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丙奇 我国研发人员全时当量由2012年的324.7万人年提高到2022年的635.4万人年,稳居世界首位。这是记者15日从科技部在京发布的《中国科技人才发展报告(2022)》中了解到的信息。“研发人员全时当量”是国际通用的用于比较科技人力投入的指标,指研发人员按实际从事研发活动的时间所计算出的工作量,单位为“人年”。 研发人员全时当量世界第一,表明我国已经成为科技大国、人才大国,要在此基础上建设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必须进一步让科研人员把精力用到真正的科研创新活动中,减轻科研人员的非学术活动负担,破除科研评价的唯论文论、唯奖项论。 我国科研人员当前面临两大负担:一是参与各种非学术事务的负担,包括应酬、接待、接受检查、完成形式主义任务等,这分散了科研人员的科研精力。二是“快发论文”“快出成果”的负担,高校、科研机构对科研人员实行严格的考核,尤其是发表论文的考核,这把科研人员的科研精力导向追求发表论文。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发布的《2023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报告》显示,2022年,中国在各学科最具影响力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数为16349篇,占世界总量的30.3%,首次超过美国排名世界第一。然而,从论文质量看,占相当比例的论文是为了完成项目、应对考核、评审职称等的“功利论文”,科研人员开展的基础研究,还缺乏世界影响力的成果,取得的应用研究成果,转化率还不高。 针对科研人员的非学术负担,今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和使用的若干措施》,提出减少青年科技人才个人科研业务之外的事务性工作,杜绝不必要的应酬活动,保证科研岗位青年科技人才参与非学术事务性活动每周不超过1天、每周80%以上的工作时间用于科研学术活动。今年9月,中国科学院网站发布了新版《中国科学院院士行为规范(试行)》,其中明确规定,院士不得参加各类应景性、应酬性活动。 针对科研人员的“发表论文”考核负担、压力,2021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的指导意见》,要求坚决破解科技成果评价中的“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问题。全面纠正科技成果评价中单纯重数量指标、轻质量贡献等不良倾向,鼓励广大科技工作者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以破除“唯论文”和“SCI至上”为突破口,不把论文数量、代表作数量、影响因子作为量化考核评价指标。 从现实看,减轻科研人员的这两方面负担、压力,都存在一定的阻力。根源在于,对于科研人员的管理与评价,还以行政部门为主导。一方面,上级行政部门可以利用考核权、评价权,给科研人员布置非学术性事务,科研人员缺乏科研自主权,有的科研人员为获得科研项目、入选科研计划,还“积极参与”各种应酬活动,以发展人脉关系;另一方面,行政领导重视学术政绩,而论文、项目、获奖,能很好地展示学术政绩,因此给科研人员提出发表论文、申请项目的数量考核指标,导致出现唯论文、唯项目、唯奖项评价的现象。 要激发科研人员的活力,让科研人员把精力用于真正的学术研究,就要推进科研管理与评价改革。其关键在于,要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现代科研院所制度,在高校与科研院所中,要成立学术委员会,并充分发挥其作用,把学术委员会建设为最高学术权力机构,推进专业评价。这可有效避免给科研人员布置与学术无关的事务,同时,在考核评价科研人员时,强调科研人员的学术能力与实际学术贡献,鼓励科研人员自主开展科研活动,让各学科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 (作者是知名教育学者)
-
即时新闻
研发人员全时当量世界第一
还需让科研人员全力投入科研创新
来源:羊城晚报
2023年12月18日
版次:A03
栏目:首席评论
作者:熊丙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