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凡强 刘志辉 随着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如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增强脱贫群众的内生发展动力,成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重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中系统阐述了关于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内涵:“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县域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单元和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节点,其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对于推动县域经济持续增长、增强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我们应大力发展县域新质生产力,通过产业深度转型升级、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技术变革与创新、人才培养和技能培训等多项举措,为脱贫群众铺设一条通往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这不仅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防止规模性返贫的关键所在,也是推动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应有之义。 加快特色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增加脱贫群众的就业机会 县域特色产业作为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对于增强脱贫群众的内生发展动力具有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强调:“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县域特色产业是释放先进技术应用场景的重要载体,是增强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的重要支撑。在县域特色产业深度转型升级中,要牢牢把握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指导和推动县域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县域产业竞争力,为脱贫群众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助力脱贫群众实现稳定增收。 应以新质生产力为引领,推动县域特色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多措并举增加脱贫群众就业机会。一是加强规划引领,推动县域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制定县域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在县域传统优势产业领域培育一批主导产业鲜明、市场竞争力强的特色产业集群。二是依托县域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培育县域特色产业发展新动能。充分发挥县域地理、气候、文化和传统产业优势,培育具有发展潜力的特色产业,如特色种植、生态农业、乡村旅游、手工艺品等,形成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吸纳更多县域的脱贫群众就业。三是优化产业扶持政策,促进就业创业。出台针对性的县域特色产业扶持政策,如减免税费、提供创业担保贷款、提供创新奖励、建立创业孵化基地等,从而引导资金、技术和人才向特色产业集聚,鼓励脱贫群众面向县域特色产业创业或到县域内的特色产业就业,增加脱贫群众就业机会。 推动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提高脱贫群众的就业质量 推动县域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是提升脱贫群众就业质量的重要途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阐释的,“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新质生产力强调创新在生产力发展中的核心作用,特别是技术、数据等新要素在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中的关键作用。县域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意味着要打破传统资源配置模式,深刻认识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和特点,实现资本、技术、劳动力、土地等资源的优化配置,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县域产业的技术水平和附加值,还能在县域创造更多优质就业岗位,从而提高脱贫群众的就业质量。 应创新性地对县域生产要素进行优化配置,释放和激发县域生产要素活力。一是高效配置县域土地资源要素。结合土地资源实际情况和县域特色产业发展需要,统筹安排用地指标,推动土地流转和规模化经营,提高县域土地资源配置和利用效率。二是促进劳动力和技术要素增量提质。通过加大基础教育和技术研发投入,加强劳动力技能培训和再教育,切实提升县域脱贫群众的素质和就业能力。三是要引导资本要素向新质生产力汇聚。设立创新投资基金,引导社会资本投向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等领域,支持县域经济的创新发展。鼓励金融机构开发适合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产品和服务,降低县域融资成本,支持脱贫群众创新创业。四是探索和激活数据等新型要素。建立完善的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体系,挖掘县域数据价值,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决策支持。鼓励县域企业利用大数据、物联网、智能制造等数字技术,提升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推动县域产业的数字化转型。 推动技术变革与创新,增强脱贫群众创新创业水平 县域技术变革与创新能力的提升,对于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激发脱贫群众的创新创业活力具有重大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必须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一方面,技术变革与创新是实现县域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途径。在县域范围内,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能够改造传统产业,提升传统产业生产效率,也能发展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孕育新的县域经济增长点,从而增强县域经济的整体竞争力。另一方面,技术创新是推动县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力量,为脱贫群众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创业空间。只有不断创新,加快科技创新和先进技术推广应用,才能在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增强的情况下,实现县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从而为脱贫群众提供更多的创业机会和创新空间,实现自我价值的提升。 应加大对县域技术变革与创新的支持力度,激发脱贫群众的创新创业活力。一是加大县域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资金投入。通过设立专项资金、引导社会资本投入等方式,支持县域内新兴产业、特色产业和绿色产业的发展。优化县域金融服务,扩大县域金融机构覆盖面,提高金融服务效率和便利性,为县域内脱贫群众的创新创业提供融资服务。二是集聚创新创业人才,指导和支持县域脱贫群众创新创业。加强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引进先进的科技成果和人才资源,支持专业技术人才、高校毕业生等到县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并为县域脱贫群众创新创业提供技术指导和支持。三是推动县域科技成果转化,提升县域科技创新能力。建立县域科技服务平台,为有志于创业和技术创新的县域脱贫群众提供技术咨询、技术转让、技术培训等服务,培养县域创新创业人才,促进科技成果在县域内的转化和应用,提升县域内脱贫群众的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率。 加强教育与技能培训,提升脱贫群众人力资本水平 教育与技能培训是提升人力资本的关键途径。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驱动本质是人才驱动,必须把人才资源开发放在最优先位置,为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有力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通过深化县域教育体系建设和加强县域劳动力技能培训,推进教育资源在城乡间的均衡分配,使得脱贫群众能够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进而提升其整体人力资本水平。同时,系统的技能培训有助于提升脱贫群众自我发展和就业能力。脱贫群众可以掌握一技之长,增强自身在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力,实现稳定就业和持续增收。因此,加强县域教育与技能培训,对于促进脱贫群众的自我提升和就业发展,进而增强脱贫群众的内生发展动力具有深远意义。 应加强县域教育与技能培训,实现教育资源、教育技术与教育理念的有机结合与创新发展。一是加大县域教育资源投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制定相关政策和规划,加大县域教育财政投入,优化教育资源分配,改善教学设施和教师待遇,推动县域教育与技能培训的普及和发展。二是借助教育数字化之“东风”,提升教育与技能培训质量。教育机构应关注云服务、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深度运用,巧借“东风”,打破学习培训的时间和空间限制,为脱贫群众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学习和培训资源,从而降低学习与培训成本,提高学习效果和培训质量。三是倡导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注重培养脱贫群众的创新创业能力。通过教育和宣传,引导脱贫群众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主动参与教育与技能培训,不断提升自身的人力资本水平。通过开设创业教育课程、举办创新创业大赛、提供创业指导和资金支持等措施,激发脱贫群众的创业热情,培养一批新型职业农民和技术能手,进一步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作者简介 孟凡强,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广东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助理 刘志辉,华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注:本文系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2023年度党的二十大精神研究专项“增强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的路径研究”(GD23XZZC16)的研究成果
-
即时新闻
大力发展县域新质生产力,增强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
来源:羊城晚报
2024年05月24日
版次:A07
栏目:
作者:孟凡强、刘志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