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琶洲砥柱下 一苑览水城

来源:羊城晚报     2024年10月28日        版次:A04    栏目:    作者:梁怿韬、孙牧

     位于琶洲塔下的广州水博苑 梁怿韬 摄

     广州水博苑内的园林水景 受访者供图

     广州水博苑内,用投影和灯光等科技手段展示现代广州的水脉 梁怿韬 摄

     广州水博苑内,展示着广州昔日“六脉通渠”的水脉格局 受访者供图

  

  文/梁怿韬 孙牧

  

  珠江流淌,南海奔腾。明朝万历年间,古人在古代江海交汇的临水洲渚上筑琶洲塔,寄望“兴文风,壮科举”。

  早在琶洲塔建设之前,水与广州这座城便不断酝酿着故事。人们利用珠江流淌带来的水资源在广州生活,通过江海交汇的地理位置优势开展对外贸易。人员的交流和思想的碰撞在广州发生,广州孕育出独特的岭南水文化。生活在广州这座城的人,不断设法取水之利祛水之不利,让水服务一座城养育一城人。临水洲渚上建设的琶洲塔,注视着广州成为一座有温度、有气象、有格局的山水都市、文化名城。

  在广州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市文广旅、生态环境、水务等职能部门的关心呵护下,众多水脉、文脉、城脉等历史遗迹在广州保存至今,留后世鉴赏。市民游客除了到每一个历史遗迹现场追寻,如今还有一种更便捷的方式可以快速聆听领略广州和水的故事——位于琶洲塔下的广州水博苑,正保存并展示着广州建城以来因水而生、因水而兴、因水而名、因水而强的故事。

  中华文明随大江大河的流动牵引而绵延不绝。城市的兴衰离不开水,华夏文明的发展史正是一部百折不挠的“水”的历史。在广州市旅游发展大会暨环南昆山-罗浮山引领区建设推进会召开之际,羊城晚报梳理广州自水而来、伴水发展的历史脉络与故事篇章,广邀天下之客,共同领略水脉、文脉、城脉融汇,历史与现代交织的独特魅力。

  

  水脉澎湃

  水润万物,孕育滋养南粤大地

  

  水是生命之源,人需要饮用以维持生命,植物需要灌溉以保持绿美。在非洲,尼罗河的流淌让古埃及文明得以发扬;在西亚,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的交融,形成美索不达米亚文明;而在我国,长江、黄河的流淌孕育着华夏文明,石器时期的珠江流域则有百越人活动的痕迹。河流所带来的水资源,让人类在一个片区得到生存机会。

  

  饮水解决了人的生存问题,汇聚水的河流及大海则为古时人们出行提供了方便。1975年,广州中山四路出土了秦代造船遗址,说明了当时生活在这片土地的人已经有了造船远航能力。不仅是珠江流域,秦始皇还修筑了灵渠连通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让中原和岭南人员交往加密。

  水既有对人们生产生活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三国时期陆胤在广州主持疏浚了甘溪,并建塘储水供饮用,解决了当时广州临海水咸不宜饮用的问题。生活污水容易污染环境,风雨来袭容易引发洪涝灾害。为解决上述问题,宋代起广州开始修筑六脉渠,该系统起到了防洪减涝作用。截至1918年六脉渠的存在,当年的广州仍保持着“六脉皆通海、青山半入城”格局。

  不少广州与水有关的史迹,随着城市发展已消逝。但在广州生活工作游览间隙,您可以体验到如今的广州更注重引优质水润城,祛污染水净城,防洪涝水侵城。

  “打开水龙头,水自己会流出来。”截至2023年,广州供水能力达到850万吨/日,供水规模全国第三。这种“水自来”的生活便利,源于1905年广州创建自来水公司。近年来,广州通过建设西江引水工程、北部水厂、北江引水工程,更新自来水生产;通过为老旧用户进行供水设施改造,让市民在获得用水上体验到“老城市新活力”。

  “以前这里很脏很臭,现在水质清澈,成了大家休闲休憩的地方。”广州多条河湖,均已建设碧道系统。不少在碧道上享受美丽水景的当地居民,会告诉游客碧道对出的水体治理历史。近年来广州不仅持续增加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数量,生活污水处理厂也由过去的露天式改为“地下建厂地上建园”的地埋式设施。生活污水由过去的无序排放转为“应收尽收”入厂处理,经污水处理厂处理出来的“再生水”不仅注入河涌洁净水体,还能用于绿化保洁等市政用途。

  “打12345,很快就会有人来处理了。”曾受“水浸街”困扰的广州市民,会向外地到访者讲述处置洪涝灾害的今昔区别。2018年广州成立排水公司,中心城区排水管网因此得到专业化统一管理。在日常清疏维护雨时落实强排等策略下,广州中心城区的防洪排涝能力得到极大提升。

  从古至今,历代生活在广州这块土地的人,依靠勤劳和智慧,让水利于生活。未来一段时间,广州还将推进易涝风险点治理,对骨干河道堤防提质升级,抓好农村污水治理,优化水资源空间配置,高标准建设碧带,因地制宜推进广东省水经济试点建设,为落实建设《广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所要求的“一带一轴、三核四极”的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化城镇空间结构提供水资源水环境支撑。

  

  文脉悠悠

  水韵悠扬,谱写岭南浩荡诗篇

  

  广州背山面海、襟带三江,交织的河涌如同经脉般穿城而过。弯九曲、汇百川的浩荡江河滋养孕育了万千秀丽风景,也牵引着羊城文脉绵延不绝。

  

  自宋代开始,广州便素有评选“羊城八景”的传统,历经元、明、清各代沿袭至今。八组富有诗情画意的景观不仅展现了不同时代的岭南人文风情,也生动地记录了云山珠水格局的沧海桑田。从扶胥浴日的“剑气峥嵘夜插天,瑞光明灭到黄湾”,到蒲涧濂泉的“千章古木临无地,百尺飞涛泻漏天”,从“珠江烟水碧濛濛,锦石琪花不易逢”的珠江晴澜,到“曾记盈盈秋水阔,好花开满荔枝湾”的荔湾渔唱……有的古代八景尽管已因时代而消逝,但留有文人墨客的诗意记载。至近现代,水依然造就了一个又一个“羊城八景”:从1963年至2011年,以珠江为轴,先后有双桥烟雨、鹅潭夜月、珠海丹心、黄埔云樯、珠海静波、珠水夜韵、塔耀新城、珠水流金等入选。

  “水绕重城俨画图,风流应不让姑苏”,千百年来,发达的河湖水系、丰富的水资源以及悠久的水事实践,使广州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内涵和精神气质。广州人观水、吟水、书水、爱水、亲水、护水,最终也融入秀美水景中,亲笔刻画广府水文化的动人篇章。

  江河的奔涌、大海的沉浮,数千年来的自然合力之下,由水形成的沙、洲、滘、涌、湾、湖相互交织,不仅构成广州独特的地理风貌,也塑造了如今二沙岛、金沙洲、沥滘、荔枝湾、猎德涌、寺贝通津等体现水基因的地名。据统计,广州超六成地名与水有关,生动诠释了广州与水的不解之缘。

  行走番禺,传统园林建筑余荫山房以“以水居中,环水建园”的构造成为看点,宝墨园亦有“澄湖流水,绿沼长河”的绝美水景;而近年来新建的粤剧艺术博物馆,馆中戏台搭设在晚沙湖水景上……从古至今,岭南园林建筑突出水性,建筑工匠不仅善于结合水体造园,还善用水模拟山溪局、壁潭局、洲渚局等自然中常见的山水局势。水景不仅承担着园林对美的追求,还在现代城市中发挥灌溉、排涝和城市水利调节等实用功能,是岭南人敬畏自然、追求诗意生活的集中呈现。

  “靠水吃水、开门见水、遇水则喜”,这是广州人历经两千年所形成的生活方式。纵横交错的水网承载着人们的悲伤和欢乐、恐惧和敬畏,也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思维方式中,形成了这个城市特有的水民俗。

  如今的南粤大地之上,咸水滔滔、淡水涓涓,咸水歌音调婉转,却展示着疍民“舟楫为家、捕鱼为业、退潮而歌”的生活方式,以及“顶硬上”的精神气度;龙舟竞渡、百舸争流,岭南龙舟文化独树一帜,起龙、采青、招景、应景、赛龙、藏龙等一系列仪式繁复,步步讲究;鱼跃龙门、独占鳌头,起源于美丽神话传说的“鳌鱼舞”,经由600年历史浸润,造型独特、舞技精湛、气势磅礴;而古有航海水手在南海神庙祈求一帆风顺、平安大吉,今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年一度的“波罗诞”庙会,续写水文化传统……

  水城广州伴水而生,因水而兴。千年风雨沧桑,如今“六脉”难寻,但广州人的乡愁记忆之中,必定蓄满了岭南水城的传统风韵。

  

  城脉千载

  水汇百川,千年商都兴旺发展

  

  “千年商都”,是一个经常伴随广州共同出现的定位。因为有了水,千年商都这块招牌,从古至今一直与广州同在。

  

  伴随“千年商都”同时出现的一个定义,是“广州是中国两千多年以来唯一一个不曾中断对外贸易的商业城市”。处于江和海的交汇处,广州坐拥着对外贸易的有利位置。据广州市社科院课题组专家研究,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番禺(广州)就是我国最早的港口之一。唐代的广州港,已成为东方第一大贸易港,“广州通海夷道”的开设,被认为是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的最早叫法。宋元时期,广州的国内外贸易长盛不衰。明代至清中期,广州多次成为全国对外贸易“一口通商”口岸。如今依然在广州珠江边的黄埔古港、沙面岛,曾经在江边的十三行等地,记录着上述历史。

  随着“一口通商”不再,广州不再以港口贸易作为经济发展唯一核心。宜商宜业的广州,没有停下继续擦亮“千年商都”招牌的脚步。如今沿着珠江行走,市民游客可感受到清末民初至今广州商业多样化的具体体现。

  不仅上海有外滩,广州也有“外滩”。西堤、长堤一带江边,南方大厦、爱群大厦、粤海关大楼等建筑物构筑出“广州外滩”风景。这里既发生过民国初年众多商户落户而在广州首次出现的“商圈”概念,还见证过改革开放初年广州第一批个体户“大排档”艰苦创业的历史。由“广州外滩”踱步东移至海珠广场,这里又是一处见证广州商都发展的标志地,第3至第34届“广交会”曾在广场周边建筑举办,打破新中国成立初期西方国家对新中国的经济贸易封锁。沿着江边继续东行,市民游客会发现江边的建筑逐渐由经典变为现代。穿过绿意盎然的二沙岛,市民游客将来到上世纪90年代起开始建设的珠江新城。珠江新城内的花城广场与江对面的广州塔相结合,成为宜商宜游的广州新中轴线核心区。再往东走,宏伟的琶洲展馆吸引着珠江两岸游人的目光,自2003年起,“广交会”回到珠江边并在此举办至今。此处的珠江两岸,依然是密布着多座现代化商厦,珠江新城、琶洲、金融城分布在珠江两岸,共同组成广州现在的CBD建筑群。继续东行,珠江越来越宽,江中船只越来越大,从黄埔港到狮子洋再到滨海的南沙港,巨轮运载着海内外货物在广州交会,截至2023年,广州港有150多条外贸航线,通达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截至2023年,广州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商品进出口总值连续3年双双超过1万亿元。临水商圈通过举办国际购物节、直播电商节、国际美妆周等促消费活动,吸引市民和游客光临。永不停顿的珠江,永续发展的商业。从江到海,一座座商业地标和外贸场所,见证着广州千年商都的长盛不衰。

  

  一苑汇三脉,一塔见千年

  广州水投集团:将推动珠江文化走向世界

  

  如果有充足时间,上面所说到的广州因水而生的水、文、城三条脉络内容,您不妨仔细品味“深度游”。但旅游不只有“深度游”,还有“精华游”。“来这里逛一天,广州所有和水有关的内容,我们都看到了。”10月27日节假日,游客李小姐在游毕琶洲塔下的广州水博苑后,对广州水博苑赞不绝口。据了解,广州水博苑由广州水投集团负责组织建设及运营管理,于琶洲塔公园内依水而建,既是一座以岭南水脉为主题的开放式公园,也是一座集水科普展示、水文化普及、水治理示范、水生态旅游、水科研交流于一体的主题博览园。

  一脉一塔定水苑,三馆灵峰入博境。步入广州水博苑,游客可以感受到建筑设计师在这里精心打造的岭南园林建筑特色。在广州水博苑中,琶洲涌为“一脉”,素有“琶洲砥柱”“广州之眼”美誉的琶洲塔则为“一塔”。而这座与赤岗塔、莲花塔并称为广州明代三塔的砖塔,正是当年海上丝绸之路珠江航道上的照明和信号灯塔,曾肩负着江上指引船舶航行的重任。千百年来,琶洲塔依旧矗立于珠江前航道之上,融汇进江水、云霞和都市霓虹之中,见证着广州城市的繁荣与变迁,也谱写着静谧与繁华交织的历史诗篇。

  在广州水博苑,“三馆”指的是主展馆、互动馆、文化馆。白墙灰瓦的岭南风格建筑疏朗开阔,走入其间便是广州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主题馆、生态水城专题展览厅、广州自来水科普展览馆、广州净水系统科普展览馆、“一带一路”展馆等多个主题科普空间。“广州水博苑最大优势便在于,市民游客只要到访,便可‘一站式’了解广州千年水文化以及现代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等丰富内容。”水博苑科普讲解人介绍道。

  步入展馆,“六脉通渠”大型浮雕静卧其间,以1907年德国营造师舒乐测绘的《广东省城内外全图》为底图,展示着古典广州山水的神韵;生态模型沙盘厅里,投影投射环幕与地面大型沙盘互动,在声光电的交错之中模拟水流律动着城市脉搏,全方位展示着大美广州的独特魅力;更有360度环幕展厅穿越千年水城的悠久历史,直观展示广州水脉、美景的历代变迁……

  在充分挖掘本地有价值、有岭南特色传统水文化的基础上,广州水博苑运用多媒体、360度环幕、互动投影等科技手段,介绍人类利用科技淡化海水、修建水库、整治污水、修复湿地、建设人工湖等奋斗发展历程,增加了水科普的知识趣味性和直观性。此外,广州水博苑还通过开办“水月轻音”岭南古琴音乐会、彩带龙舞研学课程、结婚登记户外颁证点等,进一步活化场馆,塑造展示水文化的重要窗口、琶洲商圈的文化中枢、游客互动的网红“打卡地”。

  广州水投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集团后续还将立足水情演变与发展提升广州水博苑的文旅价值。计划对水博苑南片八角楼片区进行提升,进一步丰富展览内容,提升展览规模。而在一众未来举措之中,最为宏阔的当属广州水投集团对珠江文化的全方位探索。珠江是中国第三大河流,河道交错、水网密布,一江两岸的中华儿女皆因水而聚、共水而兴,也借舟楫往来通江达海。珠江涉及云南、贵州、广西、广东、海南等8个省(自治区)及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孕育了开放包容、丰富多彩的珠江文明,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重要标识。

  广州水投集团相关负责人指出,未来计划利用水博苑打造珠江国家文化公园及展览馆,牵头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建立珠江文化走廊,开展珠江文化理论研究、系统建立珠江文化的学术体系,以珠江国家博物馆作为珠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棋眼”,助推珠江文化对广州周边地区乃至珠江流域上下游省份产生辐射及纽带效应,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持久影响力。

  “广州水博苑是水的史诗,水的颂歌,水的美图。”一位旅人在参观水博苑离开之际,看着一队队少年学子步入苑区,身影交错之中感受着广州千年水文化的延续与涌动,他动情地赋下诗篇,“广州好,治水变澄透。树曳花繁妆绿道,人欢共乐赋新谣,水城更灿耀!”

  穿城而过的珠江,早在千年前便以星帆纤歌,牵动起广州水之历史、水之文化的悠悠弦索,而如今,广州水博苑也将以水为经、以文为纬,打造推动珠江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窗口和标志性工程,向各地来宾生动讲好新时代人水和谐的广州故事,以水为载体助力广州打造中心型世界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