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大湾区艺术品保护与修复中心依托广东美术馆成立

助力更多艺术珍品“重获新生”

来源:羊城晚报     2024年07月28日        版次:A07    栏目:    作者:刘泳希、朱绍杰、刘丹妮

     成立仪式现场

     修复师在修复艺术品

     展览现场展出艺术品检测修复设备

  

  文/羊城晚报记者 刘泳希 朱绍杰 通讯员 刘丹妮  图/羊城晚报记者 钟振彬

  

  藏品是一座美术馆的立馆之本,学术之基、活化之源。7月26日上午,广东省粤港澳大湾区艺术品保护与修复中心成立仪式在广东美术馆举行。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绍强表示,“广东省粤港澳大湾区艺术品保护与修复中心”依托广东美术馆正式成立,将进一步依托自身研究基础,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及华南地区艺术品保护和修复工作。

  中心成立之际,《跨越时空的守护——艺术品保护与修复专题展》在广东美术馆二沙岛馆区展出。展览汇聚来自中山大学、中央美术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广州美术学院、清华海峡研究院、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广东省博物馆、广东美术馆等8家机构的40余个修复案例,涵盖油画、中国书画、陶瓷、雕塑、壁画、古籍文献等多种类型,向每一位踏入这场时空之旅的观众讲述艺术品“重生”的故事。

  

  焕光彩:岭南文化瑰宝保护与修复

  

  踏入四大展厅,从“揭示油彩的秘密”“重现国画的光彩”“溯古求新的技艺”到“透视立体的世界”,林丰俗、林墉的国画《松兰》、徐悲鸿的油画《妇人倚窗像》、古籍《新刊韩非子解诂》等艺术瑰宝熠熠生辉,还有中国古代的古铜镜、西方现代雕塑《思想者》等文物杰作也列入展陈。

  “当一件艺术品进入广东美术馆的收藏体系后,它便开始了一段特别的旅程。从身份记录、存储保护、运输展览中的损害检测和修复,再到修复后的库房休眠,最终重新展出的过程中,修复师们始终陪伴在其中。”广东美术馆艺术修复部主任刘端玲告诉记者,展览通过多种视觉手段展现了修复师们如何结合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让艺术品们宛若新生,一段段艺术品和文物背后的修复故事娓娓道来。

  2017年广东美术馆接收了省政府属下几大宾馆收藏的700余件名家字画。因长期悬挂于公共空间,这些作品存在指印、霉点、黄渍、油斑和破损等问题。广东美术馆联合本地修复力量使它们得以重焕生机,二号展厅“重现国画的光彩”集中展出了其中10余件画作的修复案例。

  林丰俗、林墉创作的书画作品《松兰》就是其中之一,作品刚送到广东美术馆时面临着诸多修复挑战。原装裱的画面受损严重、画作各幅尺寸不一,存在多处严重缺损和黄渍。在修复过程中,修复师们首先使用胶矾水对有画意的部分进行固定,以防在清理过程中脱色。

  随后,他们细致地清洗油渍、酱油渍和黄渍,由于这些污渍的处理需谨慎,因此采用了轻量分次清洗的方法。最后,修复师们揭去底纸,对画心缺损部分进行了补纸,并将纸张加到原画高度处,进行重托底。“艺术品的保护和修复是一个长期且需要耐心的过程。每当修复师看到艺术品受到损害,其实会像看到自己的孩子受伤害一样心疼。”刘端玲说。

  

  乘东风:“文化+科技”领域深度融合

  

  了解画作是修复的第一个重要步骤。化学专业出身、从事艺术品修复工作18年的广东美术馆艺术修复部副主任莫述文介绍,艺术品修复工作依靠人的专业知识和手工技巧,更应充分利用现有科研器材。显微镜、紫外线、红外线和X射线,以及XRF光谱仪、光纤光谱仪等科技手段的运用能帮助修复师检测画作,揭示肉眼看不见的症结,以确定最佳修复方案。

  在“揭示油彩的秘密”展厅中,胡一川代表作《挖地道》的修复研究就是文化与科技深度交融的生动案例。广州美术学院材料技法修复研究室先后三次对该作进行修复保护。前两次修复主要解决支撑体结构变形和绘画层脆弱剥落的问题。第三次是研究型修复,在多方支持下完成了多光谱成像和Micro-XRF 微区 X荧光光谱成像等一系列科学检测和分析,最终顺利实现了对该作品的全面修复。

  广州美术学院的材料与油画修复工作室(文物保护与修复专业)提供的修复案例,则是徐悲鸿旅欧时期的作品《妇人倚窗像》。该作品为艺术家于1922年在德国柏林的临摹之作,原作出自欧洲绘画大师伦勃朗之手。在这幅作品创作百年之际,该工作室应用了多种科学检测手法,特别通过超景深显微镜、可见与红外波段光纤光谱仪等手法,在最小干预的修复原则下对作品进行了完整修复,延长了作品的保存寿命,也让观众从科学与微观的角度了解徐悲鸿的艺术世界。

  在同一展馆中,汤小铭的《悠然》修复案例正是艺术品修复师莫述文的代表作。他回忆道:“最初通过肉眼观察,这幅作品只有几个小洞和小破损,但借助现代仪器和高倍显微镜的检测,可见油画中竟然隐藏着上百个白蚁蛀洞。”作品的画布背面出现大量虫蛀,此修复案例展示了高倍显微镜和局部修复法在虫蛀损伤油画中的应用。通过清理虫蛀以及加固虫蛀损伤区域,实现作品的修复保护。

  “现代技术设备的引入让油画修复变得更加高效,比以往的手工方法快了许多。”莫述文告诉记者,2004年,广东美术馆引进了一台专为油画修复设计的真空电热抽气工作台,这台设备具有加热托裱油画、加固颜料层,并恢复画布的平整等功能。此外,广东美术馆还引进了微型电烙铁等现代设备和材料。乘着“文化+科技”深度融合的东风,现代艺术品修复不仅大幅提升了修复的精确度,还让艺术品的历史价值得以更好地保存。

  

  搭平台:传承保护文化遗产的主动作为

  

  本次成立的广东省粤港澳大湾区艺术品保护与修复中心,是广东在传承保护文化遗产上又一次主动作为。中心特别邀请中央美术学院修复学院院长王颖生作为项目负责人,对标国内乃至国际一流水平,旨在打造华南及大湾区艺术品修复和保护工作的高端平台。

  王绍强介绍,广东美术馆自1997年成立以来就非常重视艺术品的保护、修复及相关科研工作,是国内较早推动艺术品保护和修复的美术馆之一,也是国内屈指可数内设艺术修复部的美术馆。经过多年努力和积累,广东美术馆在艺术品保护与修复技术实践、实验室运作及管理方面积累了一定经验,修复水平在国内美术馆中走在前列。

  今年5月,全省重大标志性文化工程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落成开馆,为广东美术馆带来新的发展空间和机遇,也为进一步做好艺术品保护和修复工作提供了有利条件和重要契机。王绍强表示,广东美术馆将形成“一馆两区,错位发展”的新格局。此后,馆方将把国际性、全国性的大展以及品牌展览、现当代展览主要放在白鹅潭馆区;二沙岛馆区主要关注20世纪以来的岭南名家名作,以及艺术品的保护与修复。

  在展览期间,广东美术馆将举办“艺术品保护与修复专题研修课”,届时中央美术学院的顶级专家将为广东省美术馆协会的专业人员、相关专业师生以及社会人士授课。此外,馆内还将策划一系列引人入胜的公共教育活动,包括“与修复师一起看展览”“微寻宝”和“寻找修复的痕迹”等,让观众感受到艺术品的魅力和艺术品保护与修复工作的价值,激发社会各界对文化遗产保护的关注与参与。

  展览将持续至10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