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探访涿州临时安置点

生活物资基本够 手机充电得排队

来源:羊城晚报     2023年08月04日        版次:A03    栏目:    作者:王隽杰、刘克洪、王莉、谭洁文、罗清峣、张永奇

     涿州三中安置点内,老人家休息进食

     涿州三中安置点,受灾群众领取到被褥等物资

  

  文/羊城晚报记者 王隽杰 刘克洪 王莉 谭洁文 罗清峣 实习生 张永奇

  图/羊城晚报特派河北记者 梁喻

  

  在涿州市码头镇,39个村都受到洪灾影响,截至3日16时,已有23000多人被成功救出并转移至15个集中安置点。羊城晚报记者当日走访涿州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涿州市第三中学等安置点看到,被转移的受灾群众情绪较为稳定,基本生活需求有保障,但有安置点仍急需发电机、充电宝等设备满足用电需求。

  

  涿州市职教中心:送物资的货车排起长龙

  

  记者来到涿州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以下简称“职教中心”)受灾群众安置点。这里的负责人介绍,该安置点从7月31日起开始接收转移安置的受灾群众,陆续接收4000余人,目前安置点内有2600余人,1号到5号宿舍楼供住宿使用,此外还有一家食堂提供餐食、一座仓库接受捐赠物资。

  码头村的孙银生大爷已在职教中心安置点生活了3天,他坐在铺好新被褥的床上说:“睡觉也稳定了,生活方面也都挺好!”孙大爷告诉记者,安置点这两天发放了面包、牛奶、火腿肠等食物,一天三顿都有保障。

  在1号宿舍楼,来自卢家场村的屈大哥一家五口住在一间宿舍里。8月1日下午,当洪水漫过脚脖子时,他们决定马上背着94岁的母亲撤离。安顿下来后,他们很快领到了洗漱用具,每顿饭可以去饭堂吃,还有志愿者来关心他们的生活,有时甚至送来西瓜。

  在3号宿舍楼,贺兰(化名)一家五口则和邻居三人共用一间宿舍。8月1日晚,他们从码头村的家中撤出时,一楼的水已漫到腰部,他们什么都没来得及带。住下来后,贺兰整夜睡不着觉,盘算着家里的损失……

  在5号宿舍楼4层的过道里,记者看到一张醒目的公告:“每人15分钟充电,互相谦让。”公告下,各色手机、充电器和数据线交织在一起——4层的所有受灾群众,都只能在这里为设备充电。

  5号楼的负责人是该职教中心的工会主席。他告诉记者,每栋安置受灾群众的宿舍楼都安排了一位学校领导统筹管理工作,目前5号楼入住了近550名受灾群众,基本上已住满。同时,他解释称,宿舍楼之所以用电紧缺,是因学校本不允许住宿学生携带手机,房间里的插座都是没电的。因此,目前只能在楼道临时牵线拉电,供受灾群众使用。他坦言,存在一定的用电压力。

  记者来到食堂时正值饭点,供应的是花菜、肉丁和茄子。今年50岁的刘军(化名)正在扒饭,身上只套了一件志愿者的马甲。忙了一天,刘军饿坏了。他边吃边告诉记者,自己上午在门口维持进出车辆秩序,中午在食堂收拾餐具,下午登记捐献衣物后,晚饭前又去帮忙卸车。“我们什么活儿都能干,哪里有需要就补上。”

  在被临时用作仓库的学思楼门口,堆积的瓶装水和泡面等物资已经接近一层楼高。来自全国各地的货运卡车在楼前排成长龙,一眼望不到头。志愿者逐个登记后,将物资接收入库。

  王梦(化名)是来自涿州志愿者协会的志愿者,她负责登记救援队的物资需求,再与仓库对接。王梦介绍,志愿者采取24小时轮班制,保证物资在仓库和一线救援队间的传递昼夜不歇。“今天进来的卡车至少有100辆。”自上午值班到夜间,王梦没见门口的卡车长龙停过。

  记者了解到,目前职教中心安置点内的饮用水、面包、方便面等生活用品可满足受灾群众基本生活所需,后续还将继续进行消杀和医疗物资的保障,由应急管理部门调拨的家庭应急包等救灾物资正在配发到受灾群众手中。目前,急需充电器、充电宝、发电机等以满足安置点受灾群众用电需求,以及马达、救生艇等装备支援一线救援队伍。

  

  涿州市第三中学:连课室都已经住不下人

  

  自7月31日起,涿州市第三中学便被作为码头镇抗洪指挥部和转移居民的临时安置点。涿州三中安置点负责人告诉记者,这里安置的居民数量最高峰达六七千人,3日则余四五千人。“离开的居民有的是已经自行转移,有的是家里人接到周边城市。”

  实地探访中,记者发现除了涿州三中原有的宿舍区外,该中学教学楼的课室也已全部被改为居住空间。即便如此,仍存在居住空间紧缺的情况。此前公开信息显示,该校2019年所容纳的学生与教职工总数是2660人,仅为现在安置人数的一半。

  记者了解到,目前该安置点每日为受灾群众提供两餐饭,第一餐早上8时开始,第二餐下午3时开始。“今天吃的是香肠鸡蛋,昨天是花菜五花肉,大家吃的都一样,不够可以再排队去加饭。”居住在附近村落的三中学生也是此次灾情中首批被安置在三中的受灾群众,现在他们大多成为安置点的志愿者。“菜品没有平时学校饭堂丰富,但是一定管饱。”一学生告诉记者。

  运动场上,被转移的群众或在草地上三两聚坐,或围着操场散步。在涿州遭遇洪水的第四天,拥有同样遭遇的他们相处起来显得格外融洽。

  码头村村支书白学镇在参与救援的第一天,便把嗓子喊哑了。他介绍,码头村常住人口约6000人,目前除了因住在村内高楼层不想撤离的600余名村民外,剩余5000多人已全部转移到临时安置点或其他地区。“在知道我们缺水、方便面、应急药品之后,今天社会各界就捐来了矿泉水和方便面,非常感谢大家。”白学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