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素秋 |
西安市碑林区图书馆 |
|
文/羊城晚报记者 何晶 图/受访者提供 一位长期生活工作在“象牙塔”的书生,进入“官场”会发生怎样的故事? 2020年9月,陕西科技大学的文学教师杨素秋来到西安市碑林区挂职一年,担任文化和旅游体育局副局长。这一年,她的主要任务是建设碑林区图书馆。在确定图书馆采购书目的过程中,杨素秋遇到了种种困难,但没有“烂书”的图书馆最终建成了,甚至一度成为网红图书馆。杨素秋将这段经历写成纪实作品《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今年初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 出版不到3个月时间,《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已加印3次,发行超4万册,横扫各大新书榜、好书榜,甚至登上了淘宝热搜。杨素秋也因为这本书走出了象牙塔,进入大众视野—— “能不能走出校园为社会做点什么?” 杨素秋生长在一个爱书的家庭,受父亲影响,她从小喜欢阅读,最爱的是各类文学作品。一路读到苏州大学中文系博士毕业,她回到家乡陕西,成为陕西科技大学的一名教师,教美学原理和艺术史。 “有时我会想:除了教书,我能不能走出校园,为社会做点什么?”2020年,杨素秋来到西安市碑林区文化和旅游体育局挂职,担任副局长。从象牙塔来到政府部门,杨素秋学习的第一件事是如何批文件。“阅”“阅处”“阅示”,这三者有何区别?这是她要补的第一课。紧接着,建设图书馆的项目来了,时间紧、任务重,人手只有她和馆长小宁两人。 碑林区不仅是西安市面积最小的区县,也是西安市单位面积GDP最高的区县,商业繁华,旺铺抢手。种种原因,碑林区图书馆临时选址在一座商场地下,杨素秋戏称其为“地下室图书馆”。如果说场地装修是难啃的骨头,那么图书采购则是最硬的骨头。除去180万元装修经费,买书经费为100万元。 建设图书馆的公告刚在政府网站发布,商人们就纷纷找上门来。一开始,杨素秋诧异于这些书商把数字细节都掌握得那么清楚,其后她才发现背后的种种潜规则。给政府配货的书商们,只会提供“馆配”——书商提供什么书目,图书馆就买什么,而这些馆配,大多是书店里卖不动的书、仓库里的滞销书、没人看的自费书,等等。 身为一名人文学者,杨素秋坚持要自己选书。“图书馆的灵魂是书目,我们要把钱用在刀刃上,在皮囊和灵魂之间,我们选择灵魂”。起初,杨素秋兴致勃勃地沉浸在浩瀚书海中,随即就掉入了现实的泥沼。小小的图书馆触动了各方利益,她甚至在深夜接到威胁电话……图书馆从0到1的过程,也是这位理想主义者在现实中摸爬滚打的过程,最终,她打赢了这场“保卫战”,建成了一座“没有烂书的图书馆”。 《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就像是杨素秋的“挂职日记”,她将建设图书馆作为日记主线,串起了与书相关的各种经历。爱书之人,能读到各种因书结缘的人生故事;为人父母,能从中获得如何陪伴孩子选书的思路;不同层级的宣传人员,或许也能从中了解关于“传播”的秘密……杨素秋带领读者看到一位位具象的人,走进一个个动人的故事。 挂职一年后,杨素秋回到高校继续教书。“看书、写作、讲课仍然是我最喜欢也最适合的工作。以前我的生活比较单一,这段挂职的经历打开了我往外走的门,今后如果有合适的机会,我仍然愿意走出去”。 促进各层级图书馆书目更专业全面 回忆起建设图书馆的过程,杨素秋对记者坦言:“‘书目保卫战’是当时最大的压力,我请了50位朋友从不同的专业帮忙开书单。如果我不坚持,不仅对不起他们,也对不起纳税人;如果采购垃圾书,还不如不买。” “我并非知识渊博的大学者,也不是专业的图书馆从业人员,只是恰好参与了碑林区图书馆的建设,而这种开书目的方式是无法复制的。”杨素秋说,新书出版后,她收到了许多挑选书目的邀请,但大多被她拒绝了。“针对不同的目标读者、内容领域,给出的书目肯定大不一样,相关的专业人士比我更合适。” 在杨素秋看来,图书馆不仅需要经典读物,也需要一定的畅销书。“图书馆是用纳税人的钱建的,如果纳税人很想看这本书,为什么不能给他买?如果‘鸡汤’确实能给一部分人提供及时的抚慰,又有何不可呢?”杨素秋直言,“我也曾在18岁的时候被‘鸡汤’抚慰过。”“读书是拾级而上的过程。有的人读‘成功学’,也有人觉得这些书过于‘鸡血’,人民群众对读书的需求不一样,而公共图书馆应当尽可能照顾到各种需求。”杨素秋说,“我们知道一些书很小众,但它们是精品;同时也有又偏门又烂的书,这样的书我们坚决不买,这就是我当时的选书原则。” 杨素秋曾去过偏远山区支教,也对农村图书室做过调研,“一些农村有图书室,但经常被锁起来。我问管理者为什么锁?对方说,因为没人看。我让对方打开门让我进去看看,结果发现里头都是《化肥的使用方法》《淡水鱼的养殖要点》这类书。不管是面向农村的小孩还是成年人,他们可能都不想看这些书。买这些书也花了很多钱,为什么最后被锁了起来,就是因为买书的人不知道群众的需求。” 杨素秋说,建设碑林区图书馆时,相关的考核标准包括图书馆面积和书籍数量,至于藏书质量好不好,是否满足了当地民众需求,特别难量化。她认为这更应该作为考核内容,“如果将来农村的图书室里不再都是《化肥的使用方法》这类书,小孩才会在大人们下地干活、外出打工时,不是沉溺于手机里的短视频而是去图书室;如果农村阅览室里能有大量的绘本,好看的立体书,孩子们才会打开阅读的兴趣,这对提高整体民众阅读氛围是很有好处的”。 杨素秋有一个朴素的愿望,她希望《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这本书的出版,能促进各个层级的图书馆书目变得更专业且全面。 知识分子不要陷入对大众的自我想象中 《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是杨素秋的第一本书,也是她在完成博士论文后第一次写这么长的体例的书,以往她更喜欢写短小的散文。这本书让她进入了广大读者和各类文化机构的视野,她变得非常忙,以至于不得不给自己买了个“手机自律盒”,强制自己在一段时间内不看手机,专心阅读和写作。 “这本书的题材很特殊,高校老师挂职的经历,之前从来没人写过。读者给这本书的好评,我想有很大一部分和题材有关,而不是我写得有多好。”杨素秋自言,新书出版后她还没看过,“因为每次看,我一定会想修改”。 自出版以来,《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稳居豆瓣社会纪实图书热门榜,评分高达9.2分,甚至登上了淘宝热搜。读者们的反馈也让杨素秋非常感动,“我很喜欢看大家的评价,有些信息是我写作时从没想过的点,但读者从中看到了。这就像不同的光束打到这本书上,折射出了不同的效果。有人特别喜欢馆长小宁,觉得她就是生活中的自己,这种共情是我特别高兴看到的。” 挂职这一年,杨素秋亲身体验了大家对某个群体的“标签化”。“我们会开玩笑说某个人‘局里局气’,对体制内的人有很强的刻板印象。但实际上他们也是普通人,也有自己的难处和可爱之处,只不过隐藏了自己真实的那一面。”杨素秋说,“有些人表面非常严肃,你觉得他好像没有爱好,但后来偶然一天你跟他聊天,发现对方居然也读福楼拜,就会觉得他们被‘统一的外表’掩盖了。我希望大家能撕掉这些标签,拆掉这堵刻板的高墙。” 重返学校教书后,杨素秋发现自己也有了变化,“有天我和一位从农村考进来的学生聊天,他念理工科,上我的选修课。我问他是否用豆瓣、B站,惊讶地发现他并不知道这些网站。随后我立刻察觉到,这种惊讶其实是一种居高临下的心理。在建设碑林区图书馆时,我问老百姓,知不知道附近新开的图书馆,他们会很惊讶地问:‘图书馆免费吗?’所以我要时时刻刻提醒自己,不要陷入‘何不食肉糜’的状态。知识分子很容易陷入对大众的自我想象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