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涛 王高贺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传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它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元素。扎实做好非遗的系统性保护与传承,才能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我国目前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557项,56个民族都有项目列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但非遗项目间发展不平衡、地区分布不均、传承人男女比例失衡、多元传承保护主体彼此隔离等问题依然存在。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全面系统深入阐述了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以“两个结合”引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提供了根本遵循。 “两个结合”为非遗保护与传承指明方向 盛世修文,斯文在兹。一个时代的进步,总是以文化的繁荣为鲜明标识;一个民族的复兴,总是以文化的兴盛为强大支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本质命题与实践要义,为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理论遵循,也为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指明了方向。 做好新时代非遗保护传承工作,必须以“两个结合”重要论述为指导,深入挖掘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藏,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把马克思主义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共同价值观念融会起来。非遗是各族人民的珍贵记忆和精神根脉,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科学和艺术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我国在非遗保护实践中建立了国家、省、市、县四级代表性项目名录体系,并按照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和民俗十大门类进行遴选和分类保护。截至2022年底,我国共有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0万余项,这些非遗项目不仅代表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也是中国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各族群历史记忆与文化认同的重要依据。“两个结合”是以动态的历史观、辩证的文化观来审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一动态辩证的文化史观,将非遗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视为一个有机发展与连续更新的过程。“两个结合”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纲领性指南,不仅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性地位,也强调了中国自身历史文化传统的基础性地位。 “两个结合”为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提供强大动力 文脉传承,弦歌不辍。文化连接着一个民族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申遗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利用,要总结成功经验,借鉴国际理念,健全长效机制,把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精心守护好,让历史文脉更好地传承下去。”为进一步推动非遗有效保护传承,国家相继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等政策文件,并先后公布了5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已基本形成了结构完整的中国特色非遗保护传承体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需要代代守护、薪火相传。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中国国家版本馆时指出:“我最关心的就是中华文明历经沧桑留下的最宝贵的东西。我们文化不断流,再传承,留下的这些瑰宝一定要千方百计呵护好、珍惜好。”非遗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非遗作为一种“活态文化”,其保护传承的核心在于“人”。在非遗传承工作中,要着眼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促进传统传承方式和现代教育体系相结合,加大新生代非遗传承人的培养力度。“两个结合”是党在推进伟大实践和理论创新中的科学判断,它立足中国具体实际,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巩固了领导主体和文化主体。“两个结合”助力非遗文化传承,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传承赓续历史文脉、创新发展时代文化,为中华文明演进注入不竭动力。 “两个结合”为文化保护与传承提供广阔空间 观乎人文,化成天下。在漫长的世界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在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取得了领先世界的文明成就,汇聚了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动力。 马克思指出:“凡是民族作为民族所做的事情,都是他们为人类社会而做的事情”。中华民族始终保持着恢宏的格局与开放的胸怀,在文明交流互鉴中借鉴和吸纳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在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创造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中不断彰显着新的活力,赋予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以深厚底蕴。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华民族秉持“休戚与共、命运与共”的文明理念,为推动世界和平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重大贡献,展现了一个大国的责任与担当,彰显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世界意义。 非遗凝结和传递着民族的历史记忆、共同情感、经验智慧,也是我们向国际社会讲好中国故事、传递好中国声音的重要手段和方式。习近平总书记在向2023北京文化论坛致贺信中指出:“中国将更好发挥北京作为历史古都和全国文化中心的优势,加强同全球各地的文化交流,共同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文化遗产保护、文明交流互鉴,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深厚持久的文化力量”。目前,我国已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的项目共43项,总数居世界第一位,为世界文化多样性增添了中国色彩。 践行“两个结合”引领非遗文化传播,为中国非遗发声,其实质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国人的文化自信,创造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非遗新文化,让非遗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通过加强非遗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推进传播理念、内容、形式、方法、手段、业态、机制等创新,打造更多中国非遗传播精品,并以情感的沟通、理性的说服、价值的共鸣,讲好中国非遗故事、传播好中国非遗声音,增强中国非遗传播的亲和力和实效性,提升传播效能,推动中国非遗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造福人类。 作者简介 康涛,广州应用科技学院特聘教授 王高贺,暨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注:本文系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青年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
-
即时新闻
“两个结合”引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来源:羊城晚报
2023年09月22日
版次:A07
栏目:
作者:康涛、王高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