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大兴调查研究,建设高质量全媒体传播体系

来源:羊城晚报     2023年05月04日        版次:A05    栏目:    作者:杜贺

  □杜贺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发布《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其中12项调研内容、6个方法步骤、4个工作要求多处提及新闻舆论工作。调查研究既是中国共产党新闻舆论工作的优良传统,也是党的二十大部署建设全媒体传播体系的要求。弘扬调查研究优良传统,创新调查研究方法手段,对建设高质量全媒体传播体系、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调查研究是中国共产党新闻舆论工作的优良传统

  

  调查研究是中国共产党的传家宝,也是新闻舆论工作坚持党性和人民性原则的必然要求。

  坚持党性原则,要求新闻舆论工作注重调查研究。党性原则是中国共产党新闻舆论工作的根本原则,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核心要义。坚持党性原则,意味着新闻舆论工作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体现党的意志,反映党的主张,最根本的是坚持党对新闻舆论工作的领导。开展调查研究,有助于广大新闻工作者深入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感受党团结带领人民不懈奋斗的伟大实践,从而坚定理想信仰、筑牢思想防线,始终同党保持高度一致。

  坚持人民性原则,要求新闻舆论工作践行群众路线。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政党,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党领导的新闻舆论工作归根结底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决定了新闻舆论工作必须站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心声。坚持人民性必然要求践行群众路线,新闻舆论工作只有深入群众生产生活,走进群众内心世界,学习群众生动语言,描绘群众事迹形象,方能真正同群众融为一体、打成一片,方能获得活力源泉和动力根基。回顾历史,延安整风运动是此方面的典型案例。延安《解放日报》曾一度存在内容脱离群众、党八股盛行等不足之处。为此,毛泽东亲自指导《解放日报》改版,要求记者深入工农兵生活,学习群众生动活泼的语言,“甘当群众的小学生”。经过整风,延安新闻界形成“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作风和生动活泼的文风,在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史上,留下光辉灿烂的一页。

  要实现党性与人民性的高度统一,离不开调查研究。新闻舆论工作要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就要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就要运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形式、风格,把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广泛传播开来;就要深入丰富多彩的人民群众生活之中,挖掘正能量、描绘新变化、唱响主旋律;就要新闻工作者既与党的意志息息相通,又与广大人民群众心连心,这都离不开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深入实际的调查研究。纵观百年党史,范长江、李庄、穆青、范敬宜等新闻名家,无不善于“跑”新闻,无不擅长调查研究。从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到穆青的《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再到郭超人的《驯水记》,许多脍炙人口、实现党性与人民性高度统一的典范之作,都带着泥土的芬芳,是作者深入调查研究的产物。

  

  弘扬调查研究传统,建设高质量全媒体传播体系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建设全媒体传播体系,既是中国共产党着眼信息革命、媒介形态、舆论格局变化的创新之举,也是中国共产党新闻舆论工作发展的历史必然。只有弘扬调查研究优良传统,创新调研方法手段,方能实现全媒体传播体系高质量发展。

  要大兴调查研究,打造作风优良的全媒体队伍。习近平总书记早在《把握好新闻工作的基点》中就明确提出:“调查研究是新闻工作者的基本功,是新闻工作者成才的根本途径。”近年来,全媒体报道业态深入发展,既提供了新的调查研究方法手段,也催生了一些记者满足于在网上拼拼凑凑的现象。要弘扬老一辈新闻工作者的优良传统,谨记“纸上得来终觉浅”,传承“一头汗两腿泥”作风,引导新闻工作者投身到群众生活中,投身到火热的实践中,在基层调研中强党性、转作风、改文风。要鼓励新闻工作者运用无人机、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的技术手段,充分发挥网络调研范围广、数量多、效率高、成本低的优势,将线上调研与实地调研相结合,锤炼出一支坚持党性原则、既能深入群众生产生活、又与网民心意相通的全媒体队伍。

  要大兴调查研究,推进全媒体内容传播体系建设。内容建设是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的根本。没有好的内容,全媒体传播体系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就无从谈起。要坚持求真务实,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调查了解情况,掌握第一手材料,确保新闻报道真实准确;要坚持走群众路线,“俯下身子听民声”“将镜头对准百姓”,克服有些新闻报道脱离生活、不接地气、同群众贴得不够紧的问题,真实反映群众心声;要持续改进文风,坚决克服有些报道语言生硬、形式刻板、肤浅老套的问题,多讲群众一看就懂的白话,多说富有筋骨力道的短话,多运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形式、风格,让群众愿意读、读得懂、入得心。

  要大兴调查研究,从实际出发建设全媒体传播体系。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板”,需要不同媒体因地、因人、因时制定方案,从而形成资源集约、结构合理、差异发展、协同高效的传播体系。要因地制宜,深入调研地方情况,结合群众所盼、媒体所能,合理确定全媒体传播体系的功能定位;要有的放矢,充分了解不同群体的思维、偏好、需要,精细划分用户类型,精准定位用户需求,有针对性地制定全媒体传播体系的内容重心、传播策略;要因时而动,及时调研媒介技术、地方发展、群众生活中出现的新变化、新现象,对全媒体传播体系进行动态调整。

   (作者是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20BDJO55)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