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高质量建设实验室、建设新医科、发展新工科……

中大深圳校区打造大湾区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基地

来源:羊城晚报     2023年06月20日        版次:A05    栏目:    作者:陈亮

     中山大学深圳校区生物医学工程学院研发的外骨骼下肢康复机器人 羊城晚报记者 梁喻 摄

     中大研究生在陈耀庆教授新型疫苗研发实验室进行抗体免疫应答强度检测工作 羊城晚报记者 甘卓然 摄

  

  羊城晚报记者 陈亮

  

  手握遥控器,驾驶自制的无人机翱翔在校园广阔的蓝天上;眼观显示屏,部署和测试代码,让机器人完成自主导航、成功避障;身穿白大褂,对病毒进行检测与鉴定筛查,探寻病毒变异“密码”,研发保护力更强的通用疫苗“护盾”……这是发生在中山大学深圳校区的一幕幕,师生们不断探索新的世界。

  2023年6月,中大深圳校区一期全面建成。两家附属医院,17个整建制学院,129万平方米的校舍建筑,5000亩占地,11000余名师生……一个人才培养体系完整、传承中大优良办学传统的现代化校园在深圳“拔地而起”,为即将迎来百年校庆的中大再添新翼。

  

  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注重内地和港澳青年的融合培养

  

  中大深圳校区是中大的主体校园之一,由中大和深圳市人民政府合作共建。2020年8月,该校区正式启用,首批5个学院师生搬迁、进驻。2022年9月,实现全部师生入驻。目前校区已有在校本科生8000人、硕士生2334人、博士生1200人。该校区着力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注重内地和港澳青年精英的融合培养。

  深圳校区以新医科和新工科为主要办学特色,拥有医、工、农、商、文、理等相对齐全的优势学科体系,以及从本科到博士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学校提出,经过若干年努力,将深圳校区建成若干学科水平居于国内、国际前列,具有综合性学科优势的中国特色、中大风格、世界一流大学校区。

  中大在广州、珠海、深圳三地办学,形成“三校区五校园”格局,共同支撑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深圳校区与广州校区、珠海校区现有院系学科实行统筹规划、错位发展、各具特色、共同支撑。

  

  高质量建设实验室,

  为师生“圆梦”提供优质平台

  

  在无人系统控制实验室里,智能工程学院研一学生付皓然正熟练操控机器人,她的志向是成为一名优秀的科研人员。她告诉记者,她在足够大的实验场地获得畅快自由的飞行、驾驶体验,享受高级的动作捕捉系统等先进实验设备。

  该学院副教授吕熙敏介绍,该实验室通过创新的设计和先进的飞行控制算法,开发出高性能的无人机平台,具备自主飞行、高精度定位和智能避障等功能。平台的研究还能使车辆能够自主感知和理解周围环境,并作出准确的驾驶决策。

  这样的高科技实验室在深圳校区比比皆是,学校结合深圳人才培养产业需求,高质量建设本科教学实验室。目前,校区已建成物理平台、化学平台、电子电工平台、计算机与语音平台、工程实训平台等5个公共实验教学平台,以及多个学院的本科教学实验室75个,为加强学生自主探索、实验竞赛、科研训练等实践活动提供优良环境。

  陈耀庆教授在2018年年底带着满腔热情,从美国芝加哥大学医学院回国加盟中大。他一直从事病毒传染病防控研究,学术目标是通过建立一支专注于呼吸道病毒特别是流感病毒的新型的广谱性疫苗研发团队,解决当前全球流感疫苗保护率不理想的问题。

  他表示,学校、公共卫生学院(深圳)为他搭建了先进的新型疫苗研发平台,积极支持团队建设。该学院以传染病防控为主要特色,承担众多国家与科技部人才培养与科研攻坚任务,已建成全国最大生物安全实验室集群。“相信有朝一日我的理想可以实现,我们自主研发设计的流感疫苗能运用于临床,服务于全球的公共卫生健康与安全。”

  

  依托新医科建设,

  培养好医生和高层次医学创新人才

  

  记者了解到,医学院的建设是整个深圳校区战略布局的重中之重。“中大拥有十家附属医院,实力雄厚,在其支持下,我们有信心办好一个新的医学院!”医学院党委书记丁小球表示,“学院以国家新医科改革为背景,坚持临床导向,加强基础与临床深度融合,培养人民信赖的好医生和高层次医学创新人才。”

  据了解,医学院打造了以临床为导向的、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的本科实验教学平台,为学生营造了仪器设备先进、资源共享、开放服务的实验教学环境。其中,人体机能学实验室配备有目前国内最先进的人体机能学实验系统,基于AI人工智能自动采集基础信息,呈现虚实联动的生理指标。

  医学院基础与临床医学教学实验室主任谭红梅教授介绍称,学院积极践行学校医科“三基三严三早”的教育理念。为了让学生早接触科研和早接触临床,学院还为低年级学生开设“基本科研技能培训”和“递进式临床技能培训”等相关选修课程。

  医学院要办好,背后须有强大的附属医院。中大附属第七医院作为深圳市与中大“市校战略合作”的结晶,是中大设置在深圳市的首家直属附属医院,也是全国建院时间最短的三甲医院。附属第八医院脊柱外科、心血管内科获评省级重点专科,成立中山医骨科中心、脊柱畸形诊治中心,打造全科医学中心,构建全民健康服务体系样板。

  “我们在全国高校率先实施‘基础+临床’双班主任制,每年有超过500名临床医生来参与我们的本科教学工作,这些优秀的临床医生来自以七院和八院为主的十家附属医院,讲授的课程涵盖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所有课程。”丁小球介绍称,深圳校区医科院系拥有优质的生均教学实验条件,近年来人才培养成绩突出、培养质量逐年提升——2023届本科生升学深造率超82%,保研率位列全校前三。

  

  发展新工科,

  碰撞交叉学科的思想火花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大校长高松说,学校将积极推动二期建设纳入光明科学城发展规划,加强在“未来技术”领域布局,加快建设智能制造、新材料与新能源、生物医学、柔性电子等新兴工科。

  今年5月,在第十七届“挑战杯”竞赛中,中大斩获15项“特等奖”。其中,航空航天学院的无人机项目上榜。项目负责人、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专业硕士生李开心介绍:“我们的作品是非常创新的,这和深圳校区以培养跨学科人才为目标是密不可分的,这为我们提供了广泛的学科交叉机会。我们的同学可以与其他学院的师生交流疑难,通过学科融合和资源共享,增强项目的创新性和综合实力。”

  “造飞机”“造火箭”“造卫星”是该院学生的日常操作,席光东同学说,小火箭(离子火箭)制作过程需要将多个学科高度融合,既需要有扎实的本专业知识,又需要自动控制、电气工程、气动设计、机械结构设计等知识。该院副教授张亮告诉记者,学院长期鼓励学科交叉创新,例如在科创课无人机方向,鼓励与人工智能学院师生联合攻关,将人工智能技术与无人机结合。

  在医疗卫生相关专业方面,同样呈现“学科交叉”特色。据介绍,中大探索与深圳联合共建实验室的新模式,围绕医+工、医+信息、医+材料等加强“医学+X”的新兴学科建设,依托深圳医疗器械、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新工科产业,开拓新兴交叉学科领域。

  

  校地紧密合作,

  引领大湾区经济社会发展

  

  据悉,深圳校区的学科布局坚持对接深圳市产业发展需要,深度参与深圳市高等教育学科专业“强链补链”计划,联通学科链、创新链、人才链、产业链,紧密围绕深圳市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培育发展未来产业(“20+8”产业)的要求设置学科专业。校区积极融入深圳市光明科学城建设,是光明科学城最重要的人才培养和输出中心。

  中大与深圳市政府及企事业单位的合作涌现了一大批生动实例,如学校与深圳湾实验室在重大项目合作、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共享、人才培养等各方面全面合作;与校区毗邻的利亚湾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提供80亩农业教学实践用地,与农学院合作共建智慧农创园科教基地暨劳动教育基地。

  在智能工程学院的汽车与交通安全实验室,学生们在酷炫的模拟驾驶系统体验“狂飙”——运用计算机软件设计现实中的道路环境,通过传感器等获取驾驶员生理信号等,进行各种模拟实验,探索驾驶过程的现象与规律。朱靖龙同学告诉记者,自己做的工作将为疲劳预警系统等提供理论基础,有助于提升大湾区的道路交通安全。

  此外,该院院长刘万泉教授介绍,学院各实验室承担着教学科研与人才培养工作,形成研-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特色,积极探索和推动智能技术在各领域的应用,包括智慧医疗与健康养老、应急防灾、智慧交通、环境监测等,为大湾区社会和经济发展带来新机遇。

  据统计,2018年到2023年,深圳校区毕业生共6266人,近八成就业的毕业生前往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人工智能等国家重点行业和领域工作,超七成服务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该校区日渐成为支撑引领深圳经济社会发展、辐射粤港澳及亚太地区的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重要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