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岂能“整掉”鸡鸭鹅?

来源:羊城晚报     2024年06月13日        版次:A05    栏目:首席评论    作者:陈广江

  

  □陈广江

  

  听不见鸡叫,还是农村吗?

  半月谈记者走访发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推进以来,我国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短板不断补齐,农民生活环境普遍大幅改善。不过,在充分肯定整治成效是主流的同时,也应看到有些地方在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过程中出现偏差、走样,行走在村内听不见鸡叫,池塘里也看不到鸭鹅。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宏伟蓝图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重要一环,承载着提升乡村风貌、增进农民福祉的深切期待。然而,当“村中不闻鸡鸣,池塘不见鸭鹅”成为部分农村整治后的常态,不能不让人反思:在追求环境美化的过程中,是否陷入了形式主义与官僚主义的泥淖?

  农村之魂,在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鸡鸣犬吠,不仅是田园生活的诗意写照,更是乡村文化的真实注脚。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旨在优化居住条件,而非抹去乡土特色,更不是简单复制城市的整洁划一。当“一刀切”的政策导向忽视了农村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不仅破坏了农村生态的自然平衡,也割裂了农民与土地的情感纽带,这样的“整治”,无异于对农村本质的背离。

  形式主义之弊,在于重表轻里,追求表面光鲜而忽视实际效果。一些地方为了应付检查,不顾农村实际情况,盲目追求“高大上”的面子工程,导致鸡鸣犬吠的生动田园变成了静默无声的“展览馆”。这种做法,非但没有提升农民的生活质量,反而增加了他们的负担,违背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初衷。

  官僚主义之害,在于脱离实际,用僵化的行政命令替代科学合理的规划。上级部门的“高标准”若脱离农村实际,就会变成基层难以承受之重。缺乏灵活性和针对性的考核指标,迫使基层不得不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应对,从而忽略了整治工作的复杂性和长期性。真正的治理,应当是上下联动,既有宏观指导的科学性,又有微观执行的灵活性,确保每一项措施能精准对接农村的实际需求。

  破除形式主义与官僚主义,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需回归以人为本的初心。首先,要树立正确政绩观,摒弃“唯上不唯实”的思维定式,将农民的满意度作为衡量整治成效的根本标准。其次,政策制定需更加注重“接地气”,充分调研,尊重乡村发展的内在规律,避免“一刀切”的机械操作。再者,整治行动应鼓励创新,支持各地根据自身特色探索适合的发展路径,做到既美化环境,又保留乡愁。最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必须发挥农民主体作用,通过广泛动员和参与,形成政府引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共治格局,让整治成果真正惠及每一位村民。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时间的沉淀和耐心的耕耘,绝非一蹴而就的政绩秀场。只有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持实事求是,才能让农村既拥有干净整洁的环境,又不失鸡鸣犬吠的生机,实现美丽与乡愁的双重守护,绘就乡村振兴的秀美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