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加强推进红色歌舞育人实践 |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积极开展音乐文化育人活动 |
统筹/崔文灿 图/学校提供 红色音乐文化蕴含着波澜壮阔的历史篇章、丰富鲜明的精神谱系和多元的艺术审美,蕴含着思政教育的价值与属性,亦是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抓手。 高校是如何多举措将红色音乐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红色基因在大学生群体中如何传承?本期教育大家谈,四位高校音乐教师共研红色音乐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并分享了美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 红色音乐教育在高校的传承与发扬 ■邓昆(广东技术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 ■庞雨昕(广东技术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研究生) 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要阵地,红色音乐教育在高校教学中的传承与发扬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与历史使命。红色音乐文化是以革命歌谣、红歌为主体内涵的音乐文化形式,蕴涵着宝贵的史学渊源和历史文化底蕴,有着丰富的社会主义爱国思想和革命文化内容,是中国红色资源的主要成分。从理论内涵上,红色音乐是音乐家在中国共产党率领下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而形成的重要文艺成就。它的主体由歌曲、舞蹈、人民艺术家等多种元素构成,不但有着强烈的时代气息与背景,而且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容。红色音乐文化通过不同音乐作品,弘扬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和“为中华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的时代精神。在内容形式上,红色音乐教育采取各种不同的方式,起到宣传和推广红色文化、培育革命能力、强化理论宣传等目的。红色艺术融入了各种表演形态和文化元素,具有丰富的底蕴,并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进程中,产生了鲜明的特色,是我国独有的艺术形态之一。 高校是传播红色艺术文化的重要阵地。我国很多高校设置音乐院系及声乐专业,拥有大量的音乐资源和学科平台,在校学生们通过校内平台的学习增强对红色音乐的认知与了解,可以更好地继承与弘扬红色音乐文化。而且我国很多高校拥有丰富的人文社科资源,使高校学生可以全方位了解红色音乐文化的相关背景知识,推动红色音乐文化的发展。再加上我国大部分高校都有着一定数量的文艺活动和社会团体,比如合唱团、交响乐团等,可以为红色歌曲的演奏、教学与传播提供场地与空间。因此,高校作为青年人的重点社交圈和知识培训的地方,可以帮助青年人进一步认识和了解红色艺术文化,积极掌握和传播红色艺术文化,发挥其传播力量。 高校是弘扬红色艺术教育的主要渠道。高校弘扬红色艺术教育的意义就是提高民族责任感和向心力。红色歌曲是我国革命文学的组成部分,是共产党领导下我国人民在革命斗争和建设中创作的一种文艺形式。红色艺术因它的特殊意义和丰富内涵,形成了我国革命精神的标志和标准。随着时间的变化,红色艺术不仅有着文化意义,更对当代青年有着深远影响。通过弘扬红色音乐文化,能够让学生们更好地认识我国红色革命的发展历程,并启发学生们接续长江后浪,使红色革命的精神得以传承与弘扬。因此,高校弘扬红色艺术教育的意义就是对其理论教学的支撑作用,增强学生的民族荣誉感和文化认同感,同时提高学生爱国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这既是弘扬红色音乐文化的主要目的,又是高校思想理论教学的具体实施。 高校是推动红色音乐教育多元化发展的核心力量。继承创造、融合发展,把红色音乐教育融合于高等院校教学与文化建设之中,并发挥其在文化教育与社会实践中的功能,是高校推动红色音乐教育的应有之义。高校要弘扬中国红色音乐文化,发掘历史遗产,就要加强对红色音乐家的研究与传播,促进红色艺术文化的现代化与时代化,积极探求创造性的文艺样式与表现手法,促进红色艺术文化和多元精神的互动和结合,融合当代流行音乐元素,使红色艺术更具有时代感与流行性。因此,高校要根据教学内容和社会实际,促进红色歌曲文化的社会价值和社会意义,通过引进红色歌曲元素,训练学员对中国革命历程和传统文化价值的认知与认识,积极服务于社会,从而发挥音乐的德育功能。 把握红色音乐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刘喜竹(广东技术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讲师)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这为我们指明了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前进方向。 红色音乐文化是红色文化的音乐表现形式,产生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具有鲜明的党性、群众性以及传承发展性等特征。纵观党的百年发展历程,红色音乐文化始终蕴含着极强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其引人深思的歌词、动人心弦的旋律和感人至深的故事,集中表达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情怀,凝练出不同时代人民英雄的精神与气质,激励着一代代中华儿女从追求实现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再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将红色音乐文化作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抓手与有力支撑,其育人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红色音乐文化具有德育价值,能够深化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怀,对推进“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思政教育具有积极的作用。通过重温《十送红军》《游击队歌》等反映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历史的红色歌曲,理解与认识歌曲创作的时空背景,让学生认识到共产党的伟大,革命先烈英勇不屈的大无畏精神,深刻理解“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深厚内涵。通过《我们走在大路上》《在希望的田野上》和《春天的故事》等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开放新时期的音乐作品,理解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与精神。而通过欣赏《少年》《有我》等具有理想信念的歌曲,让青年学生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投身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而努力。 红色音乐文化具有智育价值。红色音乐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能够发挥增知益智的作用。红色音乐的歌词是红色音乐文化的思想内核。红色音乐大多取材于党的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以简洁质朴有力的语言来描写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人民的生活环境、人民积极乐观的心态、共产党员艰苦奋斗的精神面貌,充分体现对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精神的高度赞扬,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无限憧憬。红色音乐歌词通俗易懂、言简意赅,具有良好教育作用。例如,苏区经典红色歌曲《十送红军》通过“梧桐”“苞谷”“鸿雁”等实物清晰、准确地表达了苏区军民之间的“鱼水情”,用虚实结合与衬词俚语等辅助手法描写红军“下了山”“过了坡”,语言质朴、情深意切地传达了大众的心声。通过挖掘红色音乐歌词背后的具体含义,延伸红色音乐的德育功能,既能够使学生直观感受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的艰苦奋斗历程,又深刻体会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群众的深厚情感,使其了解伟大精神的形成与演化过程,达到增知益智目的。 红色音乐文化具有心理健康教育价值。红色音乐文化有利于增强人们的心理素质,塑造完美人格。心理健康教育是整个社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特别是在学校教育中,有些学生由于学业、情感、人际交往、家庭经济危机等方面的压力,导致那些心理素质较差的学生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红色音乐文化中蕴含了非常多的正能量,如宣扬坚韧不屈、奋勇拼搏的积极生活态度;不畏艰险、敢于斗争的奋斗精神等。高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中,应加强红色音乐文化的传播,利用合适的机会,搭建平台。例如,通过校园广播站定期播放红色歌曲、组织开展红歌大合唱、红歌歌唱比赛等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在校园文化生活之中自觉地接受红色文化的熏陶与影响。强化对红色音乐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精神魅力的拓展功能,从而达到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引导作用,借助红色音乐的优美旋律引导大学生正确与辩证看待人生成长所遇到的每一个考验与挑战,增强其面对压力的承受力与自控力,从而实现红色音乐文化塑造青年学生完美人格的目的。 融入革命文化精神,构建特色音乐学课程 ■李瑞卿(广东技术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讲师)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学校将坚持抓好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广泛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思想,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推动构建优质均衡的教育体系,全面开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 革命文化精神在高校音乐学专业中,应结合思政课程体现其意义价值。利用红色音乐文化,增强革命文化精神认同感。针对音乐学中“鲜明个性”和“强大的创造力”等特色优势,探索将艺术形式融入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环节,促进“思想政治+艺术”教学模式。从各种形式的艺术资源中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努力寻求契合思想政治课内容和意义的要素,引导大学生提升精神世界,培养价值认同,加深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含义的理解,向培养理想高远、信念坚定和扎实的专业人才迈进。从目前的红色音乐文化教学活动出发,将革命精神有效地融入其中,构建特色音乐学课程。在具体的教学内容中,融入红色精神的教育内容演奏、演唱红色音乐,开展民族音乐的文化社团活动以及举办红色音乐文化音乐会等,通过一系列的文化形式充分将革命精神渗透到音乐学课程教学之中。早在2021年1月8日,教育部制定并发布了《革命传统入读中小学教材指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入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引导中小学校课程系统全面实施。而在传统文化教育方兴未艾的当下,高校教学应采用多种方法来激发学生兴趣并指导学生学习传统文化,而不是以简单的讲座方式进行教学。利用丰富教学模式,加强探索思想政治课程和艺术风格的契合点。 红色歌曲承袭了中华优良的传统文化,包含山歌、小调、劳动号子、戏剧和其他经典艺术,记录并重现了共产党带领人民奋斗的百年历史,具有丰富的真实性和美学内涵。其鲜明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拥有特殊艺术内涵和丰富的艺术教育功能。在高校音乐教育学人才培养中,针对德育影响发挥重要意义。通过学习具有优秀民族精神的音乐,引导学习者形成科学历史观、中华民族观、音乐观,培养学生陶冶高尚情操、树立美好心理、增强民族自信,并促进中小学音乐教师高素质、高品德的队伍建设。通过教学回应,促进青少年艺术素质教育的发展。利用不断创新的方法,注重把红色基因渗透到立德树人培育的全过程,引领广大中小学生继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记忆,形成红色理念,为促进中华民族的辉煌而奋斗。红色文化结合校园文化注重参与和互动,使师生在接受红色革命教育时,能够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坚定理想信念,形成团结协作、艰苦奋斗的精神品质。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增强了学生创新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操。 在音乐学声乐课程设置方面,改变小组课传统“一对多”教学,在基于情景创设模式下,加强学生在课堂中与成果展示中的横向联系,结合当下就业需求扩展相关技能。加强建立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横向联系。由原来的单一、枯燥、被动的学习方式转变成结合情景创设、自主探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合作交流等多种有效的学习方法。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为学生创建自主学习的愉悦环境。拓展红色革命声乐作品中“隐藏的知识元素”,如故事背景、人物特色、情绪表达等。把单独作品理解透彻后,小组成员进行分角色演唱,多元化发展音乐表达能力,减少“个别性”技能训练,以达到丰富整体互动性、趣味性、舞台剧展现。 总而言之,弘扬革命文化是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力量。高校音乐学人才培养中,应结合思政元素起到“以美育人、化美为本、润心培元”作用,促进民族文化精神传承,增强爱国主义意识。 红色歌舞剧在高校思政育人中的实践 ■翁婷(广东技术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讲师) 红色文化蕴含中国特色的传统基因,红色文化彰显在历史发展进程中被传承、延续和创造的中华儿女精神内蕴,红色文化是时代的印记,是中国人民重要的精神信念。红色文化的诞生,是因时而作、因人而作、因事而为的人类文明产物。 红色歌舞剧作为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红色理想的蔓延和传递提供土壤。红色歌舞剧兴起于中央苏区中后期并发扬于延安时期,是赞颂中国共产党带领的中国人民浴血奋战、凯旋欢歌的民族史诗。革命激活了歌舞艺术的重构,被构建的红色歌舞剧不是独立的审美形态,而是现实的革命实践方式。革命时期的歌舞剧与生活相关、与生活相融、与独特的革命生活形式相关。红色歌舞剧用“表演”和“观演”的相互关系连接革命群众,是为革命的庆典,是为胜利的欢呼。 用研究教学与教学研究的视角推动红色歌舞剧的传播功效,是当代大学生思政学习的新模式。把高校的艺术思政教育内容贯穿于公选课教学是实现将艺术专业和政治教育相融合的探索路径,其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高校把红色的经典歌舞剧剧目纳入公选课课程,让不是艺术专业的大学生们感受到艺术,从中观摩、学习、体会、解读、理解、觉悟全过程,通过学习剧、表演剧传递真、善、美,通过学习歌、舞、戏,浸润其思想、提升其觉悟、教化其行为。红色歌舞剧的“剧”是歌颂党和革命英雄的事迹,是弘扬红色精神的重要路径。一些优秀的歌舞剧作品会用剧情引导学生产生思考,最终达到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完成从知识、情感、审美等方面的价值认同。 把红色歌舞剧纳入高等学校思政课程体系中,区别于其他的传统教育模式,莘莘学子会在歌、舞、戏的学习和实践表演中,更浸润式地感受烈士鲜血染红的土地上滋养着当代生命,这种教学和学习模式势必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起到积极的提升作用。 一些优秀的歌舞剧作品在时代的传承中发扬并不断增色。如:歌舞剧《八子参军》《蔡和森》《小刀会》《党的女儿》《郑律成》《大地颂歌》等。歌舞是情感表达的重要体现,歌舞剧在聚焦了歌曲、舞蹈、戏剧等存在的不同艺术形式下组成的一个特定的叙事构建,虽然四者之间存在着相通性,但歌舞剧的表达方式会更加升华,更为人们所熟知,更具完善性和被群众所接受。比如:歌舞剧《蔡和森》是用五幕讲述蔡和森作为中国共产党早期重要领导人致力于中国革命事业并为之付出生命的感人故事。其中,《少年行》《青云志》《革命路》《志士躯》《如君愿》呈现出的人物、故事结构层层递进,运用11首原创音乐来串联故事情节,把当时处于危难中的中国与早期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成长线索紧密关联。每当学生学习这部歌舞剧剧目时,势必需要分析歌舞剧的叙事结构和故事情节,仔细揣摩剧中人物,用剧中的“角色”与“时代”对话,与人物共情,与时代共进,这种方式提升学习趣味,强化学习目标,促进师生情感,在身体力行、耳濡目染中获得心灵、精神的给养和身份认同感,因此,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独特的意义和价值。 在高校艺术教育课程中,一线教师们坚守并与时俱进地推进“红色文化”系列学习课程,做好“红色主题”的内容设计和形式分类,让学生循序渐进地融入红色主题的学习模式,学校要加强红色文化的宣传,建设红色文化长廊,提高红色教育氛围,帮助当代大学生提升自信心,提升民族自豪感,凝聚信念,增强吃苦耐劳和自强不息奋斗精神,有责任敢担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