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秋,来自世界各地的作家相聚IWP,于聂华苓寓所平台合影。前排右起:七等生、潘耀明、吕嘉行、台湾留学生;后排右起:陈映真、茹志鹃、文洁若、吴祖光、萧乾、聂华苓、王安忆、谭嘉及、台湾留学生(图片由作者提供) |
1984年8月,聂华苓(左)与女儿王晓蓝(右)及作者在爱荷华合影 (图片由作者提供) |
我是一棵树,根在大陆,干在台湾,枝叶在爱荷华。——聂华苓 □彦火 “北京时间下午2:30,我妈妈走了。” 昨日,聂华苓的女儿王晓蓝发来噩耗:她的母亲于北京时间10月21日下午2:30离开了人世。 此时,身在韩国的我,心中不禁感到一阵沉重。聂华苓的离世,无疑是文坛的一大损失,她的道德文章,永志世间。 缘起“爱荷华国际写作计划” 今年6月21日,我的次女潘宇翔曾专程从西雅图前往爱荷华探望聂华苓。女儿回忆说,当时聂阿姨身体尚好,仍能清晰地回忆起许多爱荷华的旧事,且还记得我,说“有些朋友永远记得”。女儿给她看我早前和她的合照,她很开心地问:“你爸爸最近是否有新作品出版?”又说:“他人很好,头脑也很好,代我问候他。” 聂华苓是美国“爱荷华国际写作计划”(以下简称IWP)组织的创办人。该组织自1967年创办以来,先后邀请了一千五百多位世界各地作家赴美交流,其中中国作家占了十分之一。因此,我曾在杂志上策划了一个“聂华苓特辑”,为之庆祝。事先我与聂华苓商量,由她点名她属意的华人作家来写。后来聂华苓就写了一份作者名单给我。这些作家中,包括中国台湾的蒋勋、季季,香港的董启章,大陆的苏童、迟子建、毕飞宇,他们大多很快便交稿。 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也参加过IWP,那年他到访我的家乡福建泉州,我便请他写一篇有关聂华苓的文章。他也很快写就。 为了在特辑前面放一个聂华苓的专访,2012年11月聂华苓获美国爱荷华大学颁授“国际影响力大奖”时,我特意从香港去美国祝贺她,并对她进行了采访。采访时,聂华苓说:“老实讲,我1988年就已经退休了,至今已退休二十四年了。我退了以后就自己写作、看书,并没有想过会获得什么奖的。” 创设海峡两岸作家交流平台 聂华苓的丈夫保罗·安格尔是美国著名诗人,也是美国爱荷华大学一个作家工作坊的主理人。谈到如何创办IWP,聂华苓说,1964年,她作为外国作家被邀请到爱荷华大学这个作家工作坊作客,当时保罗已经在此工作了二十二年。这个作家工作坊(Writer’s Workshop)是1942年开始的,在美国是一个水平很高的知名写作交流平台,经常邀请一些外国作家来交流写作。1966年,聂华苓向保罗提出,办一个“国际写作计划”,保罗第一时间就觉得“这是个疯狂的计划”,但他也觉得这会是个很好的作家写作平台。 聂华苓说:“保罗很喜欢创新。他说实现这个计划首先一定要有钱支持,他就去找来拨款。第一年(1967年),邀请来的是中国台湾的作家痖弦,待了两年;之后是郑愁予;香港的戴天也来了,待了一年就回去了。” 1977年,在保罗的支持下,聂华苓策划了一个“中国周末”的活动,让中国大陆、台湾两地的作家在美国中西部这个爱荷华小城见面了。 我问聂华苓,为什么会想到邀请大陆作家来?聂华苓答道:“大陆作家很重要嘛。以前我们邀请过,但不成功。1979年中美建交,当年我们就请到了萧乾……我们请来的都是好作家,有生活经验的,萧乾、艾青、王蒙、丁玲……” 聂华苓与作家丁玲由此结成“知交”。很多人不甚理解,认为这两个来自不同世界的人,怎么会有共同语言?聂华苓说:“我觉得她很可爱,受了那么多苦,受了那么多折磨,还这么忠诚。还有她跟保罗在本性(天真的本性)上基本相同,非常可爱……IWP能够接受各种文化、各种思想、各种背景的人,只要基本性格相投就很好。” IWP成为了能让海峡两岸作家面对面交流的平台。不少两岸作家在此成了好朋友。如柏杨、张香华夫妇,1983年在爱荷华遇见来自上海的茹志鹃、王安忆母女,便一见如故;陈映真与吴祖光、王安忆之后也成为好朋友;早年中国著名诗人、报告文学作家徐迟,因不懂举炊,那时也经常成为柏杨夫妇的座上客。类似情形,不胜枚举。 独具慧眼邀请莫言 聂华苓说:“我和保罗想,IWP要与他之前工作的作家工作坊有区别,所以我们不是邀学生,而是要请已经有成就的、出版过书的作家来交流、创作。”她认为IWP之所以可以凝聚那么多作家,“是因为我跟IWP的作家相处,都是作家对作家,还有人对人,大家有相同的经验……” 谈到邀请华文作家,聂华苓坚持由IWP主导。也有个别地区的华文作家协会主动推荐其所在地区作家前往,并愿意负责相关费用,但聂华苓都一一拒绝。她宁愿由IWP出钱,邀请她心仪的作家到来,以保持IWP的独立性。比如邀请莫言就是一例。 在莫言还没有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前,聂华苓便看中他,非要邀请他参加IWP活动不可。莫言后来写道:“华苓老师给我写信是邀请我去爱荷华参加她的国际写作计划。第一封信收到后,我托辞婉拒了。其实也不是我托辞,那些日子的确比较忙。另外最重要的是那几年睡眠不好,出国后时差一乱,好些天倒不过来……过了一年,华苓老师的第二封信来了,这封信态度更坚决,说不把我邀去不罢休。我答应去,去美国那个因为诗人安格尔与聂华苓夫妇而成为许多国家的作家心向往之的小城——爱荷华——据说这美妙的译名是华苓老师的杰作。后来我听朋友说,因为第一次邀请我没去,原先给我准备的经费没了。第二次邀请我,是华苓老师出的钱。” 聂华苓可谓独具慧眼。我采访聂华苓时,她对我说:“我本来就很喜欢他(莫言)的小说,所以才请他来。他真是从中国泥土中生长出来的一个人、一位作家,所以他那种亲身的感受,是我们在(中国)外面不可能有的。他很有才华,《酒国》《丰乳肥臀》真是好。他是从生活里出来的,他是吃过那个苦的,才有现在的甜。他扎扎实实的。还有一点,有的作家真是很‘土’,对其他国家没有兴趣,对其他作家没兴趣;可是他却十分大方,对爱荷华的所有作家(有外国作家)的聚会都参加,很大气。” 谈到莫言作品的外文翻译。聂华苓说:“莫言作品具有中国风格,把它翻译成英文就没意思了,因为翻译成外文的话,故事的结构一定要很严谨,也要有故事性。比如像苏童就不好翻译。莫言的文字很好,《酒国》书里说过的话,都是当地的方言,没办法翻译,翻译成英文一点意思都没有。除非作了修改,否则就没有意义了。” 聂华苓后来补充道:“受邀的IWP作家,除莫言外,还有2006年一位土耳其的作家(Orhan Pamuk,1986年来过IWP)也得过诺贝尔文学奖。” 我问聂华苓,她觉得中国作家之中还有哪位作家最有可能获奖?聂华苓答:“我总觉得,中国作家总有可能得诺贝尔奖的。余华的《兄弟》、李锐的《厚土》,都很好。他们都来过IWP。还有毕飞宇、迟子建、苏童。” 挺身而出“挽救”IWP 回顾IWP近半个世纪的漫长历程,聂华苓不无感慨。 赞助IWP的基金,一度只赞助与美国有邦交的国家或地区,因此有一段时间,来自中国台湾、香港等地的作家所有来回机票及在爱荷华食宿费用,都由保罗·安格尔、聂华苓夫妇筹募。 聂华苓于1988年退休后,IWP差点被关停了。接下来的十几年,聂华苓没有过问IWP的事,IWP也被边缘化,甚至面临被解散。在这个关键时刻,聂华苓不得不挺身而出,“挽救”了IWP。回想起来,这个过程还颇具戏剧性。 其时聂华苓正在北京访问,对IWP状况忧心忡忡。当她得知爱荷华大学时任副校长(后来当了校长)的David Scorton正好也在北京,便找到当过中国国家文化部部长的王蒙——王蒙于1980年曾到过IWP,请他以中国作家协会的名义为这位副校长举办一场欢迎宴会,再邀请之前参加过IWP的其他中国作家一起来。王蒙当时是作协的副主席,他答应并主持了这场宴会。结果,许多作者都到场了,像冯骥才等还从外地赶了过来。而这位副校长因为在宴会上听到中国作家对IWP的称颂和嘉许,知道了IWP的重要性,返回爱荷华大学后便重新找聂华苓出任IWP委员会的委员。于是,IWP由2001年开始,又恢复邀请中国作家了。 韩国诗人许世旭曾把聂华苓建在小山丘上、翼临于爱荷华河畔的独立小屋,比喻为“四海苑”,说聂华苓的阳台上“经常搬来一个地球”,欢聚了来自世界各地不同国籍的作家。 聂华苓穷毕生精力,在美国中西部的小镇,独力撑起一片蔚蓝色的文学天空。 愿她安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