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人工智能如何触动海外高等教育的政策与实践?

AI浪潮下的高校回应

来源:羊城晚报     2024年06月18日        版次:A12    栏目:羊晚留学    作者:孙唯、王铠呈

     图/视觉中国

  

  羊城晚报记者 孙唯 实习生 王铠呈

  

  美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协会日前发布了《2024年人工智能图景研究》(2024 EDUCAUSE AI Landscape Study)(以下简称《研究》)。《研究》分析了人工智能对美国高等教育的影响。这是继英国文化教育协会(British Council)发布报告《人工智能与英语教学:为未来做好准备》(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Preparing for the future)之后,海外高等教育对教育界面临的人工智能浪潮的又一次思考。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日益发展,其对高等教育的影响也愈发受到人们关注。人工智能如何触动海外高校的政策与实践,海外高校有何生存指南?

  

  学生体验成为高校人工智能战略规划的侧重点

  

  《研究》指出,教育机构在制定人工智能相关战略规划时,主要的动机有三点:一是在课程中,学生使用人工智能的情况增加。二是对实践中不当使用人工智能情况的担忧,三是对人工智能技术落后的担忧。基于以上的动机,机构与大学不断探索应对人工智能的政策与措施。其中,学生的体验成为教育政策制定时的侧重点。根据EDUCAUSE(美国高等教育技术协会)提供的数据显示,人工智能相关战略规划的目标集中在学生,主要是为学生提供就业准备以及探索新的教学与学习的方法。

  从高校的战略规划来看,不少高校将人工智能研究作为战略研究重点领域,设立相关研究中心,推动人工智能研究发展。例如麻省理工学院开设了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实验室(CSAIL)、麻省理工学院智能探索中心。这些研究中心将教师、研究人员和学生聚集在一起,以推进人工智能研究和教育。多伦多大学附属的Vector(矢量)人工智能研究所专注于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其应用计算理学硕士(MScAC)专攻人工智能,为学生提供实践经验和行业联系。

  面对人工智能技术的蓬勃发展,跨学科、跨行业的交流合作受到了高校的广泛关注。高校关注人工智能对其他领域的创新作用,并尝试争夺创新的高地。此外,“人工智能+”模式受到高校青睐。高校通过鼓励联合研究项目、跨学科研讨会等举措,促进人工智能与其他领域的交叉创新。

  例如,卡内基梅隆大学的人工智能社会研究所(AI-SDM)汇集人工智能与社会研究人员,尝试利用人工智能改善社会决策。其合作者包括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科学学院和迪特里希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的专家领导,以及哈佛大学、波士顿儿童医院、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等学校。

  

  关于人工智能的限制性政策并不常见

  

  随着人工智能在教学、技术等方面广泛应用,高校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研究》指出,人工智能正对教学、技术、网络安全和数据隐私政策产生巨大影响。其中,学术诚信是教学中受影响最大的因素。在过去一年中,学术诚信问题主导了高等教育中关于人工智能的讨论。

  值得关注的现象是,随着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针对其面临的问题的应对政策尚不完善。然而,记者梳理发现,在人工智能的相关政策中,与中性的和宽松的政策相比,限制性政策并没有那么常见。

  在学术诚信方面,高校之间的态度并不相同。杜克大学对于学生使用人工智能完成作业的态度相对乐观,其中,不同学院的教员尝试将人工智能与课堂相适应。例如,在“金融技术新兴趋势 (FinTech)”课程中,要求学生使用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辅助创建执行摘要的初稿。然而关于学生应否使用人工智能完成任务,哈佛大学则保持相对谨慎的态度。

  而部分高校紧随人工智能的浪潮,较早提出政策规范。比如牛津大学商学院在学生手册中明确提出使用人工智能的规范。学生在使用人工智能时需要保护机密数据;在使用人工智能生成材料时,学生应该对这些内容负责。

  杜克大学维尼克工程学院院长Jerome Lynch 表示:“如果学生被发现在作业中使用 ChatGPT 或其他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这并不违反荣誉准则。” “我们知道这些都是令人兴奋的工具,将塑造我们的未来。对于学生来说,学习如何正确使用它们非常重要。”

  此外,数据安全与隐私问题也是应用人工智能时备受关注的问题。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在计算机科学系内建立了一个的研究小组,关注人工智能统计安全问题,并重视算法的公平性和可解释性。而英国牛津大学也通过计算机科学、数学和哲学系之间的合作,对人工智能的统计安全性进行研究。

  

  高等教育界对人工智能的未来持谨慎乐观态度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成熟,人工智能融入高等教育成为不可避免的潮流。尽管如此,《研究》指出,和当下人工智能渗透进高等教育的热潮相比,高校相关政策的制定与变革相对缓慢。

  总体来看,人工智能的发展进一步要求着高校采取举措。现阶段人工智能对高等教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教学、技术等方面。有研究者指出:许多高校对人工智能的态度具有双重性。一方面,一些高等教育官员渴望采用人工智能工具来协助招生和入学;但另一方面,许多教职员工也认为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会导致作弊或违反学术诚信。

  关于人工智能对高等教育可能带来的影响,《研究》指出,高等教育界对人工智能的未来持谨慎乐观态度。对于人工智能在未来的应用,大多数受访者预计未来人工智能会被更多用于学习分析(69%)。其中,受访者还认为学术不诚实将会增加(64%),并且学生会过度依赖人工智能(60%)。

  不少高校以开放的姿态拥抱人工智能,鼓励更多的学生与从业者加入相关领域。斯坦福大学发布的《人工智能指数报告:衡量人工智能的趋势》(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dex Report2024)指出,人工智能相关学位课程在国际上呈上升趋势。自2017年以来,与人工智能相关的英语高等教育学位课程数量增加了两倍。总体来看,高校正加快人工智能课程的设置,提供更多的相关学位课程。

  此外,从人工智能的应用来看,高校与机构积极推动人工智能研究,以解决社会实际问题:比如如何运用人工智能解决环境挑战、医疗与社会决策等问题。日前,美国新泽西州人工智能峰会在普林斯顿大学召开,与会者强调人工智能在服务公众利益上的重要性。普林斯顿大学教务长Provost Jennifer Rexford在峰会中提到:“人工智能应该关注道德和社会责任问题。斯坦福大学人工智能研究所则努力推进人工智能研究、教育和政策以改善人类状况,促进有益于社会的人工智能技术的开发和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