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巴塔医院,骆庆明为患儿诊疗 |
文/羊城晚报记者 张华 通讯员 粤卫信 图/受访者提供 52年来,广东派出的援赤道几内亚(以下简称“赤几”)中国医疗队以精湛的医术、专业的水准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在受援国赢得广泛赞誉。这其中就有东莞市卫生健康局派出的第30批援赤几医疗队的一份功劳。 2021年2月1日,赤道几内亚总统奥比昂先生授予第30批援赤几中国医疗队该国最高荣誉——国家独立勋章,以表彰一年半来医疗队对赤几卫生事业发展作出的突出贡献。 当时,来自东莞市第八人民医院的骆庆明是这支医疗队驻巴塔分队的队长。回想起在巴塔医院工作的596天,他感慨道:“我们带去的不仅仅是技术,还有先进的医疗理念。” 用爱守护非洲儿童健康 赤几有两所最大的公立医院,一所是马拉博医院,一所是巴塔医院,都有中国医疗队支援。其中,巴塔医院约有250张床位,400多名医务人员。 2021年7月5日,时任东莞市第八人民医院副院长的骆庆明担任第30批援赤道几内亚中国医疗队驻巴塔分队队长,前往赤几执行医疗援助任务。虽早有心理准备,但刚到巴塔,骆庆明还是被当地生活条件艰苦、医疗资源匮乏所震惊。 “这里影像学检查只有老旧的X光和黑白B超,CT和胃肠镜以及纤支镜都没有。除了手术室有呼吸机外,其他科室都没有。”骆庆明回忆说,赤几儿科治疗的病种较少,绝大部分是疟疾、伤寒、急性肠胃炎,危重病人不多。不过,他在儿科住院部遇到了罕见病例——一位患有镰状红细胞贫血的10岁小女孩Alena。 镰状红细胞贫血在我国比较少见,但在巴塔却很常见,患者的症状是全身骨骼疼痛。“我检查后发现,患儿不仅全身疼痛,还伴有发热、腹泻、脱水,考虑是细菌感染诱发疼痛危象。这种情况如果不综合治疗,孩子会十分痛苦,还会有生命危险。”骆庆明一边查阅文献,一边给予细致的治疗,还为Alena支付了医疗费用。“当时在住院部,患儿母亲手里握着仅有的一张5000西法(折合人民币约60元)默默流泪,这点钱支付住院费用是远远不够的。”骆庆明说。 据统计,援赤几期间,骆庆明共完成门诊诊疗562人次、住院诊治3128人次。在辅助检查几乎一片空白的情况下,骆庆明只能靠临床经验为患者诊疗,但都取得了很好的治疗效果。“中国医生在赤几很受尊敬,医疗队援助当地50多年,良好声誉在一代代援非医生的行动中传承了下来。”骆庆明说。 助力非洲妈妈规范产检 赤几的官方语言是西班牙语。在出发援助前,骆庆明认真学习西班牙语,并给当地的孩子准备了一份特殊礼物。针对常见的儿童营养健康知识,他组织儿科专家、翻译、西班牙语老师共同编写图文并茂的《儿童营养健康(汉语西班牙语对照)》,赠送给了赤几的孩子。他的这一行为获得很多褒扬,赤几总理奥巴马还给他颁发了表扬信。 援外期间,骆庆明针对赤几医疗卫生基础薄弱,孕产妇死亡率、高危妊娠率、围产儿死亡率高等实际情况,积极支持团队里的妇产科医生林朝凤在赤几推广胎心监护技术。经过林朝凤的培训,当地80%产科人员掌握了胎心监护仪操作技巧,有效减少了新生儿窒息及死亡风险。 在巴塔医院,骆庆明还鼓励医疗队队员开展《赤道几内亚围产期母婴安全管理模式建立的研究》课题,通过收集新生儿的家庭情况、身体状况、并发症及生长发育等资料,对当地医生提出指导性意见,建立规范的产检本,指导孕妇按规范产前检查。这一举措大大提升了当地围产期母婴安全水平。 结束援外任务回国后,骆庆明还把自己的援外经历写成了约32万字的书籍《明月他乡——我的医疗援非之旅》。书中记录了治病救人的考验、抗击疫情的艰辛、跨越地域的友谊、同甘共苦的深情,真实呈现了中国援外医疗队的精神。骆庆明说,书名取“明月他乡”,寓意中赤几共享一轮明月,虽遥隔万里,却情同一心;也寓意中国大爱如同明月清辉播洒在非洲大地。 据悉,书籍出版后,骆庆明先后在东莞的医院、学校、图书馆、工人文化宫等地举办10场分享会,为更多人讲述中国医生的援外故事。 “援外医疗工作是艰辛忙碌的,也是光荣满足的。”骆庆明认为,援外医疗队员首先要做到的是热爱这项事业,因为只有热爱,才能不惧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