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勇闯黑土地,一批00后女研究生被“撒”了下去

来源:羊城晚报     2024年01月19日        版次:A09    栏目:    作者:杭莹

     古生村科技小院 受访者供图

     褚橙科技小院学生进行路演及线下展示 赛事组委会供图

  

  文/羊城晚报记者 杭莹

  

  在刚刚结束的微博之夜上,10个穿着工装的少年用一档近200多天的纪实综艺《种地吧》拿下了微博年度综艺,拿完奖后又赶回了地里干活。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做“十个勤天”。

  因为种地,原先在娱乐圈几乎查无此人的“十个勤天”在2023年“杀入”大众眼帘。新农人的话题也再度被津津乐道。顺着微博之夜的时间线拨回一周,1月7日,中国研究生乡村振兴科技强农+创新大赛“拼多多杯”第二届科技小院大赛在云南大理顺利闭幕。

  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张福锁和团队于2009年首创的科技小院,已拓展至全国31个省(区、市)的千余个村庄。15年来,一批批和“十个勤天”年纪相仿的农业学子,和“十个勤天”一样,在用自己的双手和双脚绘制出现代农业技术的发展线。

  褚橙科技小院现场邀请大家品尝和瑞幸联名的褚橙拿铁,云南晋宁花卉科技小院带来了颜色独特的玫瑰花品种,西樊各庄科技小院则摆出了新一季香脆可口的苹果……大赛现场,学生代表们都对自己的作品侃侃而谈。但记者留意到,现场有近半的学生代表都是女生,这帮1999年、2000年出生的女研究生们,被“撒”向辽阔的农业大地,用汗水和知识结出一片片乡村致富的花。

  

  上山、砍树,“治”好了恐高和怕蛇

  

  中国农业大学褚橙科技小院是这次大赛的热门选手,当然结果也没有让人失望,褚橙科技小院荣获一等奖。领完奖下台后,团队中云南农业大学研究生二年级的贺熙雯紧紧地握着手中的奖杯,回想起加入科技小院这一年来的经历,这位1999年出生的女生有很多话想说。

  褚橙,向来以高品质著称,但花斑果和裂果的问题也让褚橙的成品率一直难以上升。因为成品率低,剩下的只能被低价处理或是销毁,仅2022年褚橙的直接经济损失就高达2600万元。褚橙科技小院要做的,就是通过技术手段提升褚橙成品率。

  贺熙雯负责的是有机肥检测与筛选,从小生活在城市中的她刚进到褚橙所生长的山里后,“迎接”她的就是自己最害怕的蛇。“第一次看到的时候感觉下一秒就要晕过去了。”说起这话时,贺熙雯身体依旧不由自主地抖了一下。

  为了做好有机肥的实验工作,贺熙雯负责了20个地块的土壤监测,这些地块分布在不同的山头上,每个山头之间光开车就需要近40分钟。有一次,她开着摩托车在山上迷了路,一直到天黑还找不到回去的路,“因为只有自己一个人在山上,天黑了找不到路比较害怕,就哭了。”哭过之后,她只是默默地回到实验室,将采取的实验样品检测好,做好数据归类。

  一年的田间作业,贺熙雯曾经最怕的蛇和恐高,都已经习以为常了。

  而在贺熙雯身旁,比她高一级的西南大学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专业研究生三年级学生颜斯敏要“淡定”得多。相比学妹,她驻扎在科技小院近3年的时间,已经见证了2次褚橙的丰收,全年不间断地下地采样、研究作物生长发育规律。从最初的分不清柑橘果树的春梢、秋梢、夏梢,到如今可以独立下地进行破坏性取样试验,颜斯敏向记者展示了自己和2棵褚橙树的合影,这两棵树是她为了挖根实验、自己砍下来的。“每次砍树挖根都需要赶大早去、在山上待一天。整个过程很繁琐,所以每次其实我都要提前做好心理准备。”

  颜斯敏的课题是研究冰糖橙生长发育与养分累积规律,整个研究生生涯都泡在科技小院的她,经历了农户从最初的不理解到主动配合、克服了实验数据多次没有起色的难题。颜斯敏表示,去年一棵树结200个果子,裂果有二三十个,现在已经降至两三个。糖度上升了、果实也更大更漂亮了,今年褚橙的成品率也上涨到了70%多。

  “今年褚橙的销量特别好,几乎一上架就销售一空了。我自己还在拼多多上抢了几箱寄回家给父母。”颜斯敏说。

  

  要会和农户交朋友,也要会“做生意”

  

  如果说中国农业大学褚橙科技小院的重点是在改善褚橙的品质,那么榆林榆阳沙棘科技小院的目光已经瞄向了产业与外销。

  黄土地上如何长出绿洲?沙棘科技小院驻扎的位置是在毛乌素沙地南缘,这里的居民们过去种沙棘多是为了防风固沙,但少有将其作为经济作物来发展的意识。科技小院扎下去,就是为了促进当地沙棘产业振兴。

  1999年出生的周畅看上去娇娇小小,但她笑称自己已经是个老农民了。为了打开当地农户的心扉,让他们意识到不止可以种土豆、玉米这些经济作物,周畅团队想到的办法就是,先做出一个成功的案例来。她们主动敲开农户家的门,从“蹭饭”一步步和对方混熟,再慢慢说服对方和自己一起“种种看”,给农户做施肥、管理等环节的培训。

  沙棘的成长周期是3年,在说服农户的过程中,团队的实验也不能停。自己种沙棘,说着容易,但为了让农户相信可以成功,成员们吃尽了苦头。周畅表示,科技小院有近100亩的试验基地,她们需要在基地里自己种沙棘。“经常是从8时到18时不停手,累得直不起腰,只能跪在地上种。”

  一直以来,因为良种缺乏、棘刺多果实小、采收困难、栽培技术不高等问题,榆林的沙棘产业停滞不前,农户积极性也低。周畅和团队为了改变这一局面,通过胁迫试验和施肥试验等研究榆林地区沙棘培育管理的最佳方法,提出最优的水肥模式,为沙棘生产提质增效。

  沙棘产量和质量提上去了,怎么创造销路、真正带动农户致富呢?“我们通过和企业合作,已经共同开发沙棘系列产品,包括沙棘大健康产品、沙棘日化产品、沙棘物质燃料等。”周畅指着现场带来的几款沙棘产品说,“沙棘的药用价值是很高的,所以很贴合大健康概念。沙棘原浆、沙棘糖果这些都已经在线下售卖了,销量都不错。下一步,我们也在讨论把这些产品进一步在拼多多上线。”

  不只是沙棘,事实上,对于丹棱桔橙科技小院重点研究的桔橙、福建区赛参赛队伍研究的平和蜜柚、陕西眉县猕猴桃科技小院研究的猕猴桃等特色农产品,拼多多都给予了积极的关注和扶持。

  

  从和村民“斗智斗勇”,到多了一群“家长”

  

  和当地农户打交道,是周畅在科技小院的重要工作之一。而对古生村科技小院面源小院的张雨晴来说,加入科技小院的第一件事,就是如何和古生村的村民“斗智斗勇”。

  位于大理市湾桥镇的古生村科技小院,是首个迈向“3.0+”版本的科技小院。2021年,中国农业大学张福锁院士牵头组织全国50多名专家学者,针对洱海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情况进行深入调研,发现面源污染来源不清、土壤氮磷盈余过高、种植业产值不高等问题突出,洱海保护与农民增收顾此失彼。

  围绕洱海保护,100多个研究生和一批老师扎进了洱海边的古生村。凌晨起床,冒雨到田间、溪口采集水样,成为古生村科技小院师生的工作常态。“00后”张雨晴的工作,就是生态沟渠的监测和环境采样。“村里有很多自留地,农田的水流出后,经过生态沟渠将其拦住而不是直接入湖。”为了监测和实验,张雨晴定期要去关上生态沟渠的闸门。但在村民眼里,闸门关上会影响排水,有些村民就会来和张雨晴“抗议”,甚至偷偷重新把闸门打开。这时候,就需要和村民沟通解释。“现在我和村民的关系都挺好的,有时候早上出门有叔叔阿姨见我没吃早饭,会拉我去家里吃早饭。”张雨晴笑道,就像多了一群长辈。

  在古生村科技小院负责教师金可默看来,科技小院的学生如何和古生村的村民们保持良好的关系,是学生们重要的功课之一。“从去年4月底开始,我们对古生村开展了大调研,一共439户,我们逐户入户调研。这不同于一般的科研,我们更多的是去了解村子现状,希望找出给村民带来改变、增加收入的方式、方法。”金可默说,调研内容具体包括村民房间闲置情况、村民手艺掌握情况、村民发展旅游意愿以及希望科技小院提供的培训内容等。

  科技小院师生们的到来,不仅改变了古生村村民对农业种植方式的认知,还与村民们在生产生活等各方面形成了良性互动,让村子充满生机活力。结合古生村实际,科技小院同学们的研究课题会相应地作出调整。有的学生以做电商培训为主,有的以居民膳食营养研究为主,有的做农户垃圾分类,等等。通过这样的方式,一方面,学生完成了课题研究;另一方面,研究成果也成为村民的培训内容,村民们的环保意识、健康生活意识不断提高,实现了双赢。如今,古生村里的民宿开起来了,村里很多妇女制作的刺绣作品和文创产品也都慢慢打开销路。在政府、企业、高校等多方力量的通力合作下,古生村实现了洱海保护与农民增收从背道而驰到同向而行的转变。

  事实上,跨产业、多主体协同合作,齐力推进乡村振兴,正在成为全国科技小院的发展方向。

  农业是拼多多的核心战略。除了搭建农产品上行通道,拼多多还希望在助力先进技术下乡、科研成果转化和优质农产品产销对接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如果说科技小院拆了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墙、学科与学科之间的墙、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墙、教与学之间的墙,那拼多多则要助力破开科研与市场之间的墙,助力推动农特产的标准化、品牌化、数字化发展,完善现代农业产业链。”拼多多副总裁侯凯笛表示,“即使这是一项发展周期长、投资回报慢的系统性工程,我们也会不遗余力地坚定重投农业,坚持长期主义。”

  在交流的过程中,记者发现颜斯敏的手上有不少老茧,她说这是平时砍树、实验留下的。如今研三的她正面临毕业后的就业问题,当被问及想继续走学术路线时,她陷入了短暂的思考。

  “如果能把自己学到的知识真正运用到土地上,是一件很不错的事情。”颜斯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