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一名外科医生的近3000篇札记记录肿瘤患者的生命之歌

来源:羊城晚报     2024年08月23日        版次:A05    栏目:2024我的医师故事    作者:陈辉、陈鋆、郑敏珊

     王军业

  

  文/图 羊城晚报记者 陈辉 通讯员 陈鋆 郑敏珊

  

  手术、门诊、会诊……外科医生通常特别忙,每天日程排得满满的,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胸外科王军业教授也不例外。不过,再忙他也有记“医生札记”的习惯,一记就是30多年,累计近3000篇,篇篇都是发生在肿瘤门诊、病区的真实故事。

  

  写在处方纸上的“极简风”札记

  

  上午的门诊一直看到16时才结束,王军业脱下白大褂,顺手从上衣兜里掏出一叠折成方块的处方纸,从里面挑了两张出来,上面分别写着“50岁 李平 太太 40岁 生女儿 开心”“郑明明 3年 吹笛子 生活质量好”。

  “肿瘤治疗的目标不仅仅是肿瘤得到控制,而是帮助患者回归正常的生活、享受生命之乐。”王军业解释起来:“这个李平刚诊断时是肺癌中期,治疗后病情控制得很好,40岁的妻子今年又给他生了个千金,他专门挂号来告诉我这个好消息,开心啊!郑明明手术前肺功能比较差,术后经过3年的康复,肺功能越来越好,今天复查时说他开始学吹笛子了,是好事!”

  王军业教授把这两张纸塞进一个文件夹,里面已经有厚厚一摞纸,多是门诊、病区随处可见的处方纸、检查单、空白病历。他的“医生札记”就写在上面。最简单的一篇札记只有三个名字,那是一家三口。他介绍,一对夫妻同时查出肺癌,来到诊室,两人都坚持先让对方做手术,对方康复了自己再做。等夫妻俩走出诊室,一同前来的儿子悄悄拿出一张报告,让王军业帮忙诊断,没想到也是肺癌!儿子叮嘱,千万别告诉父母,等父母出院后他再考虑手术……

  

  医生札记中的凡人之光

  

  肿瘤病区是直面生死的地方,和凉薄相比,王军业更喜欢记录温情。有母子情深:七八十岁的老母亲照顾患癌的儿子,老人文化程度不高,用图案和符号详细记录下医嘱,又给儿子缝了三个造型奇特但实用的呕吐袋;有爱情的坚贞:29岁女孩患癌,男友一直陪伴左右,每一次治疗、复查从不缺席,还两次向女孩求婚;还有妻子不离不弃、创造生命的奇迹:怀孕七八个月的妻子长途跋涉,推着轮椅上奄奄一息的丈夫前来求医。如今,肺癌晚期的丈夫得到成功救治,当年腹中的胎儿已经五岁,一家人其乐融融……

  “抗癌之路上,家人的爱与支持所发挥的作用,并不逊色于医疗本身。”拿起任何一张札记,王军业都能对里面的故事娓娓道来,有时讲着讲着就红了眼眶。

  大部分札记珍藏在王军业家里。工作疲倦或心情低落时,他都会翻一翻,时时提醒自己:“我们不可小觑爱所能创造的奇迹,要对肿瘤治疗始终心怀希望。”

  

  传承下去的医学人文关怀

  

  诊室里,60岁的黄先生坐立不安,等待“宣判”。他罹患中晚期食管癌,情况很不乐观。仔细翻看过所有的检查后,王军业说:“你的情况比较‘急’,我们手术前的准备和检查同步进行,争取时间。那我们就开始了?”后来,王军业向记者解释,如果他如实告知病情,很可能就把患者吓坏了,但如果说得比较轻,又怕患者会拖,所以他用了“急”这个词。

  得知黄先生有肩周炎,王军业围绕着肩周炎问了许多问题,还让黄先生现场演示肩部的活动情况,令黄先生和在场的记者心生疑问。王军业解释,肩部抬举情况会影响手术方案的制定,这个细节必须考虑进去。

  技术早已烂熟于心,但对待每台手术,王军业仍想尽方法把医源性失误降至最低。除了医院要求的病例记录内容,王军业还会额外为每一位手术患者准备一份手术清单,整理好所有相关信息,打印一式6份,在手术前送至病房主管护士、手术助手、手术室护士等手中。

  70岁的张阿姨前来复诊,知道王军业门诊时经常“拖堂”误餐,她还带来了自己做的甜点。王军业5年前曾为她做过肺癌手术,术后她需要转到内科接受靶向治疗,但她就是“赖”着不肯走,继续在这里接受综合治疗:“我说的话,他愿意听,还能记在心上;他说的话,我也愿意听,也愿意照做。”

  正就读博士一年级的黄永成从研究生一年级开始就跟着王军业学习,对“师父”特别佩服。“跟着他出诊,诊室总是充满欢声笑语,不像在肿瘤科。”黄永成说,自己也想学会这样的沟通技巧。王军业笑着回答,由心而发是最好的沟通技巧。

  作为博士研究生导师,每年王军业都会带不少学生。在他看来,只有学历、医术的人还是“差点火候”,“直到眼中、心中不只有病还有人了,才能真正毕业”。他的心愿是,退休后将这些札记整理成文,继续影响和启发年轻一代医生,让这份关怀与责任代代相传。(李平、郑明明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