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趣谈古人赖床

来源:羊城晚报     2024年10月28日        版次:A07    栏目:书海拾金    作者:孙文慧

  □孙文慧 山东中医药大学本科2023级

  

  时值深秋,天气愈显寒冷。每当晨曦微光透过窗帘的缝隙,轻柔地洒在枕边,心中总是泛起一丝不愿离开温暖被窝的念头。闹钟的铃声在耳边响起,却似远方的呼唤,难以打破这份慵懒。想想古人亦然,他们面对清晨的召唤,也有着相似的迟疑与留恋,不觉莞尔。

  《诗经·国风·齐风》中的《鸡鸣》,记录了一段温馨而又略带俏皮的对话。“鸡既鸣矣,朝既盈矣。匪鸡则鸣,苍蝇之声。东方明矣,朝既昌矣。匪东方则明,月出之光。”这段文字,生动有趣,不仅描绘出了一个美好清晨的景象,更传达出一名男子对温暖床榻的依恋,以及在妻子温柔催促下的机智趣答。当妻子叫他:“鸡都叫啦,官员们都上朝啦。”他却说:“那不是鸡叫,是苍蝇嗡鸣吧?”妻子催促:“天都亮啦,朝堂上都热火朝天了!”他却仍在赖床:“哪里是天亮了,是月亮的光芒吧?”这场景穿越千年,与现代人赖床的情景似乎有异曲同工之妙。

  宋代文豪苏轼,亦是一位深谙赖床之道的高手。他在《试院煎茶》中写道:“不用撑肠拄腹文字五千卷,但愿一瓯常及睡足日高时。”苏轼不仅喜欢赖床,还善于在半梦半醒之间捕捉灵感,享受片刻的宁静与美好。他言:“数刻之味,其美无涯。通夕之味,殆非可比。”他这种对睡眠的热爱与享受,让人不禁感叹,古今之人对舒适生活的追求竟如此不谋而合。

  然而,与现代人朝九晚五的工作节奏相比,古人的上班时间显得更为严苛。古人通常在卯时(早晨五时至七时)就要开始工作。尤其是那些需要参加“朝会”的大臣们,由于居住地点偏远,加上交通不便,往往要在凌晨两点前就起床梳洗更衣。在凌晨三点之前,他们就要到达午门外等候,待钟声一响,便依次进入大殿,等待朝会开始。相比之下,现代人的上班时间无疑更人性化,实在让我感到庆幸。

  古人的“闹钟”也别有一番风味。最常见的是鸡鸣声和人为报时。在古代,打更是民间常见的夜间报时方式,由此产生了更夫这一职业。更夫不仅负责报时,还承担着夜间巡逻的任务,确保一方平安。而在宫廷中,则有专门的“鸡人”,他们会在鸡叫时分,配合钟鼓伴奏,高歌一曲,唤醒沉睡中的宫殿。正所谓“鼓鸣则起,钟鸣则息”,古人这种报时方式是不是既庄重又充满了仪式感?

  尽管赖床的感觉美妙无比,但因赖床而迟到的后果却是不容忽视的。古代官员的考核极为严格,遵循“清、慎、勤”的标准。其中,“勤”即要求按时上下班。不同朝代对迟到的惩罚各有不同,但无不严厉。到唐朝和清朝,制度相对较为人性化,通常采取扣工资的方式。唐玄宗时期,文武百官无故迟到,会被扣除三个月的俸禄。元朝和明朝则倾向于使用暴力手段,如打板子。明朝规定,文武百官若迟到一天,将被罚打二十大板;迟到三天,则增加到四十大板,依次类推。

  想到这里,还是提醒自己赶紧起床——赖床虽好,终归是要起床面对现实。无论是古人还是今人,生活中总有各种不可逾越的规矩。享受了清晨的慵懒之余,我们更应懂得珍惜时间,按时去履行自己的职责。毕竟,生活不仅是对舒适享受的追求,更需要有责任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