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一对母女医者 两位大体老师

来源:羊城晚报     2024年01月30日        版次:A11    栏目:生而不凡    作者:陈辉、陈鋆、彭福祥

     廖瑞端与陆献瑜(左)

     廖瑞端教授为低视力儿童做检查

     陆献瑜教授手绘图

  文/羊城晚报记者 陈辉 通讯员 陈鋆 彭福祥

  图/受访者提供 题图/视觉中国

  

  046、047,两份“广州公民志愿捐献遗体申请登记表”已微微泛黄。填写者是一对母女,都是医者,把一生都奉献给了患者,并早早做出捐献遗体的决定。如今,她们都已“回到”母校——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以大体老师的身份为医学发挥最后的余热。

  

  女儿:心系低视力儿童的“猫奶奶”

  

  1月6日,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教授廖瑞端的追思礼在广州举行,来为她送行的有亲朋好友,还有自发前来的患者。

  “廖教授不仅是医生,更是我的引路人。”患者梁锋回忆说。

  他与廖教授相识于2009年。当时他即将参加高考,视力问题让梁锋感到非常绝望,最终来到了中山一院低视力门诊。

  “在这里我的眼睛虽然没有治愈,但廖教授为我打开了一片新的世界,各种各样的放大镜带给我清晰的视野,更带给我希望。”

  我国的低视力康复起步较晚,占视障总人数67%的低视力人群常会被误认为盲人,或因延误治疗而生活在朦胧和黑暗中。其实,通过个体化的康复计划,包括适配助视器、视觉康复训练等,低视力患者是能够自理、自立、自信地融入社会的。

  作为广东省低视力康复专委会首任主任委员,廖瑞端自上世纪90年代末就开始投身于这个冷门领域。步履不停,她和团队设立专科门诊,走进学校做视力普查,为盲校孩子验配助视器,到偏远地区培训低视力康复人才,推动全省低视力康复网络的建设。培训的内容廖瑞端早已烂熟于心,但她仍会为每次的培训量身定制课件,并反复打磨。

  “她经常打电话给我,和我讨论参加这次培训的人员有什么特点、用哪个案例效果更好……电话一打就是一两个小时,经常聊到半夜。”曾经的“战友”、深圳市眼科医院梁平教授回忆说,廖瑞端对工作认真到近乎追求完美的地步。

  “连一连”微信群是廖瑞端为广东低视力患者搭建的互帮互助社群。他们除了线上分享信息,线下也经常聚餐联谊,有时就在廖瑞端的家里,让分散在各地的低视力家庭找到了家的归属感,相携前行更有力量。

  爱猫的廖瑞端是许多低视力儿童口中的“猫奶奶”,他们成长面对的困难与挑战也装在“猫奶奶”心里。

  丁丁就是廖瑞端看着长大的视障儿童之一。初诊时她才3岁,现在已是香港演艺学院音乐表演专业的研究生了,举办过多场演奏会,并可以独自往返穗港、独立照顾好自己的生活起居。2018年,丁丁进入大学前,已经退休的廖瑞端还专程去校园踩点,了解无障碍设施是否完善。

  爱是双向奔赴,在医患间也不例外。

  近两年,廖瑞端的健康状况不稳定,加之孩子在外地工作,曾经被她默默守护的患者家庭开始反过来照顾她,把她和先生接到自己家里小住,在她每次住院时跑前跑后、陪床护理。

  

  母亲:为研究病理敢钻乱坟岗

  

  廖瑞端出生于医学世家,她的母亲陆献瑜曾任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病理室主任,数十年从事临床病理诊断、病理学教学和科研工作。廖瑞端对工作的认真与投入深受母亲的影响。

  上个世纪50年代,还在当时的中山医学院求学的陆献瑜为了深研病理学科,深入乱坟岗,找到一些无人认领的骨骼,挖出来,拿回学校洗干净,用铅笔一笔一画绘制最直观的人体解剖图。

  在治学方面,陆献瑜是出了名的严谨。她对疑难病例的诊断有非常丰富的经验,多次发现似癌而非癌的病例,纠正了许多错误诊断,从而避免了不必要的手术和化放疗。

  对病理学的热爱贯穿她的一生。从上世纪80年代起,陆献瑜就开始创办全国肿瘤病理进修班,连续办了十几年,培养的肿瘤病理专科人才无数。

  

  双双成为大体老师,继续“教书育人”

  

  和母亲一样,廖瑞端培养的学生也是桃李满天下。正是因为同为医者、教师,她们深知解剖学对医学生成长之重要。

  2001年,陆献瑜与廖瑞端母女俩来到广州市红十字会办理了志愿捐献遗体的登记手续。与普通人不同的是,她们俩在各自的申请表备注栏写下三个意见:除捐献角膜移植外,遗体有用的器官均提供给患者做器官移植用;有价值的病变器官供病理教研室做标本;全副骨骼完整地留给人体解剖教研室教学用,并在颅骨刻姓名、性别和死亡时间,以供考古学参考。

  亲笔书写,笔迹端端正正。

  申请登记表需要直系亲属签字。那一年廖瑞端的儿子胡达森还是名高中生,他记得那天母亲把表格带回家,笑着宽慰家人“你们以后要是想我和婆婆(陆献瑜)了,就可以去解剖教研室看我们,我们俩还手拉手呢。”

  其实,同为医者,她们比普通人更明白遗体供教学解剖、器官制作成标本意味着什么,但她们还是做出了选择,去世后将身体交给懵懂学子,以大体老师的身份继续教书育人,只不过这一次的书本就是她们自己。

  陆献瑜于2018年11月13日与世长辞,享年89岁。她的名字镌刻在中华永久墓园广州市遗体捐献纪念碑上。

  廖瑞端于2024年1月2日因病逝世,享年69岁。她的名字将镌刻在福山公墓广州市遗体捐献纪念碑上。

  中华永久墓园有块红色的心形碑石,刻着“与日月同辉,与天地共存”,铭记遗体捐献者为医学教育与研究事业做出的重要贡献。

  医道重温度,最后的晚霞与最初的晨曦一样,都是光照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