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花地精品”的五位得主围绕“新媒体生态下的大众写作”展开主题对谈 |
2024花地文学榜年度作家(作品)获得者合影留念:王尧、杨知寒、张翎、陈平原、欧阳江河、韩东(从左至右) |
文/羊城晚报记者 孙磊 周欣怡 梁善茵 何文涛 李艺戈 李晓旭 宋王群 图/羊城晚报记者 周巍 刘畅 王磊 11月6日-11日,由羊城晚报报业集团联合中共深圳市委宣传部、广州市荔湾区政府共同主办的2024年花地文学榜系列活动在广州、深圳举办。张翎、韩东、欧阳江河、王尧、陈平原、杨知寒分获2024花地文学榜年度作家,许钦松、吴承学、朵拉、武桂琴、曹林获颁“年度花地精品”荣誉。 在盛典现场,年度作家就“AI时代,文学何为?”进行主题分享,“年度花地精品”得主则围绕“新媒体生态下的大众写作”展开对谈—— “年度花地精品”得主主题对谈: 新媒体时代,“花地”为文学提供了一种确定性 “中文是文化之根,不可以忘掉” 《感念恩师蔡仰颜》一文的作者许钦松表示,他对自己身为一位画家获得文学荣誉感到意外,但回头一想,文学是文艺之母,历代著名画家中有不少文学大师,比如丰子恺、吴冠中、黄永玉等,他们的美术创作离不开文学的滋养。“从不少山水画的题跋中也可以读出文学与绘画之间的理论连接,文学与艺术创作是密不可分的。” 吴承学表示,在中山大学百年校庆这一活动背景下,他想要换一种新的视角——关注那些和中山大学息息相关的普通人物。“在这个特殊节点,很多人都在纪念一批大师名家。但是我想中山大学之所以为中山大学,不仅仅是因为有这些大师名家,还因为有许多虽然平凡,但是作出了重要贡献的普通人。”舞台上是令人眼花缭乱的聚光灯,而吴承学看见了舞台幕后的那群“大多数人”。 “得到‘年度花地精品得主’的殊荣,让我特别开心。”马来西亚华人作家朵拉盛装出席,特意穿上马来西亚国服“娘惹装”,和朵拉笔下的“椰浆饭”一样,体现了华人与马来文化融合的美感和精髓。活动现场,朵拉表示,她的中文只有小学六年级的程度,因为想传承中华文化,所以坚持用中文写作,“中文是文化之根,不可以忘掉”。 武桂琴现场分享了上榜作品《住院记》创作背后的故事。她表示,这篇文章的写作灵感源于自己和亲人在医院的亲身经历,字里行间融入切身感受和体会。尽管所从事的职业与文学并非直接相关,但她很享受下班后独自看书、写文章的时光。“生活中有各种小确幸、小确苦,作为一个不太擅长言说的人,书写是我的一种表达方式。” 曹林认为,写作很像挖石油。“我特别喜欢石油行业的一句话:‘我们曾经无数次在老地方用新方法发现过石油,也曾经在新地方用老方法发现过石油。’有新视角、新关怀才会有新发现。”曹林的上榜作品《生活不是爽文爽剧》,就是用新的视角去解读年轻人心态的变化。“能成为典型的,能进入新闻报道中的,都是特别的,‘反常’才会成为新闻。而文学需要表达对‘多数’的关怀。”曹林说。 “花地花盛开,文学芳香来” 谈及新媒体环境对写作带来的影响,许钦松表示,这是一个非常有挑战性的话题。但是他强调,不论传播环境如何变化,所有文字最终能否打动人,都归结于情感。 许钦松还坦言,他一开始对新媒体也有抵触心理,因为新媒体内容碎片化,很难留下印象,读完以后在几分钟甚至几秒钟后就忘了。随着新媒体的飞速发展,许钦松认为文学、艺术在传播方式上可以作出一定的变革。“花地这样的文学土壤,还是应该在一定程度上保持文学的纯粹性,我们可以吸纳、利用新的传播方式,但我还是希望保持好一方文学的净土。”对于羊城晚报花地副刊,许钦松深情寄语:“花地花盛开,文学芳香来。” 吴承学从历史的角度阐述了他对媒介环境变化的理解。他表示,自古以来文学的权力下降始终和传媒的变化有关,“早期文字刻在甲骨文上,逐渐转变为写在纸上,文学传播的速度和广度也随之不断提升。生于上世纪50年代的我们这代人,其实见证经历了很多社会形态变化。从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再到现在的人工智能社会,传播速度不断加快,文学逐渐变得更为通俗,因为受众多了,传播更快了。” 面对新媒体的飞速发展,吴承学强调,现在很多文化产品都是“快餐式”的,像花地文学榜这类纯文学的活动,一定要保留它原来的品质。因为真正能够在历史上流传下来的,还是那些优质精品。守正,也是一种创新,“只要人还有感情,还有审美的需求,还有想象力、创造力,我们的文学便会永远存在”。 新媒体为什么要向传统“转型”? 朵拉介绍,在马来西亚,新媒体也深深影响着每个人,“人人都希望成为网红”。她引用安迪·沃霍尔著名的预言:“每个人都能出名15分钟,每个人都可能在15分钟内出名。”该预言在新媒体时代已成为现状。但她却说:“我不要成名15分钟,我要成名久久。让想做网红的人去做网红吧,让想剪视频的人去剪辑视频吧,我静心写好我的文章。好的文章才能留得下来,历久弥新。” 而在武桂琴看来,文学写作是一种耐力活,它或许很难讲究“效率”。“写下的文字能否成为经典,能否像掉在地上的苹果那样让人怦然心动,这在写作时是难以预测的。”她说,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关键是把带有情感的文字传播出去。 作为大学教授和曾经的媒体评论员,曹林曾写过两篇文章:《学新闻第一份工作最好还是去传统媒体》《新媒体要向传统转型》,在大家都在谈论传统媒体要向新媒体转型的时候,这两篇文章引发热议:新媒体为什么要向传统“转型”?传统媒体有何优势? 曹林坦言:“文字、文学是新闻、是评论的根系。我坚持写文字、做新闻、做评论、教评论已有20年,就是为了让自己有资本不去学新的东西,而是让新的东西追着我跑。”曹林进一步表示,若在一个行业、一个专业有根系、有代表作,有安身立命的东西,新媒体自然会追上来,在新的平台上、在大大小小的屏幕上呈现。 “文字是有标准的,我认为副刊文学就是文字的一个标准,所以我的专栏文章经常作为典范出现在语文试卷上。”曹林说,新闻热点不断变化,但文学副刊应该是一份报纸中最稳定的地方。它里面有社会结构,有人与人的情感,有常情、有常理。它是很有定力的,感谢“花地”给了人们一种确定性。