度必须控制在50厘米以内,相当于在“海底绣花”,关系到整个工程的成败。倘若精度不够高,对接有误差,极有可能导致沉管内漏水,更严重的是对接不上。“直到最后一节沉管安放前,都不能放松。”入行后,姚一帆时刻提醒自己要做到分毫不差。 海上作业,考验无处不在。2021年5月,南方降雨量剧增,水域环境变得复杂,加上周围来往船舶干扰,极大地影响了正在进行的第10管节爬坡段的基槽清淤。仅半个月的监测期内,基槽的整体回淤达到了近5米。 “这些情况是在港珠澳大桥建设中从没出现过的。”姚一帆白天去现场勘测数据,晚上回营地分析施工情况,优化参数,制定第二天的施工方案。有时候加班到凌晨两三点,依旧要早上八点集合。经过半个多月的努力,他们打赢了这场与时间赛跑的清淤战。 “年轻人吃点苦是好事”,姚一帆干劲十足,憧憬着深中通道建成后的盛况。他坚信,在最能拼搏的年纪,持之以恒地学习,才能有源源不断的动力向上生长,用双手创造更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