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短笺一 |
金庸短笺二 |
□潘耀明[香港] 近日搬写字楼,工作凡卅载的办公室恍如稻田的积垛,一堆堆山高的积件似一叠叠沉积层。花了好几个周末、假期清理。在“沉积层”发现了金庸有几封短笺及纸条,从这些短笺、纸条可略窥金庸对文字的严谨态度。 1993年的短笺中有一封是关于他的校稿的,内容如下: 耀明兄: 美国之行,盼旅途愉快。 校样改字不少,请费神校阅一下,以免改错,谢谢。 所附插签,希望搬动一下位置,与有关文字放在一起,免有突兀之感。 另行送上校样原稿,可能不太清楚。 此请 日安 弟良镛22日 改后最后清样仍请Fax给我,但可自行上机印刷,不必等我OK。 这封短笺,没有年份,也没有注明具体稿件,当时我也没有及时注上,令人遗憾。但从内容看,是金庸对我传给《明报月刊》的改稿,有多处修订,信中还提到文图最好放在一起,以免读者“有突兀之感”,因是传真,校稿可能不大清楚,他另送来校样原稿,以供印证。 改后清样也让传真给他,但又怕耽误杂志出版时间,所以让我们先印刷,不必等候他最后定稿。 大抵那个时候,我正要赴美探望在美国的两个女儿,他怕我行色匆匆,所以特别叮嘱我:“校稿改字不少,请费神校阅一下,以免改错。”在“改错”旁还加了圈点,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金庸对自己的文稿,很是认真负责,可谓一丝不苟,每次改后,都尽量校阅一遍。 他与个别作者不同,他深谙杂志出版时间的逼迫,耽误不得,所以他让我们先行印刷,不要等他最后“OK”,与《明月》个别作者不同,后者不理杂志出版死线,非要等其核准才能上机,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延误了印刷时间和发行时间。 《明月》名家不少,编者要应付不同名家的要求,一点也不能轻忽,金庸做过杂志的编务,所以很能体会个中甘苦。这封短笺从传真日期看,是1993年5月22日文章的改稿,应是指同年《明报月刊》六月号刊登、查良镛亲自撰写的《北国初春有所思》。 在“沉积层”还发现一张短笺,内容大意是说曹捷1992年初访金庸的文章,内容如下: 吴玉芬小姐:传月刊潘耀明先生 耀明兄: 曹捷先生之访问稿,扬誉太过,读者恐有不佳印象,倘若尚来得及改动,请给我一阅,略加删节再用较妥,谢谢。 如已开机印刷,牺牲一些纸张不妨,迟数天出版也不妨。 良镛三·十七 金庸短笺所指的文章是曹捷用蒋一樵的笔名刊于《明报月刊》1992年4月号的文章,题为《访僧庐下的听雨人》。 曹捷当时作为《明报月刊》特约记者,为《明报月刊》撰写一些英国政坛相关文章,冠以“伦敦航讯”。金庸1992年初到英国伦敦游学,我让曹捷就近对他进行一次深入访问。 这篇文章也许曹捷之前曾传给金庸过目,金庸认为“扬誉太过,读者恐有不佳印象”,让我传清样给他,“略加删节再用较妥”,甚至提到“如已开机印刷,牺牲一些纸张,推迟数天出版也不妨”,金庸爱惜羽毛,由此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