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古代“文创”海外讲故事

西厢瓷潘趣碗 中式情东方韵

来源:羊城晚报     2023年12月07日        版次:A10    栏目:名家说名作 粤藏于海5    作者:文艺、朱绍杰、梁善茵、肖佳妮

     董上德教授

     威廉·贺加斯[英] 《摩登午夜谈话》画面正中间就是一个潘趣酒碗 (资料图片)

    

    

     粉彩开光《西厢记》人物故事图潘趣大碗(上)及局部(下)

  

  羊城晚报记者 文艺 朱绍杰 梁善茵 

  实习生 肖佳妮

  图/文三原  

  

  试想一下,在一场18世纪的欧洲贵族宴会上,一群金发碧眼的外国人围绕着一件来自中国的瓷器大碗欢呼雀跃。这件瓷器盛放着宴会美酒,宾客们面带微醺,争相品评。定睛一看,大碗周围刻画的竟是中国古典戏曲名著《西厢记》的人物故事图……

  大约三百年后,这件瓷器大碗被取名为“清雍正 粉彩开光《西厢记》人物故事图潘趣大碗”,作为一件精致的文物又呈现在我们眼前,出现在广东省博物馆正在热展的《天下有情人——<西厢记>文化展》上。

  从西厢故事衍生出的瓷器品类被称为“西厢瓷”。它们可归类为一种古代“文创”,为西方消费者所痴迷,是他们了解中国文化的一扇窗户。这只碗便是在那时作为外贸商品,从中国出口到了欧洲。

  日前,著名戏曲研究专家、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董上德接受羊城晚报专访,从《西厢记》到西厢瓷,解读了中国古典文学与中国瓷器彼此交融的魅力所在。

  

  潘趣碗与潘趣酒是固定搭配

  

  “清雍正 粉彩开光《西厢记》人物故事图潘趣大碗”为广东省博物馆所藏。展柜里柔光映照下,可见这件瓷器呈八角形,每个面各绘有一幅《西厢记》人物故事图,色彩绚丽、构图精美……转动碗身,似乎《西厢记》的故事便在碗上徐徐展开。

  “粉彩开光”是指瓷器的绘制技法,“潘趣大碗”则是瓷器的一种形制,它的体积通常要比一般的生活用碗大得多。据介绍,潘趣酒碗的名字由其英文“Punch Bowl”音译而来,也可以翻译成“宾治”酒碗,它因专门用来调制、盛放潘趣酒而得名。

  大约在17世纪初,潘趣酒从印度传播至英国乃至欧美各国。它是一种由酒、热水、牛奶或者茶、糖、柠檬、香料等混合调制而成的酒水饮料,类似今天的鸡尾酒。因为口感酸甜且度数较低,潘趣酒渐渐成为西方人节日、庆典或者聚会常见的传统饮料。彼时,来自中国的瓷碗口大且深,非常适合用来调盛潘趣酒。慢慢地,这种中国大碗就成了派对宴会上潘趣酒的固定搭配,也被称为“潘趣碗”。

  同时代的绘画作品中也可以找到潘趣碗的影子。如英国著名画家威廉·贺加斯于1732年创作的作品《摩登午夜谈话》,画面正中间就是一个潘趣酒碗,围绕潘趣酒碗,一群英国绅士正在狂欢豪饮,醉酒者东倒西歪。中国瓷器深入西方社会生活的情形由此可见一斑。

  

  兼具实用和审美双重价值

  

  明清之际通俗文学盛行,王实甫杂剧《西厢记》成为社会各阶层喜爱的畅销书。当时,窑厂画工们也开始尝试在瓷器上临摹戏曲本插图、小说书籍中的人物故事图案。这类瓷器受到了市民阶层的欢迎。

  “清雍正 粉彩开光《西厢记》人物故事图潘趣大碗”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产生的。

  它的外壁绘有《西厢记》人物故事图八幅,依次是:墙角联吟、惠明寄简、白马解围、红娘请宴、莺莺听琴、锦字传情、乘夜逾墙、郑恒求配。

  “这件瓷器构图极为精美,体现出非常强的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相统一的特点。”初次见到潘趣大碗时,董上德教授不由得发出赞叹。作为一名长期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和戏曲的学者,董上德教授对《西厢记》已经再熟悉不过,西厢瓷的实物却见得相对较少。

  “你可以想象一下,外国人拿到这么一只图像精美、内容丰富的大碗,肯定会把碗转着看,代入八个戏剧场景,去体验中国人的情感世界里到底发生了什么故事。”

  董上德教授认为,中国人的情感世界对于外国人而言有一种陌生感,同时也有一种惊喜感,二者混合在一起构成了他们审美上的满足。因此,这只“潘趣大碗”既具有器皿的实用价值,又满足精神上的审美价值。

  在这件潘趣酒碗上,八个剧情故事前后衔接,起承转合巧妙,像连环画般将《西厢记》的主要故事情节呈现在了碗上。在董上德教授看来,八个故事场景缺一不可,而最具戏剧张力的“乘夜逾墙”以及最具东方情韵的“莺莺听琴”让人印象最为深刻。

  

  西厢瓷是经典故事的物质化

  

  被称为元曲不朽典范的《西厢记》,讲述了崔莺莺与张生冲破封建礼教,追求以“情”为基础的婚恋自由的典型中国式爱情故事。“愿普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爱情理想,则是古今中外文学艺术的永恒话题。

  元代以来,《西厢记》的故事渐渐走出书本和舞台,走进普罗大众的日常生活中。以西厢故事为纹饰的生活用品及艺术创作极为丰富,西厢瓷正是其中的代表。

  “外国人希望把中国文化的元素融入到他们的日常生活里去,选择了西厢记的故事,这是比较有意思的。”董上德说。他认为,对西方人而言,《西厢记》的故事是一种异质文化。从文化交流史的角度来讲,每一个民族对异质文化都是抱着一种从好奇到欣赏,再到接受的心态。

  “外国消费者购买西厢瓷,从文化心态来讲,他们起码也是好奇的,可以满足他们的某种审美需求,同时也呈现出一种文化交流的内在场景。”董上德教授认为,西厢瓷作为外销瓷的一个品类,它其实承担着一种文化交流的功能。

  “清雍正 粉彩开光《西厢记》人物故事图潘趣大碗”呈现的八个故事,其实也是西厢故事的八个定格场面处理,是《西厢记》作品不同情节的经典化表达。

  “外国人不一定能读懂《西厢记》的文本,但他们能通过瓷器上的图画了解中国经典的爱情故事。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戏剧场景的物质化、经典化。”董上德教授表示。

  (鸣谢:广东省博物馆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留学生教育学院 中山大学中文系)

  

  总策划:杜传贵 林海利  总统筹:孙爱群 陈桥生  统筹执行:邓琼 吴小攀 朱绍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