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报记者 孙绮曼 黄婷 春潮涌动,春鼓催征。奔跑在高质量发展新赛道上的广东,如何加快以科技创新驱动生产力向新的质态跃升?如何用科技改造现有生产力、催生新质生产力?传统制造业和新兴产业如何共生发展?围绕以上话题,羊城晚报记者专访了业内专家。 新希望 寻找经济发展的深层动力 新质生产力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眼点。 对此,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学系教授林江分析称,目前,中国制造在中低端产业上受到东南亚国家的挤压,中高端产业则承受着欧美日等国家和地区的压力。“这个时候,新质生产力十分关键,新的产业、新的技术、新的载体会带来新的希望和新的发展。”林江表示,新质生产力不是空谈,其背后是新的产业、新的结构、新的布局。 以广东为例,林江谈到,广东出口从传统劳动密集型为主的衣服鞋袜等加工贸易产品,发展到家电、机电产品,再到新能源汽车等“新三样”,外贸量质齐升,凸显了“广东制造”向“广东智造”的转变。 “这是广东两大优势所在:‘对外开放’与‘制造基础’。”林江强调,广东毗邻港澳,能够同时承接内需与外需,快速响应。因此,像“新三样”这样的有国际需求的新兴产品,广东就能够依托于雄厚的产业基础、创新人才基础,快速反应、生产、发展、崛起。 这就是新质生产力的力量所在。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当代先进生产力。 在广东,新技术新科技的“井喷”,高水平人才生态的构建,对新质生产力的重视,使得粤企能够抢占发展先机。2023年,全国每4台新能源汽车就有1台是“广东造”。 在林江看来,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是要寻找经济发展的深入动力。这种动力不会存在于低端产业里,只会存在于艰难的“上坡路”上。 “但这并不意味着传统产业、低端产业不再重要。”林江举例道,传统制造业可以进行数字化、智能化升级,通过这些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和东南亚等低端制造业形成互补,“对于广东这样一个外贸大省来说,从以前的直接出口成品,到出口半成品至东南亚国家进行再加工,都是有益的,也是发展的必经阶段。” 新矩阵 以未来产业发展谋增量 在传统产业升级的同时,广东新质生产力欣欣向荣,实现产业科技互促双强前景无限。 广东要如何用科技改造现有生产力、催生新质生产力?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向羊城晚报记者分析称:“当前,广东高质量发展要注重三个‘并举’——发展模式转换和增长动力转换的并举、产业的存量和增量发展的并举、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的并举。” 在郭万达看来,广东要以科技创新来引领产业创新,催生新赛道和新业态,并以产业发展来推动科技创新,这就是产业科技互促双强。广东制造业的产业链配套齐全、集聚度高,但也需要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而创新链则涉及各类原创技术和基础研究。 当前,广东正处在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节点。郭万达认为,高质量发展,首先意味着生产模式和增长动力的转换。对供给侧,过去一味靠土地、劳动力等传统要素资源推动发展的路径碰到了“天花板”,发展新质生产力才能实现经济的转型升级;对需求侧,也要从依靠外需转向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进一步满足和拉动国内消费需求。其次,产业的存量和增量发展并举,作为存量的传统产业在广东产业构成中占据重要地位,要依靠科技赋能实现转型升级,催生新质生产力。 大会期间,广东对外重磅发布未来电子信息、未来智能装备、未来生命健康、未来材料、未来绿色低碳等五大未来产业集群行动计划发布,瞄准有望形成千亿级、万亿级规模的前沿产业方向,打造全省未来产业发展矩阵。 郭万达对此表示,所谓增量,又可以进一步分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两者的区别在于,新质生产力要靠科技创新来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表明新质生产力已经开始应用,如新能源汽车和5G智能终端,未来产业则是科学技术有所突破,但产业化前景还不太明朗,两者的发展也要并举”。 新突围 带动制造业向“服务型”转变 正如林江所说,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广东一手链接国内,一手链接国际,发展传统制造业,建立起了一个雄伟的供应链基地。而如今,在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之下,广东要以新质生产力助力制造业升级突围。 近年来,广东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不断集聚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动能。2023年,全省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实现增加值同比增长5.2%,占GDP比重达四成;全省工业投资同比增长22.2%,为2006年以来最快增速。 “这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成为了广东再次突围,拓宽高质量发展空间的利器。”林江认为,这些既有量又有质的新产业正在成为广东经济增长的新动能。 广东在国际赛场上竞逐新兴产业发展主导权,除了发展产业本身以外,让“广东技术”走出去,也不容忽视。 “广东要推动制造业和服务业共同支撑高质量发展。”林江分析称,广东的制造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要推动服务贸易“走出去”,粤企到其他国家和地区输出更高效的生产解决方案,优化其他国家企业的生产流程,通过对外输出技术提升上下游的生产力,这也是“制造业当家”的一个内涵,也是新质生产力的又一体现,对于广东来说至关重要。 林江举例道,来自日本的优衣库在中国和越南都设有工厂,索尼相机在中国也有数码相机制造基地,这些制造业并不在其本国,却不影响品牌联动上下游发展。 “因此,我们要把广东制造业优势与全球市场需求结合起来,把广东对外开放优势与全球服务贸易市场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对外输出先进的制造业解决方案,赋能更多行业转型升级。尤其是发挥粤港澳合作特色,推动广东制造业从生产型向服务型升级。”林江说。 新改革 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新的生产力理论指导新的实践,谁来作为实践主体也至关重要。 “既要改革也要开放”,郭万达认为,如何确保以企业为主体,如何建立政产学研协同发力的创新共同体,金融如何赋能科技创新等,都关乎“向改革要活力”的问题。这当中,更要以开放促改革、促创新,运用好港澳资源和大湾区的国际化网络,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例如,推进产业科技创新,人才是决定性因素。“吸引人才,必然要吸引国际上享有盛誉的科学家,这就是开放;人才吸引过来后,怎样留住人才、培养人才,这就跟改革密不可分。”郭万达说。 广东“新春第一会”连续两年聚焦“高质量发展”的主题,有何深意? 郭万达告诉记者,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广东作为经济大省要勇挑大梁,在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中必然要走在前列。 大会为广东经济高质量发展描绘了奋进蓝图。郭万达表示,广东要实现“走在前列”的目标,一是要抢抓机遇,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并付诸行动;二是要提振信心,让广大企业家坚定地扎根广东。 当前,广东将“百千万工程”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头号工程。本次大会上,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振兴,推动“百千万工程”落地见效,也是广受关注的话题。 在郭万达看来,实施“百千万工程”,要推动科技赋能、产业支撑和资本下乡三项举措。“只有用科技赋能产业,推动数字科技在传统领域的应用、鼓励新业态的发展,才能帮县镇村真正找到发展的出路;资本下乡则是体现市场导向,运用市场机制激发创新动能。”
-
即时新闻
“新春第一会”透视高质量发展四新
来源:羊城晚报
2024年02月20日
版次:A02
栏目:产业科技互促发展 “四说”粤起新动能 专家解读
作者:孙绮曼、黄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