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喜剧大会》:是喜剧大会,还是戏剧大会?

来源:羊城晚报     2024年11月11日        版次:A06    栏目:品鉴·TV综艺    作者:龚卫锋

     《B超里的我们》

  

  鉴定对象:《喜剧大会》

  播出平台:腾讯视频

  

  文/龚卫锋

  

  “喜剧的内核是悲剧。”这是喜剧人陈佩斯反复提及的喜剧理念。他曾作出解释:“一切喜剧都有一个悲情内核。笑是果,悲是因。它是以对自我的折磨来换取他人的喜悦,以自我的低姿态引起对方的优越感。”

  最近,不少人在观看《喜剧大会》时,心情复杂,陷入自我怀疑中。节目中,“悲剧内核”理论在实践中变形——“笑是果”变成“哭是果”。作品演完,表演者哭了、嘉宾哭了、现场观众哭了,弹幕也“哭”成一片,难得有些理性发言:“上价值了,升华了”“这不是喜剧大会,是流泪大会”“干脆改名叫戏剧大会”。其实,大家最核心的疑惑是:我们看的还是喜剧吗?

  《B超里的我们》就是一个典型“哭是果”的出圈之作。张维威、李川饰演一对尚未出生的双胞胎,两人在模拟情境中不断交锋,从理想到财富,从长相到穿着,你来我往,十分热闹。但在作品临近尾声时,两人开始怀疑出生的意义。张维威说:“因为有我在,很多事,我妈没得选。”李川说:“要是没有我们,爸爸妈妈会有更多的选择、更好的人生。”最终,被父母的期待心情感染的两人,决定到这世间走一遭。大幕落下,现场哭倒一片。谢娜更是泣不成声,不仅难得分享孕育双胞胎女儿的感受,更暖心安慰张维威:“有了孩子之后,真的会让我变得更好。”该作品高票进入下一轮。

  与《B超里的我们》相似,《喜剧大会》的不少作品选择在临近尾声时“上价值”,如:在《人工智能之死》的最后,演员对着所有不该被工作异化的职场“牛马”呼喊“做个人吧”;《电影消亡史》的最后,旁白向观众提问,在解说电影取代电影本身的时代,“谁是杀死电影的凶手”;《哲学家的愿望》的最后,哲学家向灯神许愿“第一,给我一块无法移动的石头;第二,移动它”,当灯神为实现不了愿望而苦恼时,哲学家许下第三个愿望“让你自由”……“上价值”的议题或关注社会、或透视人生,表达引人深思、留下余韵,甚至让观众痛苦不堪。这些作品均获得了高票。

  有意思的是,在结尾处“上价值”的做法,明显让整部喜剧作品的表达主题深刻许多,但同时,欢乐气氛也随之戛然而止。这一表达方式,同早年赵本山、赵丽蓉、陈佩斯等喜剧大师在文本中“埋价值”,将欢乐氛围贯彻到底的做法相悖。但根据目前的投票结果来看,现场观众接受并喜欢。

  张维威曾表示众口难调,尊重每个人的审美趣味:“喜剧没有高级、低级之分,只是每个人的趣味各有不同。每个人的趣味在自己的领域里都是高级的,但是别人可能有自己的乐趣,在我们看来稍显浮夸,但不影响别人乐在其中。”寻找观众群体中“笑”的最大公约数固然困难,但喜剧工作者不该就此放弃追求。结尾处“上价值”的确是现在不少喜剧创作者的惯用做法,尤其是在“压力山大”的喜剧综艺比赛中,它能将观众情绪快速推上最高点,帮创作者赢得高票数。可若“哭”成为创作预设的终极目的,无论遵循旧理念、还是新理念,作品都不能算作喜剧,只能算戏剧。在戏剧舞台上,更有深度、让人泪崩的作品一大把,我为什么要看让人哭笑不得的你?

  若用《喜剧大会》高票作品的惯用结尾来总结,我悲伤地问:可能,让人笑要比让人哭困难?可能,我们看到的不再是喜剧?可能,喜剧的定义早已在创作者的实践中被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